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识字教学中的创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d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一位美国专家认为,如果让儿童到学校静坐在教室内,针对一本书反复背诵是学不到一点知识的。相反会导致神经紧张,厌恶学习,丧失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儿童生来是好动的,教学中应该让儿童自己动脑筋,在活动中直接接触事物,以获得识字的经验。而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课堂上正襟危坐地聆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回家后死记硬背生字结构,结果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这位美国教育家的这番话对我们识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启发。否则,教者有意而学者无心,你再费口舌亦是徒劳。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呢?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艺术氛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特别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对学校的环境感到新鲜、好奇,无形中就产生了想认识了解的欲望。结合他们的特点,我把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的名字,用毛笔写出,有些还配上图画,贴在教室墙上,刺激他们多接触这些生字。我还在班上张贴了一些儿歌、古诗、图画、各类标牌等图画,诱导他们主动对这些生字发生兴趣。还把他们带出课堂走进校园,边介绍边认识校园的宣传画、标语、橱窗、专用教室的名称等,使学生既认识了汉字,也熟悉了学校环境,也就适应了学校生活,可谓一举两得。
  
  二、善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巧记生字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往的教师经常采用让学生逐个分析生字的读音、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的方法学习生字,使学生产生了厌倦的心理。要让学生参与到识字过程当中去,发挥他们的想象说说怎样记住生字;有时引导他们给生字编故事,编得好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对这些发生兴趣,巧记生字。像我在教“苗”,田里长草;“硬”,石头更硬;“休”,人靠着树休息;“攀”,大手抓住树林里的树枝往上爬……使学生对识字更感兴趣。
  
  三、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认字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机械死板地认几个字,而是要通过理解字义,记住字形,通过多接触事物来识记生字。我在班级制作了一个智慧之盒,在盒中装了许多卡片。其中有广告词之类的字,我抓住现在的孩子喜欢看电视、背广告词这一点,动手制作广告卡片,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广告词。在课堂上,我指导他们剪贴,分类贴成自己的认字本,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认识结果。这样达到了既动手又动脑的效果,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和采集信息的能力。我还通过电视认字,让学生平时留心看电视中出现的汉字,因为一些电视节目的片名、片尾、字幕等,大容量、反复性、趣味性等特点刺激着儿童的认知感官。这些,也是儿童识字快的又一好途径。精彩的世界,丰富的社会环境都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和鼓励他们去识字。
  
  四、在活动教学中愉快识字
  
  我认为,有益地玩就是学习,学生扩大的认字范围,要更好地巩固。我采用了一些认字游戏,每周开展一次,让学生在活动中也学到知识。我开展的活动有“秋天到了”“逛动物园”“美丽的江南”“我和妈妈去买菜”“找朋友”猜字谜等,学生也特别喜欢,丝毫不感觉到学习有负担。
  像“美丽的江南”这个活动,我就通过教学录像“小竹排画中游”带领他们游览江南的美丽风光,依次出示“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等词和图画,让学生既饱览了江南风光,又识了字。认完后,又让学生上台表演,进一步巩固了对生字的认识。
  我还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扫字雷、夺红旗等实践活动,把认字有机地穿插其中。
  
  五、通过会认,进一步推向会写
  
  识字多了,还要会写,这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真正目的,认写结合,以认带写,以写固认。我在教他们写字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写字的规律,自制生字卡片,同桌、同组、全班进行交流。把会认的字写在写字本上,对写得好、记得多的学生给予“识字小博士”的称号,鼓励他们多写生字,在写生字的同时,我还让他们观看新闻联播,每日摘记一句话新闻,扩大他们识字范围,提高运用生字能力,让他们体会到识字多的其乐无穷。
  通过以上的识字活动教学,我认为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反过来,将这种体验化作学习动机,成为今后识字教学及语文教学中的动力。
其他文献
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在中央的运筹帷幄下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一个高规格、高强度、高密度、全方位的救灾款物监管地图纹理渐成,从中央出发,纵深入省市县,直到乡村组,覆盖救灾款物募集、管理、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    一封来自青海西宁的“一位母亲”信,来到了四川省纪委的常委会上。  这位母亲是一个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丈夫身患尿毒症,18岁的孩子还在上学,家庭非常困难,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