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2)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 寄居咒钵庵
  这天上午,谢观音听人介绍说天平山的咒钵庵拜佛很灵验,庵里的师太也很慈悲,她便背着范仲淹前往咒钵庵烧香拜佛。这段时间来,为了丈夫去世的事情,她已被折腾得心力交瘁。需要找个清静的地方抚慰受伤的心灵,作为佛弟子,礼佛诵经无疑是最好的静心方式。
  谢观音在佛前上了三炷香,虔诚地跪拜在佛前,祈求佛菩萨的保佑。香烟袅袅中,她忧伤而烦闷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宁。
  拜完佛,谢观音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拿出一本《地藏经》,跪在佛殿里念经超度亡夫。
  念完一部《地藏经》,谢观音刚一起身便看到一个法相庄严的师太站在自己身旁,她赶紧双手合十鞠躬道:“阿弥陀佛,师父好。”
  师太合掌回道:“阿弥陀佛。施主,恕贫尼直言,刚才贫尼听你念经的时候心神不定,妄念纷飞。”
  谢观音知道眼前的师太是个得道高僧,便马上忏悔道:“弟子知错。弟子最近念经的时候确实没什么清净心。”
  “既然没清净心。为何还要专程跑到咒钵庵来念经?”师太严肃地说。“只要心清净,在家念经也一样。心不清净,跑来寺庙也枉然。”
  谢观音低声道:“弟子没有家了。”
  师太一怔:“没有家?施主何出此言?”
  “我……”谢观音只感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话未出口却早已潸然泪下。
  师太微微笑着说:“别紧张。先随贫尼回寮房再慢慢说吧。”
  谢观音跟师太回到寮房,师太问道:“刚才你说没有家了?此话怎讲?”
  “我丈夫刚刚去世,我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了。”谢观音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师太。
  “这就是你的命啊。”师太说,“身为佛弟子,你要深信因果,欢喜接受。”
  謝观音叹了一口气说:“弟子也知道这是自己的命,但还是有些难以接受。有时候甚至还会起烦恼心。”
  “证明你还不深信因果啊……受了,受了,一受就了。如果你不接受,很多东西还不能了啊。”师太说,“缘聚缘散,皆有定数,你们夫妻之间的缘分尽了,他自然就走了;他的命数尽了,他自然就走了。他们家族不接受你。不让你们母子继承家产,说明那本来就不是属于你们的东西。又何必太在意呢?”
  谢观音说:“弟子不是想要他的家产,而是觉得他的族人做事太过分、太绝情了。”
  师太说:“这也是你们之间的缘分,你又何必去计较呢?”
  谢观音苦笑道:“可是我们孤儿寡母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啊。”
  师太说:“那你们就先住在咒钵庵吧。”
  谢观音摇头道:“这可不行。弟子还是另寻别处吧。”
  师太目光慈祥地看着谢观音,说:“我这里虽然简陋了些,却也能遮风挡雨,你就将就一下吧。”
  “弟子不是嫌弃这里简陋。而是怕干扰了佛门清净。”谢观音诚恳地说,“这里是你们出家师父修行的地方。我们在家弟子怎好来打扰师父呢。”
  师太微微笑着说:“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不管出家在家,都是佛门弟子。十方道场利益十方众生,我们也只是给你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已,你就随缘吧。”
  谢观音想想也有道理。自己现在已是无家可归了。又能去哪里呢?何况暂住咒钵庵倒也方便为亡夫守孝,她好念佛诵经超度他。另外,跟着师太一段时间对自己学佛修行也有帮助。想到这里,她合掌致谢道:“感谢佛菩萨加持。感谢师父。”
  师太手里数着念珠。嘴里声音轻缓地说:“从你丈夫的突然离世,你突然之间就无家可归这件事。你难道还没有所觉醒吗?你更应该看清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人生充满无常,生死只在呼吸之间。晚上睡觉,早上还能醒来,人就是活着,如果一梦不醒,那就死了。就算能醒来,也是继续人生的无常,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甚至不知道下一个时辰会发生什么。人如果不明理,执迷不悟。活着只是为了追名逐利,贪图享乐,那么活着也是行尸走肉,将无常继续;就算死了,也不是无常的结束,而是从一个无常走进另一个无常,在一个又一个无常之间轮回。”
  谢观音学佛多年,还从来没人跟她说过如此发人深省的话,也从未思考过这么深刻的问题。平常虽然也常听佛友说到无常。却没什么感悟。今天听师太说起,结合自己最近遇到的事情。才深有感触,醍醐灌顶。
  “感恩师父慈悲开示,感恩佛菩萨加持,让弟子遇到师父。”谢观音感觉一切都是佛菩萨安排的,甚至感觉眼前的师太就是佛菩萨。
  师太说:“我们之间是有善缘的,现在因缘成熟了,我们就相识相聚了。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是你的缘分。帮助你的人是善缘,伤害你的人是恶缘,不管善缘还是恶缘,一切都要随缘。因此从今往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要起烦恼心、嗔恨心,都要坦然面对,欢喜接受。”“感恩师父开示。弟子明白了。”谢观音想了想接着说,“师父,不瞒您说,有时候弟子甚至想出家。”
  师太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谢观音开诚布公地说:“正如师父所说,人生充满无常,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弟子既然已经明白人生的真相,皈依佛门,就想万缘放下,了脱生死。”
  师太说:“出家是需要机缘的,你现在的机缘还不成熟。你出家了,你的孩子呢?孩子成为心头的牵挂,你又如何能做到万缘放下。无牵无挂?”
  谢观音说:“等他大一点。弟子把他也送到寺庙去。”
  师太神情严肃地说:“如果你这么做就是攀缘了。孩子是否出家,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不能由你来给他做决定。”
  谢观音露出茫然的眼神:“那弟子该怎么办?”
  “不管出家还是在家,修行就是修心。”师太推心置腹地说,“学佛的目的都是为了破迷开悟。智慧开启。只要明白佛理,精进修行,不管出家在家都能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证悟菩提。如果不明佛理,迷惑颠倒,就算落发出家也枉然。你以为剃个光头、穿件袈裟就能断除烦恼?就能成为佛菩萨?”   谢观音说:“我觉得出家更有清净心。更利于修行。”
  “不明理、放不下的人在哪都不能获得清净心。放得下、明理的人在哪都能获得清净心。生活中的每处每地、每时每刻都是修行,实修真干的人在哪都是修行,流于形式、言行不一、耍花拳绣腿的人在哪都不是修行。”师太停顿了一下才接着说,“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你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把佛法融入生活,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当下都当作修行。使自己超凡脱俗,破迷开悟,智慧开启,证悟菩提。”师太伸出手摸了摸谢观音怀中孩子的头,露出慈祥的笑容,“多好的孩子啊。好好培养,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谢观音坦诚地说:“他这么小就没了父亲。弟子还不知道怎样培养他呢。”
  师太看着谢观音问:“你可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
  谢观音说:“只知道孟母为了教子搬过三次家。具体故事却不太懂,师父能否给弟子讲一遍?”
  师太将孟母三迁的故事娓娓道来:“孟子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孟子小时候住的村子在坟场附近。经常有人抬着棺材从村里经过,孟子便经常跟村里的孩子做一些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见了。知道这个地方不利于她儿子的成长。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家。孟母把家安在一个集市附近,于是孟子又跟孩子们经常去集市上玩,跟孩子们学商人做买卖,讨价还价。甚至还做一些杀猪宰羊的游戏,孟母知道这个地方也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因为她不愿让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井气,又决定搬家。最后孟母就把家安顿在一个学宫旁边。孟子于是整天学着学子们读书的样子。跟孩子们做一些先生教学子念书的游戏。或者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人也开始变得彬彬有礼起来,孟母知道这次居住的地方选择对了。于是决定长期定居下来……”谢观音感慨道:“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师太接着说孟母教子的故事。“其实孟子小时候也很贪玩,经常为了玩而忘记学习。有一天放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问孟子学习怎么样?孟子敷衍说跟过去一样。孟母看到孟子漫不经心的样子,就用剪刀把自己刚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惊呆了,问母亲为什么要把布剪断,孟母说:‘你不专心学习,学业就会荒废,就像这断了的布一样,断了就再也接不起来了。’孟子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此以后勤学不止,终于成为了儒家学说中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谢观音情不自禁地赞道:“孟母果然是圣母!”
  “你也可以成为圣母……其实你把儿子培养成圣人也是修行。”师太看着谢观音微笑着说,“你应该效仿孟母,发下大愿,把儿子培养成圣人。”
  谢观音说:“弟子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德行。”
  师太鼓励道:“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身为佛弟子,你更应该有这样的志向。很多圣贤都是母亲培养出来的,孔子也是幼年丧父,佛门六祖慧能法师也是幼年丧父。”
  被师太这么一鼓励,谢观音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便问:“什么教育方法最好?”師太说:“身教胜于言传,带好榜样最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想让你儿子做什么,你自己先做到。要说具体教育方法。我觉得用儒家和佛家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好。儒家、佛家的经典都要让孩子去读。儒家的五伦八德,佛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为怀这些思想都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师太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八颗心最重要。”
  “哪八颗心?”
  “孝心、慈悲心、敬畏心、感恩心、宽容心、进取心、责任心、平常心。”师太针对“八心”娓娓道来,“孝心是做人之根本,道德之基础,幸福之源泉。《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有慈悲心才会胸怀大爱;敬畏心是安身立命之保障。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没有敬畏心的人会无所畏惧、肆无忌惮甚至无法无天,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感恩心是做人之品德。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缺乏感恩心的人是缺德的人:宽容心是做人之胸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进取心是前进之动力。不思进取的人将会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责任心是做人之准则。没责任心的人是自私的人,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平常心是处事之态度,人生之境界。拥有平常心的人才会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感恩师父开示,弟子真是获益匪浅。”听了师太的开导。谢观音感觉自己身上突然之间有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她决定按照师太说的去做,用儒家和佛家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教育儿子,效仿孟母,发下大愿,把儿子培养成圣贤。
  想到要把儿子培养成圣贤,谢观音感觉到自己大志在胸,责任在肩,感觉到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光荣使命。
  谢观音母子俩在咒钵庵安顿下来之后,谢观音每天除了礼佛诵经,还主动帮庵里打扫庭院,捡柴做饭,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因为作为佛弟子。她深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的因果道理。寺庙庵堂的一针一线、一米一粟都是十方众生供养的。出家师父接受众生的供养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出家师父如果没做到出家人的本分。贪图名闻利养,破坏佛门形象,那是要还债的。自己作为佛门在家弟子。就更要戒慎使用寺庙庵堂的财物了,虽然因为特殊原因要寄居咒钵庵,但也不能理所当然地白吃白喝,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交换,以免欠下众生的债。
  为了让儿子耳濡目染佛法的博大精深,给儿子种下善根,谢观音每天礼佛诵经的时候都让儿子坐在旁边观看,久而久之。儿子也学着她礼佛的样子趴在地上伸手伸腿。学着她诵经念佛的样子牙牙学语。更为神奇的是:儿子第一次开口说话除了叫一声“娘”之外,竟然清晰地念出了“阿弥陀佛”。听到这声奶声奶气的“阿弥陀佛”,谢观音心旷神怡。倍感欣慰。因为丈夫的去世和范氏家族的不接纳而产生的痛苦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结合师太说的培养孩子的“八颗心”,谢观音决定从培养孩子的孝心和慈悲心开始一点一滴做起。她每天都讲一个孝子的故事给儿子听,在儿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孝心的种子:儿子每天早上起床。她都要儿子给她问好请安:虽然在咒钵庵吃的是素食斋饭,但每天吃饭的时候,她都要儿子主动把好吃的食物分一些给她吃。让儿子从小养成孝敬母亲的习惯。这天下午,谢观音带着儿子在咒钵庵外面的山路上散步。走着走着。儿子突然停顿下来惊叫道:“娘,虫虫!”   小仲淹被母亲的一番话搞得越来越懵懂了。歪着头看着母亲:“不叫范仲淹了?”
  谢观音点点头:“以后就叫朱说了。”
  “为什么?”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娘叫你记住,你就记住。记住了吗?”
  小仲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孩儿记住了。”
  “这才是娘的乖孩子。”谢观音把小仲淹搂在怀里,眼里噙满泪水。
  “娘您怎么哭了?是不是孩儿惹娘不高兴了?”小仲淹抬头看着母亲,给母亲擦去眼泪。
  “没事……娘没事……”谢观音自己擦干泪水。强作笑容。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仲淹在一天天长大。他渐渐地融入了当前的家庭,有关生父范墉以及过去那个名字“范仲淹”的印象在他的记忆中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
  范仲淹跟朱家兄弟的关系虽然还算融洽,但毕竟都是孩子,兄弟之间偶尔也会吵架拌嘴,闹个别扭。每次闹别扭,谢观音总是批评范仲淹,叫他要让着哥哥,尊敬哥哥,不得对哥哥无礼。母亲批评得多了,范仲淹心里自然也不高兴,说母亲偏心,老是偏袒哥哥,明明是哥哥的错,却每次都是先批评他。
  谢观音当然知道儿子的委屈,她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儿子从小养成恭敬、谦让、忍辱的品格,不要跟别人争是非、闹矛盾、论高低,特别是不能跟比自己年长的人闹别扭,对兄长、对长辈要无条件地尊敬。
  这天午后,谢观音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娘给你讲个故事吧。”
  “好啊好啊。”一听说娘要讲故事。范仲淹马上紧挨着母亲坐下,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母亲因为要忙里忙外照顾家庭,已经有好一阵子没给他讲故事了。
  “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庾衮的人。”谢观音开始给儿子讲庾衮侍疫的故事,“有一年发了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染上瘟疫病死了,第三个哥哥又病得很危急。当时瘟气很严重,人人自危,庾衮的父母亲和几个弟弟都跑到外面躲避瘟疫去了,唯独庾衮不肯离去。他的父母以及他的伯父、叔父们都强行要拉他离开,庾衮却说:‘我天生是不怕瘟气的。’于是亲人们就只好留下他一个人。他天天在家服侍病危的哥哥,日夜不睡,有时还抚摩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忍不住眼泪滚滚,十分哀伤……这样一直过了一百多天,瘟疫渐渐地止息下来。亲人都回到家里来,看到庾衮竟然好好的,而他的哥哥也病愈了,都觉得又惊讶又羞愧,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也都觉得很奇怪。”
  范仲淹赞叹道:“庾衮真勇敢!”
  谢观音点头道:“嗯。娘也这么认为。”
  “他为什么天生就不怕瘟疫呢?”
  “其实庾衮并非真的天生就不怕瘟疫,而是因为骨肉之情不忍离去。更不应该离去。”
  “那他为什么没被染上瘟疫呢?”
  “是他对哥哥的骨肉之情感动了上天。孝悌之道能够感动上天。”
  范仲淹闪着眼睛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孩儿明白了,孩儿以后再也不跟哥哥计较了,孩儿要处处让着哥哥。”
  谢观音把范仲淹搂在怀里。摸着他的头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朱文翰对范仲淹的教育也很用心。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他丝毫没有把范仲淹当外人看待,他很喜欢这个继子。每天从县衙门回到家,他都要跟范仲淹玩上一阵,说上一阵话。如果有时间,他还会教他读些圣贤书,教些做人的道理。若是遇上休息日,他还会带着谢观音和范仲淹一起去县城四处走走,或者到城外去散步。他觉得既然谢观音看得起他。改嫁于他,他就要善待她们母子俩。何况谢观音还是范墉的遗孀、范仲淹是范墉的儿子,范墉曾经是他为官的榜样,他一定要把范仲淹培养成人、成才,这样才能对得起死去的朋友。说实话,他续娶谢观音为妻,除了看中她的贤惠之外,还有几分同情她的意思。那次在咒钵庵相识后。他就觉得她日子过得很不容易。要不是生活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她又怎会一个人带着儿子住在庵堂里呢?因此那次他回家后,心里老想着如何帮助一下可怜的孤儿寡母,最后就想到了续娶她为妻的办法。原本他是不打算给范仲淹改名的,但后来想想,既然他已经把范仲淹当成自己的儿子,如果不改名的话,可能不利于他的成长,日后范仲淹长大懂事了,可能还会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为了让范仲淹彻底地融入这个家庭、融入朱氏家族,也为了让朱氏家族能够完全地接纳范仲淹。他才给范仲淹改名为朱说。之所以改名为“朱说”,有两层意思:“说”同“悦”。他希望范仲淹在朱家能够快乐的生活。不要有什么压力和烦恼;“说”的另一个读音是“说话”的“说”。暗喻范仲淹有着不可道破的身世,除了他和谢观音知道之外,不可再向外人说起。
  一天傍晚,范仲淹看到身穿官服的继父回家,颇为好奇,便上前问:“爹,您穿的衣服为何跟别人不一样呀?”
  朱文翰扯着衣襟,有几分自豪地说:“这是官服,一般百姓是不能穿的。”
  “为什么?”
  “爹是朝廷命官。只有朝廷命官才能穿官服。”
  “官服真气派!孩儿长大了也要做朝廷命官!”
  “对,你要好好念书。长大了考状元、做大官!”
  “爹,你为什么要做官?”
  “为了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为了给百姓谋福祉。”这些大道理。范仲淹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但朱文翰说得还是很认真,他要教育范仲淹從小有远大的志向,优良的品德。
  谢观音对儿子的教育也丝毫不敢松懈,她把自己当成了范仲淹的第一任老师,平时除了教他读书识字之外,她还经常用土块、石块摆常山蛇阵图和常山战鼓音符,教他一些简单的兵法。她记得自己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教育她的,父亲不仅亲自教她识字算数。诵读儒家的四书五经,礼佛诵经,也传授她常山蛇阵、常山战鼓。她虽然从小饱读诗书,但毕竟只是个女流之辈。不能够像男子那样去考取功名。她希望儿子日后能够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为此她也常在佛前祈祷,祈求佛菩萨保佑儿子长大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天下午,谢观音带着儿子从菜市场买菜回家的路上。前面挑梨贩卖的人掉了几个梨子。范仲淹跑上去捡起两个梨子,高兴地说:“娘,咱们有梨子吃了!”
  谢观音却摆摆手说:“不能吃。”
  范仲淹纳闷地看着母亲:“为什么?”
  “这是别人掉的,不是我们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为什么不能要?”
  “无功不受禄,”谢观音耐心地说,“我们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件衣服,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不能不劳而获。这个梨子,是前面那个叔叔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的,你捡到的梨子是从他的筐子里掉出来的,并不是你的劳动所得,你是不劳而获。”
  范仲淹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我捡到的东西就是我的呢!”
  谢观音问:“叔叔为什么挑梨子去卖?”
  范仲淹摇摇头:“不知道。”
  “为了生活,”谢观音进一步启发范仲淹,“因为叔叔家有几个像你一样的弟弟妹妹,他们还等着叔叔赚钱买米和衣服回去。否则他们就没饭吃、没衣服穿……现在你捡走了叔叔的梨子,他家就少一些钱买米和衣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捡走叔叔的梨子。他就没钱买米和衣服,他家的弟弟妹妹就会受冻挨饿……你愿意让叔叔家的弟弟妹妹受冻挨饿吗?”
  “当然不愿意,”范仲淹不假思索地说,“那我把梨子还给叔叔吧。”说完就快步追上前去。(连载2)
其他文献
“李彬,不要动。”  是许莉兰的声音!李彬激动地想站起身,可双腿失去了知觉,根本不听使唤。“莉兰,真的是你?”  “是我,这儿就剩下我们两个了。你……不是一直想和我在一起吗?”黑暗中,许莉兰抚摸着李彬的脸,李彬这才发现,自己正躺在许莉兰的怀里,而自己的两条腿已经……  这是一次发生在地下1450米深处的可怕的冒顶塌方事件。而李彬和许莉兰存身的地方,恰恰是两块巨石斜支起来的一小块空间。  听到许莉兰
对于白切鸡,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喜爱的程度要高一些。不过,东西南北,在做法、火功、佐料上大异其趣。无鸡不成宴,桌上有了这一味,主客脸面都过得去,因此人们对它的期待很高。一盘上好的白切鸡,至少是要黄爽光鲜,皮滑肉嫩,近骨见血。要达到这种效果,下面四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一是严格选鸡  最好是一公斤左右尚未下蛋的肥嫩母鸡或者阉鸡,以细骨矮脚三黄鸡为首选。所谓三黄鸡,即毛黄、皮黄、脚黄的土鸡,广西信都
Look!This is my bedroom. It’s not very big but it’s very nice. There is a desk and achair in the room. The desk is nero" the window. There are some flowers on the desk.
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腊月,十五岁的贵族少女徐昭佩嫁与湘东王萧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披红挂彩的花轿伴随着鼓乐喧天向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而去。当队伍来到西洲(湖北省荆州市至河南省邓州市一带)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时间天昏地暗,不辨南北。紧接着,大雪纷飞,伴随着冰雹从天而降,披红的喜轿被吹翻。萧绎府上也不能幸免,大红帷帐被狂风扯烂。在这阴森恐怖的气氛中,大家都吓得落荒而逃。  因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促使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其核心是根据知识内容,充分挖掘“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较高层次方面的目标,而其关键是如何设计科学的方法促使这些较高层次目标的实现。文章以一节省级示范课为例详细剖析了做好这两个环节所采用的策略。  关键词:三维课程目标;设计科学方法;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52-03 中图分类号:
无论天气是好是坏,  无论天气是冷是热,  无论它怎样地变化,  不管我们是否喜欢,  我们将经受风吹雨打,  战胜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函数的概念及思想方法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重点问题,其中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在高考中屡见不鲜,难度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9月3日,舒淇终于宣布和爱情马拉松N年的冯德伦结婚了,送给一众粉丝的福利是她踩着阿迪达斯的球鞋、穿着三千元的婚纱与新郎拍摄的一组婚纱大片。  此等福利的副作用是林志玲无辜躺枪,大家众口一词:“舒淇都婚了,林心如不但婚了而且怀孕了,你也赶紧嫁了吧!”更有把心操碎成饺子馅儿的网友们跑到言承旭的微博留言:“怎么还不娶志玲?速度啊!”“你跟林志玲都很好,好希望你们能复合,能听到我们的心声吗?”……  被大
Hello,boys and girls!今天我们又与一般过去时见面了。让大家见识一下一般过去时基本句型的变化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一个人有四个儿子,但儿子们却经常争吵。他很担心他们。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儿子们明白团结的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