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鞭辟入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d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任务群。其中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为一个独立的任务群,并且与“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提并论,学分设置在必修的7个任务群中也仅次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充分说明它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碰上学生在答题或写作的时候不是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就是主观臆断、缺乏实证。就拿我们最近的一次考试作文为例:
  2017年已然过去,一个数据引发了众多的关注:北京今年人均纸质书阅读量10.97本,居全国之首,但与欧美大国纸质书阅读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此,很多文化人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甲:纸质书不仅带给我美好的阅读体验,也带给我思想和文化,我还是愿意多读些纸质书,也希望它成为阅读的主流。
  乙:我不太留意自己阅读的形式,我喜欢把关注点放到阅读内容上,是不是读纸质书,纸质书读了几本,不那么重要吧!
  丙:纠结于一年读几本书,用何种形式读,这恐怕都停留在读的表面,真正的读书在于“心”。心之所在,才是书之所在。
  请从上述某一人士的观点出发,结合你的体会,写一篇文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作文本身审题难度不大,只需紧扣材料“纸质书的阅读”这一情境,从中选取一个任务去分析论证。学生在选择三个观点时,都比较偏向甲:支持纸质书。但我在仔细批阅这些文章时,发现学生基本停留在表面论述,论证缺乏深度,泛泛而谈,有些甚至东拼西凑,穿凿附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以下两类:
  一、牵强附会,东拼西凑
  有同学在主体论证时这样写道:有人认为纸质书太贵,殊不知,买书是这个世界最划算的交易。因为你只需花几十元钱,就可以买到别人呕心沥血一辈子的成果,那是无价之宝,是你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经验。
  这位同学为了突出纸质书的优点,特意把它和电子书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你只需花几十元钱,就可以买到别人呕心沥血一辈子的成果”的结论,但是这样的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电子书的成本明显比纸质书便宜,用不了几十元。更何况,网上还有许多免费的阅读书刊或试读书刊。
  像这种站不住脚的文字在学生的习作中比较普遍,如:在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感到失落低沉时,奋发向上的书籍会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当我们遇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时,具有哲理性的书籍会替我们出谋划策,让人豁然开朗……纸质书多么神奇,多么重要。这段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这是纸质书所特有的优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大部分学生其实也知道自己的文字逻辑上存在问题,但是也实在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让自己的思维变得丰富且理性,所以只好生拉硬扯,随意编造。
  二、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这部分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有思考,但是只是停留在表层,如:纸是由木头做的,木头是从树上来的,而树,是大自然啊。纸质书有奇特的味道,给人以电子书没有的感觉。慢慢翻开纸质书,都会闻到清新的、木的味道,会更激发你的阅读兴趣。
  这位学生写道:“木的味道,会更激发你的阅读兴趣。”但至于为什么更能激发阅读兴趣,这位同学就避开不谈了。这等于还是没解决问题,再说真的是由木的味道引发阅读兴趣的吗?这位同学显然是没有进行深一步的思考。纸质书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绝不仅仅是能闻到清新的味道那么简单。
  真正的思辨不应该是这样随意的,主观臆断的,它应该是严肃的。《中庸·第二十章》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的“慎思之”就是提醒我们要慎重地思考。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也倡导: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变得理性,经得起推敲。胡勤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任务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书中提出:只有不懈质疑,在不断“去假”中,才能一步步“求真”。筆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环节入手来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我们依然以上面那个作文材料为例:
  1.不懈质疑,不断追问
  我们知道,万事皆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顺藤摸瓜,追本溯源,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来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使我们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既然学生都比较偏向支持纸质书,那我们就以这个作为论点来具体展开论述。材料中甲认为“纸质书不仅带给我美好的阅读体验,也带给我思想和文化,我还是愿意多读些纸质书,也希望它成为阅读的主流。”这句话本身就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甲之所以支持纸质书,是因为他觉得纸质书带给他美好的阅读体验、思想和文化。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第一个发问:为什么纸质书能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体验?
  对于这一问,学生想到很多答案:具体有质感,一页一页地阅读下去,更能享受书香气息;读者更好做笔记,对理解文意更有好处;纸质材料在灯光漫反射作用下更有利于缓解视觉疲劳;纸质书更能让读者静下心来,享受其中……
  学无止境,问无止境,我们可以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深入“追问”:为什么纸质书更能让读者静下心来?
  既然有个“更”字,那么自然能想到可以把纸质书和电子书等来进行对比,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电子书由于阅读只讲求速度,再加上网络的各种干扰,所以阅读电子书不免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浮面,难以深入阅读,而阅读纸质书往往是在比较静谧的环境,更能使我们免于浮躁,能静下心来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不断提升阅读品味的同时增厚我们的文化底蕴。
  承接这一问,我们又可以展开下一问:为什么阅读纸质书能增厚我们的文化底蕴?其实,这一问和材料中甲说的“带给我思想和文化”是同一个道理。
  那为什么纸质书能带给我们思想和文化呢?这就要追本溯源,从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谈起。造纸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纸质书负有继承传统,延绵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阅读纸质书成为了一种从源头活水中品味人生百态的生活方式,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由表及里,去粗留精
  毛泽东曾留给我们16字箴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际上,这正是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事物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上一环节的连环式追问,展开论述就简单多了,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众多的论述中选择一个最深刻的、最能阐明本质的。
  在第一问的基础之上,学生围绕“纸张的质感、墨香”这些点,就可以论述到:
  纸质书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整体的美的氛围。即使它合上了,它的重量、形状、味道依然保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系列的阅读享受,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获得。
  毋庸置疑,这确确实实是只有纸质书才能带来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围绕第二问,就有学生这样论述到:
  紙质书更吻合了大众所言的仪式感。它的存在丰富了人们机械而无生机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更营造了一种读书的社会氛围。在网络上读,难免会受其他事物的干扰。这个社会转动得越来越快,以致人们都无暇放下手头的电子产品,去好好地品读一本书了。读书其实更适合忙碌的现代人群,它与生俱来的温和一定会抚慰在生活压力下受伤的心灵,思维也能得到深度的历练,不仅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味,还能增厚我们的文化底蕴。
  在我们的不断追问下,纸质书被我们一层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从第三问的“思想和文化”入手,学生可以这样论述到:
  纸质书犹如一条长河永无停息地流淌在我们身侧,承载着它独有的智慧与魅力。谈及书籍,我们并不会想到薄薄的平板电脑,厚重的书籍随年华静躺依旧是我们心中知识的象征。我们摩挲着书页,望着仓颉造就的黑色精灵在白纸上翩翩起舞,内心的安静与从容又岂能言喻?纸质书是我们在荒芜世界中素净的一隅,在回归传统中觅见简单的真谛,我们用心聆听先哲们的娓娓诉说。
  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我们早已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了,无疑,这三条论述以第三条最为鞭辟入里,深刻有力。这也足以说明这种连环问极具说服力。由果层层溯因,再围绕因展开论证,不仅能够使得我们的论证正确,也能使得我们的论证深刻。胡勤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任务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书中认为:只有“基于事实的因果推断”和“基于道理的科学推导”,才能保证从证据到结论的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才能保证推论的“保真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中明确把“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人文积淀,发展理性思维,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三大培养目标之一。其实,这种理性思维贯穿于整张高中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观点题、传统文化经典中的评析题、论述类文章的审题和谋篇布局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这种理性的、无懈可击的思维。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也论述到:人们则是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形成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就叫做思考,思索。只有这种思维才有教育意义。那就让我们把这种有教育意义的思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每位学子的思想都熠熠闪光。
其他文献
周啸天教授在《诗词赏析七讲》一书中将“识字”列为第一讲。这里所谓的“识字”指的是我们读诗时要明白诗词中各类语汇的来历,对其中积淀的某些特定意蕴要有所了解,不然会望文生义。  在历次高考及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笔者与同行们于诗歌鉴赏题中读到了学生诸多“匪夷所思”的答案,愈发意识到“识字”对于高考诗歌鉴赏答题的重要性。下面结合阅卷实例来探讨“识字”错误的类型及问题根源。  一、不辨古义  在文言文學习过
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神隽味永,读者愈读愈觉其精妙。季匋民的孤傲脱俗,风流雅致;叶三的质朴率真,淡出功利,在汪老浅淡的语言中如水墨画晕染开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走向审美: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文本精彩之处还在于通过一个小人物来呈现情感和社会的大构架。下面笔者将就其“第一个”从这一方面进行探究。  小说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说季匋
2017年1月16日,最新公布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与2016年10月发布的《考试大纲》内部会议公示的题型又出现了新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既是2017年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文件。教师应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把握新变化,吃透大纲特别是样题的精神,把具体要求落实到复习备考中去,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吃透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赋予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以新的模式和策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无疑要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在前信息化时代,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的最大软肋无疑是信息的闭塞带来的效率的不彰,而在信息化技术已惠及农村高中学校的今天,当硬件已不是问题,学习理念模式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过程。它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因为你面对着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不管是自然形象、艺术形象,也不管是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或者在想象中观念地呈现出来的形象),你总会获得某种不止于生理舒适的精神上的快感,进而达到更深的理性层次上的认识——领悟。  “领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它既是包含着感知、感受,又包含着理解、思维,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对事物的领略。它虽不直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基础教育各学科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也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了各种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在笔者看来,初中语文教学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及投身社会。因此,只要将这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培养转变,
魯迅笔下有很多悲剧女性形象,如偷东西占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熏染的吴妈,追求婚姻自由但独立不彻底死在路上的子君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女性,莫过于《祝福》中的祥林嫂了。  有人说祥林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不幸,备受打击和失望,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此说很有道理。她做童养媳已属不幸,不料丈夫又不幸去世。为了保守贞洁躲避恶婆婆的逼婚,她逃到鲁镇,却又被婆家人逮回去卖到贺家墺。不幸中的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学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而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呢?在此,笔者以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为例,对常见的作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策略。  一、人物描写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在作文的人物描写中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
当下高中生的作文写作已日趋模式化,基于可操作性的原则,教师平日主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总论点,文中设置三个工整的分论点,再填充几个耳熟能详的论据,结尾重申总论点。这样的“三段论”式文章,思路固然清晰,却有宿构之嫌,  二、粗读,初步感知  这一步是在试读的基础上继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采用的是自由的“素读”的方法朗读。即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工具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苏轼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苏轼集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学者、美食家等于一身。历经诸多磨难,他依旧潇洒豁达,自有一股豪侠之风,令人荡气回肠。他身上散发的无穷魅力,至今让人敬仰赞叹。  一、从云端跌到低谷  1.一举成名天下知  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同父亲苏洵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其才华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的叹赏,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