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串”创设与应用的抛锚式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为例,阐述了通过“问题串”创设与应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问题串 抛锚式教学 跨膜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抛锚式教学,亦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类似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境,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其中,学生通过自主以及同伴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目标从提出到达成的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是“锚”,教与学都要围绕着“锚”来展开。简单地说,抛锚式教学中的“锚”就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问题串”的创设与应用进行抛锚式教学。
  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案例
  以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所提供的渗透装置(图1)及实验现象为情境(即“锚”),创设一连串问题。
  ①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液面升高的原因在于单位时间内透过半透膜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从而明确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都在运动以及渗透的方向(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数量少的一侧)和特点(顺相对含量梯度)。
  教师(过渡):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② 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纱布的孔隙较大,不仅水分子能通过,蔗糖分子同样也能通过,不难得出结果——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升高。
  ③ 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问题1的知识铺垫(即水分的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得出液面高度不变。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渗透作用的条件有:具有半透膜;半透膜兩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实际上是渗透压差)。
  教师(过渡):浓度差的大小对渗透作用有什么影响?
  ④ 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一系列具有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会怎样?
  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得出了浓度差的大小可以决定渗透方向和速率的结论。
  教师(过渡):渗透装置毕竟只是一个单纯的化学装置,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细胞是否可以看成一个渗透系统?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可能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如当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口腔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会破裂;萝卜条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会萎蔫;菜农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的硬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学生先认同动植物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失水和吸水的事实,然后教师再结合渗透作用的条件设计了第五个问题。
  ⑤ 动物细胞中哪部分结构相当于半透膜?成熟的植物细胞呢?
  对于动物细胞,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正确答案——细胞膜。但对与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不了解其结构,学生通常也会认为是细胞膜。这时,教师可以借鉴以下处理方法(图2)。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信息展开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即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然后继续开展剩余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现象,深入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抛锚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2.1 “问题串(即锚)”创设的基本原则
  2.1.1 “问题串”的创设应层层深入
  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教师要善于把一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分成几个层次,采用递进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教师也可采取几个问题以并联的形式展开,以问题驱动问题,从而催化课堂。
  2.1.2 “问题串”的创设应步步启发
  教师设计问题串中的相关问题时,要注重一定的启发性和多个问题间的相关联系,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问题提得太肤浅,答案显而易见,提问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留有充分的思维余地,要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1.3 “问题串”的创设应讲求逻辑
  创设问题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 自主学习。不同问题以线性串联的形式次第呈现,相互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能在暴露或引发矛盾的同时,引发学生连续流畅的思维。
  2.2 抛锚式教学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抛锚式教学以问题和逼真的情境为主导,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乐于学习, 乐于探究”,从而保持长期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加扎实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重突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体性和相互之间的合作性。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从原来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引导者,甚至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合作者,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建构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在实践中,抛锚式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过度依赖信息化资源,教师角色转变出现错位。信息化资源是“锚”的主要来源,借助于多媒体平台,教师可以轻松地将“锚”所描述的真实情境和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学顺利地转入操作阶段。但也正因为网络资源过于丰富,教师容易过度依赖,出现角色错位而沦为学习的旁观者,使应有的师生互动被割裂。
  ② 干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抛锚”形同虚设。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常常无法容忍因学生受阻于某个难题而拖延预定的教学进程,因而习惯性地从学生自主探索转为直接讲授,致使教师精心创设的锚形同虚设,教学也由开放导向封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知识运用的实践性,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促使师生角色真正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师—本—生”走向有效课堂对话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02):9-11.
  [2] 邵敏亚.提出一个问题,生成一个平台究给出一串问题,创设“活动”课堂[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22-24.
  [3] 李相国.抛锚式教学模式在“伴性遗传”教学中的应用[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2(08):6-61.
  [4] 张江丽,任秀艳,王宝增,贾永红,王聪艳.浅析在遗传学实验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117-119.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    1 关于动物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含有糖脂和糖蛋白  B 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A1P为CO2分子通过细胞膜提供能量  D 细胞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
摘要:民族文化意象作为记录特定民族文化的符号,广泛存在于民族文化典籍中,这给典籍外译工作者带来不少挑战。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出发,以土家族典籍《梯玛歌》英汉对照本中部分巫术、饮食、禁忌、崇拜文化等具有土家族独特文化意象的俗语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及英译策略,增强大众对湘西土家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外宣。  关键词:民族文化意象 文化翻译观 土家族 梯玛歌  中图分类号:H315.
摘 要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得学生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并获得全面发展。本研究依托于知识论坛平台,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试图开展以“植物的采集与标本的制作”为主题的项目,探究基于项目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基于项目的学习 教学设计 知识论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传统的教育将学
摘要: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通过对丹东市二道沟子村的实际调研,阐释扶贫项目给二道沟子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发现二道沟子村在脱贫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农民自主脱贫意识弱、劳动力不足、缺少组织者、有病不敢看等问题,并对其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改变消极的脱贫意识、把握致贫原因、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区干部监督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农村
摘 要 以印象笔记为例,介绍了利用云技术进行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资源的搜索、管理和储存的方法,为生物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云技术 印象笔记 中学生物学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学生物学教师如何及时有效地搜集和管理生物课程资源,指导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促进个人专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介绍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组织探究性学习,并结合案例对探究性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教学反思 生物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在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出现意外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化解意外,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酶活性 课堂好学 课堂意外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意外的发生    课堂上师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后,学生练习。  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分子与细胞”第86
摘 要 通过对人教版和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習题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在习题数量、习题类型、习题难度方面存在差异并各具优势,为今后的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材 教材习题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教育大词典》中有关“教材”的定义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活动的材料。教材作为师生沟通的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生物教学的同时和学生一起编制生物学简报,主动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变式”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其含义为变换材料的出现方式。在教学中的变式,是指通过变换问题的形式或条件(不改变问题的实质,而只改变其形态),或者通过引入新条件、新关系,将所给的问题或条件变换成具有新形态、新性质的问题或条件,实现加强“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训练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变式训练根据实际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