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目标意识,提升教学效率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zhi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根据布鲁姆的学习理论,要实行目标控制,采取目标优化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方面跟着教材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另一方面则将教学活动的设置随意化,讲到哪里是哪里,导致了课堂低耗、低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如何改进这一现状,建构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一、紧扣学情,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老师的有效引导。因而,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把握学情,以学生的情况为基本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学生计算时将异分母相加,同分子不变。学生的错误让我很快明白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道理。因而也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在于,之前的分数计算都是分母相等,分子不同,计算的规则是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很明显受到了这个计算规则的影响,导致了错误的解题思路。这也就是说,在进行目标设置时教师要考虑回避这一认知误区,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为此,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为: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转化”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目标的设定是让学生学习时既能够知其然,并且还能够知其所以然,由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新旧联系,深入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新知的建构是基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新旧联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已有经验入手,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设置,并从这个方面找到突破口,让学生深入进行课堂探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内容“圆的周长”内容时,我先出示了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中镶嵌一个最大的圆形铁环,然后设置了问题情境:两只蚂蚁用同样的速度在爬,一只沿着铁环爬,另一只沿着正方形的边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认为哪一只能最先爬到起点?学生由此展开猜想。此时我让学生思考:正方形的周长和自己有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因为长久没有复习巩固,将正方形的周长概念与正方形的面积概念混淆在一起。为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圆的周长推理过程。通过这个目标设置,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让学生既能够巩固所学旧知,又能够在新知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旧知,目标教学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建构系统,发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学科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数学概念之间衔接紧密,这就需要教师在目标设定时,要基于系统化的数学思维,立足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突破难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以此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角形的高”内容时,教材的系统编排是先教学“过直线上或者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然后教学垂线段的相关特点,通过两个知识环节,让学生理解垂线段的性质及其特点: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最短。为了让学生系统认知这一内容,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过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这一内容上,设置目标为:把握垂线段的本质属性。设定这一目标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垂线段在平面图形的运用方面,有效打破学生单纯学习垂线段的想法;二是要让垂线段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的教学。在数学概念里,其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数学工具,可以将这个工具放在已经学过的图形中进行运用。根据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进行了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图形的某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以此建立对垂线段这一概念的完整认知,学生既能够认识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还能够初步感知图形中的高并不只有一个。从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带领排除负迁移,为后续从“垂线段”推进到“高”,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随心所欲,教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立足学生,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更不能盲目,也不能自以为是。而是要以学生的学情为晴雨表,把握学生的学情,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构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展思维,同时也让课堂彰显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讨论和比较了红外吸收法和燃烧气体容量法测定钢中碳量的各种不确定度因素,并评定了两种方法测定碳量的测量不确定度.
新课程推进中,课堂活动的设计和使用成为体现课改核心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正确选择和使用能激活课堂,促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生也会更加开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活动看似比较多样,但未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实际,重形式轻效果,对学生的启发度不够等。因此,教师要优化高中课堂活动设计,利用多元活动,巧构活力课堂。  一、巧设导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活动的设计要尽量立足
文章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对赤眼蜂生产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生产用卵的最好方法是用柞蚕茧发蛾,可在生产中广泛使用。(2)采用新鲜柞蚕卵和冷藏
本文探讨'数+大+NP'结构,对该结构的类固定表现、'数'的选择性和NP的选择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认为NP的选择因为受'大'的功能的影响而必须具备可量化
介绍了一种新型小样品夹具的制作及使用方法,用于小断面(5mm≤φ≤16mm)样品的光谱分析.该夹具具有易于准确定位、分析精度高等优点,可用于分析多种形状的小断面样品,扩大了
以水体积分数80%的油/水型(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介质,2-(5-溴-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5-Br-PADAP)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油和润滑油中钴,并对测定条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