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手段精阅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4665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6年秋季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开始使用,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对名著教学比重突然加大并不适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着手展开有效的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故文章将从名著教学现状入手,以部编版七年级上的两本必读名著《西游记》《朝花夕拾》为例,分析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展开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名著阅读;有效教学;整本书阅读
  
  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这一举措将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个层次。2016年秋季统编版教材使用前,江苏地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苏教版教材,2016年秋季统编版教材使用后,仅仅七年级上册就有两本必读名著:《朝花夕拾》,导读要求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导读要求为“精读与跳读”。还有四本选读名著《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名著篇目大幅度增加,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但是,繁杂的教学工作无法使一线教师真正切实地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名著教学的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的名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这个对于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的宏观性指导意见中,有三点是值得教师们关注的,其一是“广泛阅读”,这要求学生时刻保持對阅读的积极性,能主动选择多种类型的阅读书目,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阅读内容。其二是“阅读总量”,这要求学生不能仅止步于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还得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每周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其三是“每学年的阅读书目”,这应该是刨除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自行寻找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这涉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我要求的驱使。这对于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来说,难度不可谓不大。
  一、 根据导读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其实教师们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设计各种繁复的名著教学活动。花里胡哨的教学设计反而会模糊重点,无法让学生真正浸入式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统编版教材在编制的时候,已经给一线教师们指明了一条有效地阅读教学的名著,那就是两本必读名著,代表两种阅读启示和方法。
  比如《朝花夕拾》的导读要求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里的“经典”不仅仅指《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文本,还有著名文学大师鲁迅,以及他在书中描述童年与青年生活时的创作笔法,他寄寓在文字背后深刻的批判思想。笔者在备课之初,就查阅了大量与鲁迅有关的资料,从中挑选出适合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给学生的内容,让传统印象中严肃刻板的鲁迅鲜活起来,消除学生与作家之间的理解隔膜。在教学前,笔者让学生对书中鲁迅先生的人际关系网进行梳理,从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入手,让学生对书中十个篇目的情节有初步了解,消除他们与文本材料之间的隔膜。至于《朝花夕拾》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学生如果无法真正解读到位,也可以予以理解和宽容。毕竟对照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层次,鲁迅的文字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难度。《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要求更多侧重于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提升,为三年初中名著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其实更多的在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掌握对长篇小说阅读的阅读方法,那就是精读和跳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很人性化地将重点回目特殊化处理,旁批编者对于此回目的见解。在定额回目阅读后,都设置了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其中,笔者仔细地查阅了这些相关的阅读题后,发现它们都是与教材要求的“精读与跳读”相挂钩的。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重点篇目挑出来,让学生进行精读。
  由此可见,根据教材中的导读要求展开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教师能切实把握住名著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展开有效阅读。同样的,学生根据导读要求,就可以切实为自己设置阅读计划,根据教师课堂上讲述的名著阅读方法,在课外展开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一样能收获颇丰。
  二、 根据学生实情整合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可以适度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置教学内容,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也会更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西游记》是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初一的学生还是对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整本书的阅读不仅在于情节的了解这样浅层次的阅读,更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审视,对人物心路历程的反观,对作者创作缘由的探究。深度阅读的要求恰恰是初一学生无法自主达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了。因此笔者在这本名著教学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赏读结合地评价人物,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批注,圈划重点关注的部分或留有困惑的语段,在文本旁写上圈划的缘由。这里的批注没必要让学生对词句进行赏析,而是侧重对自己阅读感悟的记录,引导学生对人物和主旨自发进行探究深思。
  与之相反的是《朝花夕拾》这本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学生在初读时,大多反映读不懂,理解不了文本背后的深意。他们最感兴趣的只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精彩的作家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因此,在进行《朝花夕拾》导读课的时候,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设置成教学预设,从他们的阅读疑惑入手,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将这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找出问题的共性,并进行归类,分为浅层问题——理解情节,中级问题——分析人物,终极问题——作者创作初衷、文本之于他的意义,或是从《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思考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如何成长的。将问题由易到难排列,符合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接受程度,逐步深入地进行名著导读。课堂中,教师适时将学生的问题投影,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大大推进整本书的有效阅读。之后,笔者利用精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在后续名著阅读推进课上,笔者侧重引导学生抓住鲁迅对于儿童教育这部分的内容的反思,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层内涵。名著阅读教学若是可以基于学生,考虑到文本特色,其实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就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三、 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多种活动
  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关键依然在“阅读”二字。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名著本身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笔者在《西游记》和《朝花夕拾》这两本书的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大胆做出了几点改变。
  第一,课内阅读活动要给学生一个切实的抓手,缓解学生对名著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能从课堂中掌握到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导自己后续的名著阅读活动。根据人物形象分析的需要,笔者在《西游记》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孙悟空的称呼的变化来串联故事情节,将回目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情节一条脉络理清楚。而且对于相同类型的称谓进行归纳,比如语含贬义的称谓放在一起,让学生理解这些称谓之于孙悟空的意义。学生一方面经过情节梳理后,完全能理解称谓的由来,也能更好地把握住孙悟空情感蜕变、人物成长的经历。另一方面称谓的梳理也是一个很好的记忆点。给学生一个抓手,把握住相关的情节,深度解读孙悟空每个类型的称谓转变涉及的重要情节,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与跳读。
  第二,名著阅读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课型,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实际阅读的层次设置课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比如在阅读之初,教师可以展开“梳理取经路线”等浅层次的阅读活动,从最基本的情节开始,进行导读课教学。当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的时候,可以展开赏析课,从文本的创作、人物形象的塑造、内涵意义的彰显三个层面,帮助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回目。在学生初步读完整本书的时候,可以开展分享课,利用这个课型让学生大胆地畅所欲言,聊一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和困惑。在学生已经读完两遍书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回头看”,站在全局的层面上,反观重点情节,利用精读课帮助学生强化对重点情节回目的理解,生成新的阅读体会。
  第三,可以展开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延展名著阅读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名著阅读中去。比如在《朝花夕拾》导读课前,笔者反复进行思考,始终没有一个切实的抓手,帮助自己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所以大胆地让学生跟同伴小组的同学一起搜寻《朝花夕拾》中与鲁迅先生以往生活相关的人物,自行绘制以鲁迅先生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学生在简单浅层的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之后,就能过渡到学习深入、多角度挖掘主旨的方法,有效指导自己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另外,笔者还让学生进行“三个一”的名著阅读活动,即“我欣赏的一个人物”,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的素养;“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不僅仅让学生梳理情节,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名著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情节的意义,不单纯地复述情节,而是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加工,生成自己的阅读体悟;“我得到的一点体会”,让学生在多次阅读名著文本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阅读见解,不仅从名著中收获思考,更向外界输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艺术化地进行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开一场小型的名著讲座,拟定一份名著问卷,或是改编相关情节,写一个名著短剧……形式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名著教学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很好的收效。
  四、 结语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非一朝一夕几篇文章就可以攻克的难关,而是要切实明确名著阅读教学目标,规划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拓展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展开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师们应有效引导学生课堂内外都能进行名著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参考文献:
  [1]龚锦辉.整本书阅读:看名师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8(10).
  [2]冯大舟.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体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8).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
  [4]侯改改.“三位一体”阅读课型体系的特点及实施探究[J].教育参考,2017(6).
  作者简介:
  顾真艺,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有自主学习的表现,教师要适切地加以引导;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素养。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合理地指导自主学习,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自主学习;立体图形;探索发现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善
摘要: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创设高中英语好课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章以剖析一堂公开课为依据,试从形、意、情三个维度切入,浅谈塑造高中英语好课堂的要素,即课堂形式、教学理念、课堂效果,力求将新课标要求付诸实践,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好课堂;要素  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普高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包括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
摘 要: 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初中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重要阶段。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及课外进行有效引导,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兴趣  一提起“阅读”二字,大家就自然联想到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殊不知,在数学的学习中,阅读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
摘 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确定了方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因此,地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须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标准。本文以“工业区位选择”为例,通过“思辩式”课堂设计与实践,挖掘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思辩式”课堂;地理实践力;工业区位  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
摘要:深化新課程改革强调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地理素养的提升要以地理概念为基础。线上教学使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评价更快速更全面,通过这种交流,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此达到深层的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概念教学;网课模式  一、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过程性评
摘 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超越地缘和血统的核心存在,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开发《华夏礼仪的智慧》课程,正是希望通过华夏礼仪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浸润式的体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厚感情,成为知礼、懂礼的“谦谦君子”。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
摘 要: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接受英语学习的承上启下阶段,在学生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提高中学生对英语阅读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加强其深入学习,需要增添英语课程的趣味性,以趣味性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课堂质量,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之有趣;学之有味;初中英语阅读;趣味教学  一、 前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初中阅
摘 要:近年来,化学科技技术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并且,其也在大众的生活、工作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化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却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化学的理念就此提出。绿色化学又可以被称之为环境无害化学。该化学理念的存在能够有效对当前有机化学所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整。基于此,文章将以有机化学基础这一知识为核心,对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贯彻绿色化学与全球经济的理念进行分析。  关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深入开展应用,成体系的建设是影响中学人工智能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对我校学生学习、了解甚至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编写程序及算法过程等方面的知识都具有很好的探究,在结合信息技术四个主要核心素养,将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溶于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用智能方式去解决,让知识与实践回归生活中去,所以在中学阶段建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是一件有价值的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突破,形成
摘要: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科学史都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单元教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单元教学研究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把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串联教授给学生,通过把知识在人类历史上的发现或者发展历程阐述清楚,从而有利于学生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知识的精髓;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横向贯通,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