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自由的法理探析

来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12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徙行为自古就有,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即便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也没有对公民迁徙自由进行宪法确认。文章对迁徙自由的内涵、历史以及价值基础进行梳理,以期为迁徙自由权在我国的真正实现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正>1 患者资料患者, 男, 51岁, 身高 168 cm, 体质量 66.9 kg, ASA分级Ⅲ级。患者因"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肿胀"入院, 6年前曾在我院行"右侧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 术前
2004年以来,我们对152例50—80岁的老年患者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指导方法总结如下。
文章通过对连动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发现:一个连动式"NP+VP1+VP2"所表达的语义是其组成成分"[NP+VP1]"与"[NP+VP2]"两部分语义的联结。"[NP+VP1]"与"[NP+VP2]"的联结是通过NP的语义重合实现的
马克思“实践”的哲学即“改变世界”的哲学。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它贯彻于马克思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基本世界观之中,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基本维度。人们通过
诗歌中的意象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在中国传统诗歌乃至西方诗歌中,意象关和朦胧美是诗歌吸引读者的重要特征.在译文中保留诗歌形式中的意象和朦胧美,其翻译难度不言而喻,文
文章认为,当代作家凸凹的散文《大地清明故乡永在》是一篇气象万千的大散文,作家以简洁、明澈的语言将一个古风流长、人情摇曳的偏僻山村描述得深湛蕴藉、沁人心脾,形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