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小学思想品德课校本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将以《幸福校本课程》“班本”开发为例,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以班为单位,根据班的特色进行开发,创新策略。
【关键词】幸福教育;校本课程;创新策略
一、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是指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来做的教育,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师生能幸福地教和幸福地学。通过幸福的教育为理念,我校以“甘蔗”的甘甜为主题的“甘甜教育办学特色”。甘甜,甜美。根据这一特色理念,在德育板块,提出了“幸福德育”理念,就是要追求幸福的校园生活,感受生活的甘甜。在德育工作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学生懂得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
二、班本开发
班本开发,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的具有班级特色课程。“班本”是基于自己的班,发生于自己的班,服务于自己的班。班本课程早就散见于一些教育活动中,如班级的晨读午写、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社会实践……但是由于没有专业引领,我们缺少对班本课程系列化、正规化的价值追寻。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多思考、多实践,一定能开发属于自己班级的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是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讲的一个新的班级文化的“生态”概念,属于校本课程的一种。甘甜教育人文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强调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班级就是心灵相约的精神传承。不同的班级积淀各自独特的班级文化,泉眼无声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班本课程。
从名称上看,它们仍然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已悄悄地演化成了班本课程。二是班级环境,如班训、班风、班级规则、班级运行的程序等,这些都是隐性的班本课程。专门开设的、狭义的、显性的班本课程固然重要,而弥散性的、渗透性的隐性班本课程更为必要。国家家课程、地方课程因灵活度不够,不能够挖掘最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课程内容,而班本课程的提出正弥补了这一缺失。班级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现场,所以课程开发只有到班级中才能真正落实。班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开发立足于班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课程开发形式,班本课程可以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弥补各级课程之间的不协调和弊端,因此,班本课程的开发有着极其深远的实践意义。
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创新策略
以《幸福校本课程》“班本”开发为例,具体如下:
1. 班本案例一:《特别的生日特别的我》生日课程
这一课程是以我校发展甘甜教育为特色导向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一类整合型的开发思路。主要特点是主线鲜明、贴近生活。
(1)开发背景
第一,源自学校特色幸福德育文化。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对于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选择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日课程中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在和谐、真诚、关心、理解的气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第二,家长支持、学生喜欢。这个班级的孩子和班主任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每到班主任老师过生日时,孩子们都会给老师送礼物,班主任很爱这个班的孩子们,就想也给每个孩子过生日,于是她提出了这个想法,再通过学校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们共同探讨,决定在班里试点《特别的生日特别的我》生日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日庆典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努力使学生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得到良好的培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
(3)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
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的不同,教师因人而异,将全班学生的生日进行分类,按月份来统计,将同一个月过生日的孩子组成一个团队,再采取每月一课的形式,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四的校课用来上生日课程,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搭建多彩的展示平台,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4)总结评价
学期末,任课教师再将自己一期以来进行的课时教学情况进行小结,包括学生学习状况、班级变化情况、以及家长反馈的意见等进行汇总后,上交学校教务处审核,以便及时地改进。
《生日课程》选择在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场景里,有针对性地选择诗歌、音乐、绘画、手工、课本剧、游戏等,让孩子们共同见证自己的成长,见证教师与学生共同编织的生活,家长对这样的课程更是赞不绝口。
2. 班本案例二:《快乐存折》
(1)开发背景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农村以及外来务工孩子,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也不规范。而家长则忙于赚钱,对孩子的教育忽视现象严重。从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到:一年级孩子要学会有礼貌地与人交流,有表达地信心,能积极参加口语交际,并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我们的学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正是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老师开设了《快乐存折》这门课程,根据教学和生活需求,每周给学生一个活动主题,让学生亲历学习积累的过程,每周五的校课进行集中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
(2)课程目标
第一,通过丰富多彩的快乐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情感体验,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第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学會表达、学会收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家长亲历教育过程,耐心倾听孩子的见解,发现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让家长真正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实现家校互动。 (3)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
例如,“快乐家庭、我爱我家”“欢乐班级、结交朋友”“欢乐班级、结交朋友”“友谊传真、快乐传递”“勤学之乐、绘本故事”等内容进行实施。
(4)课程总结和评价
第一,针对学生。通过每周不同的主题教学,学生的作业呈现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根据学生呈现的不同作品,班级进行及时评价和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优良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第二,针对教师。教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与学校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一起成长,定期召开的课程执行小结会成了大家取长补短的好机会,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补充和完善,开发组的教师和上课教师一起总结、反思和提高。
第三,针对家长。家长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不再是个旁观者,而成为了参与者,孩子的成就,家长教育是基础,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四、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班本策略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班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
在课程开发中,应该让班级在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中有应有的位置,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位教师,而是着眼于学生和班级的实际发展。这样,从开发主体出发,形成了课程开发的系列和课程管理链条,不仅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也有利于课程的综合管理。
2. 班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提升班级特色
通过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班级文化。但是,无论是班级特色、班本课程还是班级文化,其核心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班本课程应该是学生参与开发,而不仅仅是从班级特色的追求出发,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3. 班本课程的开发应当依据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这样才能让班本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形成育人合力。教师应按照班级的实施情况和自己的意愿进行弹性化处理,使之更符合班级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需求。班本课程的开发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千萬不要以班本课程开发来占满学生的所有时间,给学生留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千万不要让所有的生活都课程化,让学生有一点自由自在的爱好。学生可能正是在自由自在的非课程中得到发展;三是班本课程要求“质”而不是求“量”。
参考文献:
[1]蒋丽萍.弘扬家乡美食,开展生活德育——美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析[J].学周刊,2015,16:208.
[2]邹强,吴亚林.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18-19.
【关键词】幸福教育;校本课程;创新策略
一、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是指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来做的教育,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师生能幸福地教和幸福地学。通过幸福的教育为理念,我校以“甘蔗”的甘甜为主题的“甘甜教育办学特色”。甘甜,甜美。根据这一特色理念,在德育板块,提出了“幸福德育”理念,就是要追求幸福的校园生活,感受生活的甘甜。在德育工作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学生懂得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
二、班本开发
班本开发,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的具有班级特色课程。“班本”是基于自己的班,发生于自己的班,服务于自己的班。班本课程早就散见于一些教育活动中,如班级的晨读午写、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社会实践……但是由于没有专业引领,我们缺少对班本课程系列化、正规化的价值追寻。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多思考、多实践,一定能开发属于自己班级的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是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讲的一个新的班级文化的“生态”概念,属于校本课程的一种。甘甜教育人文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强调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班级就是心灵相约的精神传承。不同的班级积淀各自独特的班级文化,泉眼无声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班本课程。
从名称上看,它们仍然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已悄悄地演化成了班本课程。二是班级环境,如班训、班风、班级规则、班级运行的程序等,这些都是隐性的班本课程。专门开设的、狭义的、显性的班本课程固然重要,而弥散性的、渗透性的隐性班本课程更为必要。国家家课程、地方课程因灵活度不够,不能够挖掘最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课程内容,而班本课程的提出正弥补了这一缺失。班级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现场,所以课程开发只有到班级中才能真正落实。班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开发立足于班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课程开发形式,班本课程可以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弥补各级课程之间的不协调和弊端,因此,班本课程的开发有着极其深远的实践意义。
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创新策略
以《幸福校本课程》“班本”开发为例,具体如下:
1. 班本案例一:《特别的生日特别的我》生日课程
这一课程是以我校发展甘甜教育为特色导向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一类整合型的开发思路。主要特点是主线鲜明、贴近生活。
(1)开发背景
第一,源自学校特色幸福德育文化。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对于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选择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日课程中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在和谐、真诚、关心、理解的气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第二,家长支持、学生喜欢。这个班级的孩子和班主任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每到班主任老师过生日时,孩子们都会给老师送礼物,班主任很爱这个班的孩子们,就想也给每个孩子过生日,于是她提出了这个想法,再通过学校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们共同探讨,决定在班里试点《特别的生日特别的我》生日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日庆典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努力使学生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得到良好的培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
(3)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
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的不同,教师因人而异,将全班学生的生日进行分类,按月份来统计,将同一个月过生日的孩子组成一个团队,再采取每月一课的形式,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四的校课用来上生日课程,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搭建多彩的展示平台,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4)总结评价
学期末,任课教师再将自己一期以来进行的课时教学情况进行小结,包括学生学习状况、班级变化情况、以及家长反馈的意见等进行汇总后,上交学校教务处审核,以便及时地改进。
《生日课程》选择在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场景里,有针对性地选择诗歌、音乐、绘画、手工、课本剧、游戏等,让孩子们共同见证自己的成长,见证教师与学生共同编织的生活,家长对这样的课程更是赞不绝口。
2. 班本案例二:《快乐存折》
(1)开发背景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农村以及外来务工孩子,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也不规范。而家长则忙于赚钱,对孩子的教育忽视现象严重。从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到:一年级孩子要学会有礼貌地与人交流,有表达地信心,能积极参加口语交际,并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我们的学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正是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老师开设了《快乐存折》这门课程,根据教学和生活需求,每周给学生一个活动主题,让学生亲历学习积累的过程,每周五的校课进行集中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
(2)课程目标
第一,通过丰富多彩的快乐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情感体验,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第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学會表达、学会收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家长亲历教育过程,耐心倾听孩子的见解,发现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让家长真正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实现家校互动。 (3)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
例如,“快乐家庭、我爱我家”“欢乐班级、结交朋友”“欢乐班级、结交朋友”“友谊传真、快乐传递”“勤学之乐、绘本故事”等内容进行实施。
(4)课程总结和评价
第一,针对学生。通过每周不同的主题教学,学生的作业呈现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根据学生呈现的不同作品,班级进行及时评价和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优良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第二,针对教师。教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与学校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一起成长,定期召开的课程执行小结会成了大家取长补短的好机会,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补充和完善,开发组的教师和上课教师一起总结、反思和提高。
第三,针对家长。家长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不再是个旁观者,而成为了参与者,孩子的成就,家长教育是基础,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四、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班本策略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班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
在课程开发中,应该让班级在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中有应有的位置,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位教师,而是着眼于学生和班级的实际发展。这样,从开发主体出发,形成了课程开发的系列和课程管理链条,不仅有利于课程开发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也有利于课程的综合管理。
2. 班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提升班级特色
通过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班级文化。但是,无论是班级特色、班本课程还是班级文化,其核心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班本课程应该是学生参与开发,而不仅仅是从班级特色的追求出发,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3. 班本课程的开发应当依据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这样才能让班本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形成育人合力。教师应按照班级的实施情况和自己的意愿进行弹性化处理,使之更符合班级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需求。班本课程的开发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千萬不要以班本课程开发来占满学生的所有时间,给学生留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千万不要让所有的生活都课程化,让学生有一点自由自在的爱好。学生可能正是在自由自在的非课程中得到发展;三是班本课程要求“质”而不是求“量”。
参考文献:
[1]蒋丽萍.弘扬家乡美食,开展生活德育——美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析[J].学周刊,2015,16:208.
[2]邹强,吴亚林.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