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了“作秀狂欢”,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成功人士刻意地保持低调。
在中国,自古官为首、商为末,商人毫无社会地位。当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与世界同步之时,公众也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一切,这时商人在中国也获得从未有过的尊崇地位。
古人云:“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当今社会,“眼球”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
在这个物质喧嚣的年代,处于财富顶端的富豪们很容易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这时,财经媒体也开始拥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大行其道起来,同时也造就了王石、潘石屹、马云、张朝阳等一批知名度堪比当红影视明星的企业家。
虽然企业家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有诸多积极作用,但是在当代的中国企业家中,总体而论,也是高调者寡,低调者众。其实在浙江及广东一带,资产数十亿而默默无闻的富豪数不胜数,当然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让我们数无可数。
但越神秘的事物越能勾起人们想要了解的欲望,富豪们的低调丝毫也不能抑制公众对他们关注的兴趣。
实力者低调
不少资产高达数十亿的企业家恪守三条原则:不曝光、不上镜、不见报。他们没在公开场所发过言,也没在媒体上亮过相,没有公开过任何一张照片,更没有接受过任何记者的正式采访。
就一般意义而言,越是喜欢作秀、曝光的企业家,越有可能打肿脸充胖子。南德、巨人、三株、爱多、秦池、亚细亚等都是如此。在SOHO中国上市以前,潘石屹在富豪榜上的资产一直只有10亿人民币左右,恐怕在二三级城市里资产比他多的地产开发商也不在少数,但潘石屹在全国地产业的知名度却排在最前列。
没有实力的人,尽力地包装自己,虚张声势,也可达到唬人的效果,以便获取更大的实力。有实力的人知道财不外露,靠实力说话,不事张扬、低调谦虚。
中国企业教父级人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中国企业界的地位毋庸质疑,但在公众眼里绝对是个神秘的人,几乎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
关于任正非的低调,网上很多趣闻:2002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一位上年纪的男子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没有来?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关于任正非的神秘出没还有很多故事。有人去华为办事,晕头转向地换了一圈名片,坐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有一张是任正非的,急忙环顾左右,斯人已踪影不见。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懊悔不迭。这些多少带点演义成分的故事说明,想认识任正非的人太多,而真认识任正非的人却太少。
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是低调的领导者,这或许是一种自然规律。
在胡润中国百富榜上2003年名列第12位、2005年排名第29位的庄胜集团董事长周建和,至今我们在互联网上很难搜到一张他的照片,甚至据说该集团高层以下干部也很多不知自己的老板长什么样子。
有关富豪榜
每年的10~11月是各大富豪榜密集推出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富豪榜是最能吸引眼球的重大看点。
富豪榜的影响力毋庸质疑。2005年之前本名不见经传的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被胡润排为中国第2富豪后,不到几个月时间里便跻身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企业家之列。当然,成也富豪榜,败也富豪榜。因为公众的关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两年后太平洋集团就暴露出了无数问题而惨淡经营。
上榜富豪对富豪榜的反应有爱有恨。有的企业管理者在统计表上大量“注水”、夸大业绩上榜;但更多的富豪相反,瞒报、少报财务数据,拒绝上榜。不少上榜富豪对富豪榜“不以为喜,反以为恼”,以至于每年内地《福布斯》张榜之时,总是招来不少老板一片反对声。
当然,上榜的不一定是中国最有钱的富豪,这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黄光裕以130亿资产位列胡润榜首富后,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他肯定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人,并断言中国比他有钱的人大有人在。
为什么一些富豪们不愿意登上富豪榜呢?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怕上榜“出事”,一些上榜的富豪纷纷落马,富豪圈里甚至把富豪榜被称为“出事榜”。不少富豪往往富得并不光明正大,而是钻各种政策的空子,甚至是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快速敛财。
特别是在近些年的城市体制改革中,不少企业负责人是借企业体制改革之机,趁机侵占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趁机损害职工利益,并因此使自己暴富起来。因此,一旦这样的一些富豪们登榜后,在群众眼睛的监督下,他们过去的一些恶行就会暴露出来,进而加入到“出事”的行业。此外,在一些富豪们的企业里来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一旦这些行为败露,富豪们也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因此,那些发家不太干净的富豪们,他们绝对是不愿意登上富豪榜的,他们因此而掏出几十万甚至更多的资金来“封口”,也在所不惜。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在2007年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仅丝宝集团梁亮胜和东星集团兰世立两人,但笔者所接触的该省企业家,资产超越这二人的恐怕也不是凤毛麟角。难怪不少企業家认为富豪榜的价值往往在于其娱乐性。
闷声发大财
对于企业家来说,名利双收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经营效果。而那些选择低调的富豪大部分必定有自己的原因,所以只是闷声发大财,不求闻达于商界。
当然低调企业家里也有一部分属于看透虚名的务实型。作为企业的老板,没有不忙碌的。一旦出名了,各种论坛邀请、各种媒体的采访接踵而至,这些论坛和采访会大量占用企业家们宝贵的时间。这也是一种成本,太多的曝光势必影响企业家正常的工作。
看透虚名的企业家相信:一时的“炒作”的知名度虽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立竿见影但短暂的效果,但企业家毕竟不是演员,市场业绩与利润才是他们真正的生命线,企业长足的发展最终还是靠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企业最终是要靠财务报表成绩单来说话的,接受过多的媒体吹捧,反而会令其滋生浮躁、盲目自大,弄得自己分不清斤两,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和正确的决策。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他所领导的美的被高盛集团认为是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家电集团。而叱咤于风口浪尖上的家电巨子们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创业于1968年的何享健扎根家电行业可谓是当今数一数二的驰骋商界时间最长的企业家,但相比同行业的张瑞敏、李东生、倪润峰,可谓是默默无名。他经常以自己普通话讲不好为由婉拒媒体来访,拒绝在公众场合发言。但实际上,他的远离公众源自于他所信奉的“少说、多做、悄悄干”原则。
而碧桂圆真正的掌舵人杨国强直到2006年其女杨惠妍以700多亿惊天财富问鼎中国首富之后才无所遁形,极不情愿地浮出水面。低调至首富才曝光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据说杨国强曾经给一位负责媒体公关的助理下死命令:如果老板的名字或照片出现在报纸上,就让他走人。
刻意低调意为何?
对于低调的富豪,人们想要了解的不只是其发家轨迹、经营现状,低调的原因恐怕更能吸引人的好奇心。不少企业家选择低调往往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
低调首先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和个人收入太过透明,难免引“税”上身。如果企业默默无名,则企业和个人收入可以不透明,税收可以少交一点。
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家都很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在温州,大街上一个穿拖鞋裤衩看似农民的人没准就是资产数亿的企业主。他们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往往都比他们给政府和税收部门的报告好,这样部分税收少交了,留在企业里可供企业发展扩张的储备资金就多了。一旦出名了就要担心税务部门来查偷税漏税。
少交税是一方面。“人怕出名猪怕壮”,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行为并不完全归位的情况下,企业家名气大了,少不了就经常会有某些部门以政府领导和主管单位名义要求赞助或广告,摊派各种费用。企业不照办,可能会得罪人;一旦放开一道口子,恐怕以后永无宁日。甚至近年来有不少媒体也热衷于“化缘”和搞新闻敲诈,让企业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发家原罪问题也是诸多企业家不愿意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卑微,在混沌未明的非常时期淘到了第一桶金,因此,其原始积累难免“血腥”。而对于一个刚浮出水面的富豪,发家经历是媒体给他们的采访提纲里必不可缺的问题。不少企业家不愿粉饰其坎坷历程,或者担心终究有一天真正的发家版本会被媒体查出来,所以不愿意面对媒体。
高调的老板,往往自身文化修养还不错,善于辞令,懂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并能依靠媒体的炒作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一批,大多数草根出身,文化水平水平偏低,缺乏概括、抽象、总结的能力,甚至有的不会讲普通话,面对媒体,大多数都不知怎么讲话。担心“偷鸡不成蚀把米”,作秀不成,反而出丑,干脆退而藏拙,制造神秘感,让人感到高深莫测,何乐而不为?
另外,有的企业家不想出名是因为行业原因。有的行业可能利润很高,但进入门槛通常不高,可模仿性强。一旦曝光,让人人都知道行业的暴利,可能会立即招来大量竞争对手,一片自家的“蓝海”杀成公共的“红海”,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及利润下降。如当年火热的VCD行业,也是昙花一现。
而有的行业身处供应链上游,销售对象只面向行业客户,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他们无须像大众多消费品企业那样需要被公众所知。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最近易主的新首富武汉凡谷电子孟庆南之前并不被公众所熟悉,直到2007年12月7日IPO那天,以60亿的身价被媒体曝光为湖北新首富,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作为国内最大的通信天馈系统射频器件独立供应商,他们的客户只有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华为四家,不像洗发水品牌一样需要大众了解。
当然,对于出名企业家的忧虑还不仅于此。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造成少数人产生“仇富”倾向。富豪们害怕绑架勒索,危及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慮,他们大多选择闷声发大财。在特殊国情环境下的企业家们来说,选择低调并不仅仅是一个修养与作风的问题,更是一个是经营策略甚至是生存方式问题。
当然,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财务报表的义务。实际上,企业家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职业,是个被夸大的使命。富豪们有权对自己及其财产保持进行私密保护,低调也无可厚非,我们应该更宽容而冷静地看待这个特殊群体。
在中国,自古官为首、商为末,商人毫无社会地位。当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与世界同步之时,公众也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一切,这时商人在中国也获得从未有过的尊崇地位。
古人云:“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当今社会,“眼球”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
在这个物质喧嚣的年代,处于财富顶端的富豪们很容易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这时,财经媒体也开始拥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大行其道起来,同时也造就了王石、潘石屹、马云、张朝阳等一批知名度堪比当红影视明星的企业家。
虽然企业家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有诸多积极作用,但是在当代的中国企业家中,总体而论,也是高调者寡,低调者众。其实在浙江及广东一带,资产数十亿而默默无闻的富豪数不胜数,当然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让我们数无可数。
但越神秘的事物越能勾起人们想要了解的欲望,富豪们的低调丝毫也不能抑制公众对他们关注的兴趣。
实力者低调
不少资产高达数十亿的企业家恪守三条原则:不曝光、不上镜、不见报。他们没在公开场所发过言,也没在媒体上亮过相,没有公开过任何一张照片,更没有接受过任何记者的正式采访。
就一般意义而言,越是喜欢作秀、曝光的企业家,越有可能打肿脸充胖子。南德、巨人、三株、爱多、秦池、亚细亚等都是如此。在SOHO中国上市以前,潘石屹在富豪榜上的资产一直只有10亿人民币左右,恐怕在二三级城市里资产比他多的地产开发商也不在少数,但潘石屹在全国地产业的知名度却排在最前列。
没有实力的人,尽力地包装自己,虚张声势,也可达到唬人的效果,以便获取更大的实力。有实力的人知道财不外露,靠实力说话,不事张扬、低调谦虚。
中国企业教父级人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中国企业界的地位毋庸质疑,但在公众眼里绝对是个神秘的人,几乎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
关于任正非的低调,网上很多趣闻:2002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一位上年纪的男子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没有来?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关于任正非的神秘出没还有很多故事。有人去华为办事,晕头转向地换了一圈名片,坐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有一张是任正非的,急忙环顾左右,斯人已踪影不见。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懊悔不迭。这些多少带点演义成分的故事说明,想认识任正非的人太多,而真认识任正非的人却太少。
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是低调的领导者,这或许是一种自然规律。
在胡润中国百富榜上2003年名列第12位、2005年排名第29位的庄胜集团董事长周建和,至今我们在互联网上很难搜到一张他的照片,甚至据说该集团高层以下干部也很多不知自己的老板长什么样子。
有关富豪榜
每年的10~11月是各大富豪榜密集推出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富豪榜是最能吸引眼球的重大看点。
富豪榜的影响力毋庸质疑。2005年之前本名不见经传的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被胡润排为中国第2富豪后,不到几个月时间里便跻身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企业家之列。当然,成也富豪榜,败也富豪榜。因为公众的关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两年后太平洋集团就暴露出了无数问题而惨淡经营。
上榜富豪对富豪榜的反应有爱有恨。有的企业管理者在统计表上大量“注水”、夸大业绩上榜;但更多的富豪相反,瞒报、少报财务数据,拒绝上榜。不少上榜富豪对富豪榜“不以为喜,反以为恼”,以至于每年内地《福布斯》张榜之时,总是招来不少老板一片反对声。
当然,上榜的不一定是中国最有钱的富豪,这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黄光裕以130亿资产位列胡润榜首富后,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他肯定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人,并断言中国比他有钱的人大有人在。
为什么一些富豪们不愿意登上富豪榜呢?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怕上榜“出事”,一些上榜的富豪纷纷落马,富豪圈里甚至把富豪榜被称为“出事榜”。不少富豪往往富得并不光明正大,而是钻各种政策的空子,甚至是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快速敛财。
特别是在近些年的城市体制改革中,不少企业负责人是借企业体制改革之机,趁机侵占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趁机损害职工利益,并因此使自己暴富起来。因此,一旦这样的一些富豪们登榜后,在群众眼睛的监督下,他们过去的一些恶行就会暴露出来,进而加入到“出事”的行业。此外,在一些富豪们的企业里来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一旦这些行为败露,富豪们也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因此,那些发家不太干净的富豪们,他们绝对是不愿意登上富豪榜的,他们因此而掏出几十万甚至更多的资金来“封口”,也在所不惜。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在2007年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仅丝宝集团梁亮胜和东星集团兰世立两人,但笔者所接触的该省企业家,资产超越这二人的恐怕也不是凤毛麟角。难怪不少企業家认为富豪榜的价值往往在于其娱乐性。
闷声发大财
对于企业家来说,名利双收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经营效果。而那些选择低调的富豪大部分必定有自己的原因,所以只是闷声发大财,不求闻达于商界。
当然低调企业家里也有一部分属于看透虚名的务实型。作为企业的老板,没有不忙碌的。一旦出名了,各种论坛邀请、各种媒体的采访接踵而至,这些论坛和采访会大量占用企业家们宝贵的时间。这也是一种成本,太多的曝光势必影响企业家正常的工作。
看透虚名的企业家相信:一时的“炒作”的知名度虽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立竿见影但短暂的效果,但企业家毕竟不是演员,市场业绩与利润才是他们真正的生命线,企业长足的发展最终还是靠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企业最终是要靠财务报表成绩单来说话的,接受过多的媒体吹捧,反而会令其滋生浮躁、盲目自大,弄得自己分不清斤两,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和正确的决策。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他所领导的美的被高盛集团认为是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家电集团。而叱咤于风口浪尖上的家电巨子们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创业于1968年的何享健扎根家电行业可谓是当今数一数二的驰骋商界时间最长的企业家,但相比同行业的张瑞敏、李东生、倪润峰,可谓是默默无名。他经常以自己普通话讲不好为由婉拒媒体来访,拒绝在公众场合发言。但实际上,他的远离公众源自于他所信奉的“少说、多做、悄悄干”原则。
而碧桂圆真正的掌舵人杨国强直到2006年其女杨惠妍以700多亿惊天财富问鼎中国首富之后才无所遁形,极不情愿地浮出水面。低调至首富才曝光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据说杨国强曾经给一位负责媒体公关的助理下死命令:如果老板的名字或照片出现在报纸上,就让他走人。
刻意低调意为何?
对于低调的富豪,人们想要了解的不只是其发家轨迹、经营现状,低调的原因恐怕更能吸引人的好奇心。不少企业家选择低调往往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
低调首先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和个人收入太过透明,难免引“税”上身。如果企业默默无名,则企业和个人收入可以不透明,税收可以少交一点。
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家都很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在温州,大街上一个穿拖鞋裤衩看似农民的人没准就是资产数亿的企业主。他们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往往都比他们给政府和税收部门的报告好,这样部分税收少交了,留在企业里可供企业发展扩张的储备资金就多了。一旦出名了就要担心税务部门来查偷税漏税。
少交税是一方面。“人怕出名猪怕壮”,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行为并不完全归位的情况下,企业家名气大了,少不了就经常会有某些部门以政府领导和主管单位名义要求赞助或广告,摊派各种费用。企业不照办,可能会得罪人;一旦放开一道口子,恐怕以后永无宁日。甚至近年来有不少媒体也热衷于“化缘”和搞新闻敲诈,让企业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发家原罪问题也是诸多企业家不愿意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卑微,在混沌未明的非常时期淘到了第一桶金,因此,其原始积累难免“血腥”。而对于一个刚浮出水面的富豪,发家经历是媒体给他们的采访提纲里必不可缺的问题。不少企业家不愿粉饰其坎坷历程,或者担心终究有一天真正的发家版本会被媒体查出来,所以不愿意面对媒体。
高调的老板,往往自身文化修养还不错,善于辞令,懂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并能依靠媒体的炒作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一批,大多数草根出身,文化水平水平偏低,缺乏概括、抽象、总结的能力,甚至有的不会讲普通话,面对媒体,大多数都不知怎么讲话。担心“偷鸡不成蚀把米”,作秀不成,反而出丑,干脆退而藏拙,制造神秘感,让人感到高深莫测,何乐而不为?
另外,有的企业家不想出名是因为行业原因。有的行业可能利润很高,但进入门槛通常不高,可模仿性强。一旦曝光,让人人都知道行业的暴利,可能会立即招来大量竞争对手,一片自家的“蓝海”杀成公共的“红海”,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及利润下降。如当年火热的VCD行业,也是昙花一现。
而有的行业身处供应链上游,销售对象只面向行业客户,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他们无须像大众多消费品企业那样需要被公众所知。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最近易主的新首富武汉凡谷电子孟庆南之前并不被公众所熟悉,直到2007年12月7日IPO那天,以60亿的身价被媒体曝光为湖北新首富,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作为国内最大的通信天馈系统射频器件独立供应商,他们的客户只有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华为四家,不像洗发水品牌一样需要大众了解。
当然,对于出名企业家的忧虑还不仅于此。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造成少数人产生“仇富”倾向。富豪们害怕绑架勒索,危及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慮,他们大多选择闷声发大财。在特殊国情环境下的企业家们来说,选择低调并不仅仅是一个修养与作风的问题,更是一个是经营策略甚至是生存方式问题。
当然,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财务报表的义务。实际上,企业家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职业,是个被夸大的使命。富豪们有权对自己及其财产保持进行私密保护,低调也无可厚非,我们应该更宽容而冷静地看待这个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