数学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数学课堂出现了新局面。许多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轻松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我们看到到孩子们的真实水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情境创设成了时尚的追求。本文就谈谈怎样从创设“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的导人情境出发,让情境创设做到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营造一个好的导人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那将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堂。
  一、创设生活性情境——激情
  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情境创设中,选择学生周边发生的事,营造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习才能学得透彻。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课件出示):分别将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分给两位小朋友,说说怎样分才能分的同样多,每人得到了多少?这个数怎样表示呢?在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并且意识到学习分数是生活的需求,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生活情境有很多,作为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营造有效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平时的生活之中,把生活体验带进数学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激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时,教师要想尽方法,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想要一探到底的迫切心理,激起思维的涟漪,使学生处在一种饱满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人们都说,强扭的瓜,不甜,被动的学习,也不会有成效。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做得你意想不到的出色。如教《商不变性质》这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带来了一包糖果,决定这样分配:第一组4人,给你们12颗,第二组5人,给你们15颗,第三组6人给你们18颗。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这样创设情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课堂上来,并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合理设计情境,才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情境的创设是学生乐与参与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本案例,在学生带着问题,急于想寻找答案的最佳心理状态下进入新知学习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材料,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变得更聪明。”开放的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比如《儿童商店》教学中,出示各种学习用品、儿童玩具,并标上价钱,如下:
  熊猫布娃娃铅笔盒练习本篮球
  5元/每只8元,个3元/个1元,本9元/只
  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推理的能力。
  四、情境创设——到位
  情境不是为了热闹而创设,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意义的学习知识安排。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花俏,盲目地创造情境,这些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或者画面过于丰富,干扰了学生的视野,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有位老师创设了小动物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课件展示,绘声绘色,师问:小朋友,你们发现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生1说:我发现森林里好美呀。
  生2说:我发现小兔们排得最整齐。
  师:那其他小动物呢?……
  这个环节,感觉是语文课上的看图说话,丝毫没有讲到数学课上来,五分钟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了。师:数数各种小动物各有几只?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还是老师自己说它们之间有倍数关系。
  不能否认营造这个情境的老师课前的确作了充分的准备,本意是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来引出“倍”。但事与愿违与,学生尽说出无关的话,使导入无效。追究原因,原来是情境太过丰富,干扰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又没有适当地引导,以至于导人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了,学生的思维因过多地考虑无关联的东西而被扼杀了。其实,教师只要将画面分步出示,边出示边提问:有几只?两步出示后进一步提问,这两个数量有什么关系?很自然地引导到课题上来,课堂教学就得以顺利展开。再热闹的情境,如果不能体现数学的本质,还需“忍痛割爱”啊!就像苏教版教材网的若愚老师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该做到“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乱”。情境只有在为学生高效学习服务的时候才算得上是好情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小心使用。
  教师只有切实地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精心地营造教学情境,才能上出一节完美的课。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生动有趣且有效的情境中学习,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总之,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理智,不要为一味地追求时尚而创设,让情境成为摆设。
其他文献
“生成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预设”之外“生成”的、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形成。生成和预设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教学资源。  真正的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这些鲜活的、稍纵即逝的生成问题,往往是学生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下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我认为科学探究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方面作适当地拓展与延伸,这样能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
我所在的学校一直是全区的薄弱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属农民工子弟,基础差,家长也几乎无能力无时间来辅导孩子。回顾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差生的工作,更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现将我的认识与体会诉诸文字,与同行共勉。    一、对待差生要有不急不躁、不抛弃不放弃的持久的耐心  差生是班级中的落后群体,被定位为班级的包袱、全班的后腿,常常遭到同学的鄙视、老师的冷眼,长此以往,他们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挫败感、自卑
和美理念:“和”是指相安、协调,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美”,指教育的品质。《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美是“好”与“善”的总括。和美教育就是“和谐而美、美而和谐”的“和美”教育理念,在此教育理念之下,努力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孩子的情感和心灵,构建“和美”的教学环境。  童谣是指由成人拟作或由儿童自己编创的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童谣与孩子的生活比较接近,语言生动形象、结构简单、富
一、文化诠释:回归“童真”  所谓“童真”,即是要尊重儿童的经验、需要,尊重儿童的内在生命。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现象学教育家范梅南说,“儿童意味着可能性”。在数学学习中,儿童有“自产生”“自组织”“自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呵护、开掘这种潜能。  1.与儿童“童言”对话  儿童的言语表达往往是儿童思维、儿童内心的敞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童言无忌”,理解儿童的“异想天开”,保护儿童的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改革推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教学方式也应按照新课标进行改革,改变原始的传统教学理念,达到教师能够有效教学,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提出了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达到有效教学的方法。  小学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发展就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效的
在以往的小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感到非常的乏味,但是当我们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手段来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我们的小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质量。  在我们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有关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所以说,如果我们对词汇
在新课标理念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逐渐养成科学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的爱科学、爱祖国、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然而,科学课程是定时、定量的学习过程。对所有的学生来说,在40分钟的课堂内都能学会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但是对于小部分对科学探究中某个知识点、某个细节、某种方法仍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下课铃声的响起无疑是这次科学探究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