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习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农业类专业学生实习的质量和人身安全,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做好一切保障措施,以保证学生能在生产实习期间安全工作。
农业类专业校内
生产实习教学安全与管理
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是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安全工作是进行实习教学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农业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校内实验实习时,常有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1.仪器设备使用安全
务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安全、有序地进行。
(1)工作人员在操作前必须熟悉相关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设备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工作。
(2)学生实验时由于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安全问题,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高压灭菌锅的使用与操作技术等,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发生故障要及时组织修复。
(3)为了防止学生实验时发生安全问题,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浴锅等,要做好停水停电保护和详细维修记录。
(4)农业类实验室在涉及到压力容器、高温、高压、细菌疫苗等的操作和实验时,要严格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并教育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2.用电安全
各类农业专业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操作前均应强调用电安全。
(1)学生在实验时不得擅自改装和拆修电器设备。
(2)使用高压动力电时需穿戴绝缘胶鞋和手套等,否则易导致用电安全事故。
(3)应教育学生不得乱接乱拉电线,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物体将电线与人体分离后,再实施抢救。
(4)严禁学生单独操作大功率用电设备及高压电,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
(5)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6)经常检查实验室内是否有裸露的电线头。
(7)电源开关箱内是否有堆放物品,以防触电或燃烧等。
3.用药安全
生物实验室、水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病理实验室等均有较多可供学生实验的药品,学生在实验时,由于药品使用与保管不当,会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
(1)要强化化学用品、生物制品的安全使用与管理。对剧毒、易燃、放射性药品及强毒病(菌)种和生物制品,要专人管理,专柜存放。
(2)有毒或有剌激性气味的演示实验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4.防火防爆安全
生物实验室、土壤分析实验室、水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室等,使用酒精炉、高压锅、硝酸盐类化学药品等的几率较多,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如不加强教育与指导,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1)实验室防火工作应以防为主,严格杜绝火灾隐患,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有关易燃易爆知识及消防知识。
(2)实验室应配有各类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要放在明显的便于取用的位置,严禁将消防器材移作他用,且周围不得堆放杂物。并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发生火灾时应主动、有效地扑救,并及时报警。
(3)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单独安全存放,实验室严禁用汽油代替酒精当燃料,遇有反应剧烈并产生压力的化学实验,要注意容器的容积和壁厚,并要求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距离。
(4)与实验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
5.环境安全
农业类专业学生尤其要强化环保安全意识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于环境安全工作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废气、废水、废液的处理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教育学生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环境;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及田间施肥时,也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6.财物安全
学生实验时常见的问题是财物安全意识较差。因此,应教育学生做好门、窗等的防护措施,实验结束时应检查门、窗是否关闭,实验室严防盗窃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被盗或破坏,应保护现场并立即上报。
校外生产实习教学安全与管理
在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中安全是第一位的,生产实习教学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完成实习教学。为了保证农业类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以及实习现场的设备安全、财产安全等,针对学生生产实习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学校可采取“四控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习安全管理。所谓“四控法”,即:
1.预控
学校要清醒认识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具有“点多面广、实习时间长、复杂程度高、安全隐患多”的特点,应牢记兄弟学校血的教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安全放在学生实习的首要位置,以安全保实习,以安全促实习,对实习现场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和对策,使被控对象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提高安全事故处置的能力。
(1)制定并完善学生实习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学校对实习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重点是要主动加强对安全事故的调查研究,第一时间掌握安全事故的线索和证据,把好对事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2)进一步注重学生实习安全的常态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网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能到位、责任到人。
(3)由于农业科学属自然科学,多在“露天工厂”生产作业。实习期间如遇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应安排室内学习,避免外出,如遇高温天气,应错开一天中的高温时段,选择合适时间外出,督促学生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光下戴好遮阳帽,多饮茶水,避免中暑。
(4)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以田间农事操作为主,因此,实习期间务必教育学生不要到江河湖海中游泳,以防溺水事件的发生。要遵守地方法规和风俗习惯,与实习单位周围群众和睦相处,不惹事生非,避免发生冲突。
(5)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地点多远离集镇,学生就医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患重病、急病,应及时就近送当地医院治疗,并视病情发展,由当地医生和带队教师作出决定是否立刻转院或送回学校积极治疗。
(6)实习期间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如摔伤、烫伤、农药中毒、农业机械设备轧伤等,带队教师应立即组织抢救,并及时送往附近医院治疗,同时立即向学校汇报,回校后必须向实训处提交书面汇报,并视情况向学生处提出办理保险理赔。
2.自控
通过对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安全培训,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进行安全案例教育等方式,教给学生自控的本领,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增加他们自控的意识,从而达到全员自控的目的。
(1)学生在生产现场实习时应树立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如在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实习时,必须掌握一系列的喷药关键技术,否则很会出现农业中毒现象;在进行动物防疫实习时,疫苗的使用与注射技术也很关键,要防止对人体的伤害。
(2)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拨弄电气开关,不得擅自使用任何农业机器设备。
3.特控
对农业类专业重点实习岗位、“三特”学生等进行思想控制、纪律控制和技术控制。
(1)实行实习教师、指导师傅双向专人监控。选派有责任心能力强的专业老师做实习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给学生讲解农业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减少操作失误、农业器具使用不当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2)由于农业类专业学生实习比较分散,实习班主任要定期到各实习单位体察“民情”,并在实习单位召开班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
(3)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以劳技训练为主,常与脏、苦、累的农事操作联系在一起,因此,要针对学生中的一些消极的思想动态及时加以指导,以防止大的事故的发生。
(4)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地点一般在农场、林场、养殖场、苗圃场、园林施工工地、农村等,住宿条件一般比较艰苦,且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实习班级(或小组)在外住宿,应由带队教师统一安排,不允许学生私自在外借宿或过夜。学生有事外出应向带队教师请假并须有学生结伴同行,外出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归队并向带队教师销假。
(5)实习班级(或小组)应在指定食堂用餐,不要到不洁摊点用餐,不食不洁食物,不喝生水,一般不要举行聚餐,以防止集体食物中毒。
4.联控
由于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多在室外进行且较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实施实习巡视员制度,推行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和实习指导教师责任制,使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序可仿。
(1)实习前,学校要加大对实习单位生产、生活环境的摸排力度,并与实习单位、家长签订书面协议,通过签订《师徒合同》《安全包保合同》《实习教师承包合同》,实现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网络化联合控制,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实习前要召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实习动员大会,加强实习劳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要检查实习学生购买“平安保险”情况,多渠道多险种做好实习期间的学生保险工作;
(4)实习中,巡视员和指导教师要紧密联系,全程参与,严阵以待,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重点是经常联络分散实习的学生,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实习信息;
(5)创新工作载体,利用校园网探索数字化动态管理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来主动向班主任汇报实习情况;
(6)倡导开展“返校日”活动,对实习学生进行中期检查和思想教育;
(7)实习后,引导学生进行实习思想工作总结和汇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说感悟、谈经验、话明天”实习经验交流活动,让安全生产意识根植学生大脑,享用终身。
总之,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是学生通往社会的一个必经门坎,通过实习可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为就业和将来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学生还可以在实习中了解职业环境、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甚至有的学生通过实习就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学校务必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安全问题,切实做好生产实习教学的安全管理。
农业类专业校内
生产实习教学安全与管理
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是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安全工作是进行实习教学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农业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校内实验实习时,常有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1.仪器设备使用安全
务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安全、有序地进行。
(1)工作人员在操作前必须熟悉相关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设备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工作。
(2)学生实验时由于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安全问题,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高压灭菌锅的使用与操作技术等,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发生故障要及时组织修复。
(3)为了防止学生实验时发生安全问题,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浴锅等,要做好停水停电保护和详细维修记录。
(4)农业类实验室在涉及到压力容器、高温、高压、细菌疫苗等的操作和实验时,要严格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并教育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2.用电安全
各类农业专业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操作前均应强调用电安全。
(1)学生在实验时不得擅自改装和拆修电器设备。
(2)使用高压动力电时需穿戴绝缘胶鞋和手套等,否则易导致用电安全事故。
(3)应教育学生不得乱接乱拉电线,有人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物体将电线与人体分离后,再实施抢救。
(4)严禁学生单独操作大功率用电设备及高压电,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
(5)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6)经常检查实验室内是否有裸露的电线头。
(7)电源开关箱内是否有堆放物品,以防触电或燃烧等。
3.用药安全
生物实验室、水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病理实验室等均有较多可供学生实验的药品,学生在实验时,由于药品使用与保管不当,会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
(1)要强化化学用品、生物制品的安全使用与管理。对剧毒、易燃、放射性药品及强毒病(菌)种和生物制品,要专人管理,专柜存放。
(2)有毒或有剌激性气味的演示实验要在通风橱内进行。
4.防火防爆安全
生物实验室、土壤分析实验室、水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室等,使用酒精炉、高压锅、硝酸盐类化学药品等的几率较多,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如不加强教育与指导,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1)实验室防火工作应以防为主,严格杜绝火灾隐患,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有关易燃易爆知识及消防知识。
(2)实验室应配有各类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要放在明显的便于取用的位置,严禁将消防器材移作他用,且周围不得堆放杂物。并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发生火灾时应主动、有效地扑救,并及时报警。
(3)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单独安全存放,实验室严禁用汽油代替酒精当燃料,遇有反应剧烈并产生压力的化学实验,要注意容器的容积和壁厚,并要求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距离。
(4)与实验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
5.环境安全
农业类专业学生尤其要强化环保安全意识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于环境安全工作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废气、废水、废液的处理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教育学生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环境;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及田间施肥时,也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6.财物安全
学生实验时常见的问题是财物安全意识较差。因此,应教育学生做好门、窗等的防护措施,实验结束时应检查门、窗是否关闭,实验室严防盗窃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被盗或破坏,应保护现场并立即上报。
校外生产实习教学安全与管理
在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中安全是第一位的,生产实习教学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完成实习教学。为了保证农业类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以及实习现场的设备安全、财产安全等,针对学生生产实习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学校可采取“四控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习安全管理。所谓“四控法”,即:
1.预控
学校要清醒认识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具有“点多面广、实习时间长、复杂程度高、安全隐患多”的特点,应牢记兄弟学校血的教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安全放在学生实习的首要位置,以安全保实习,以安全促实习,对实习现场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和对策,使被控对象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提高安全事故处置的能力。
(1)制定并完善学生实习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学校对实习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重点是要主动加强对安全事故的调查研究,第一时间掌握安全事故的线索和证据,把好对事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2)进一步注重学生实习安全的常态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网络,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能到位、责任到人。
(3)由于农业科学属自然科学,多在“露天工厂”生产作业。实习期间如遇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应安排室内学习,避免外出,如遇高温天气,应错开一天中的高温时段,选择合适时间外出,督促学生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光下戴好遮阳帽,多饮茶水,避免中暑。
(4)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以田间农事操作为主,因此,实习期间务必教育学生不要到江河湖海中游泳,以防溺水事件的发生。要遵守地方法规和风俗习惯,与实习单位周围群众和睦相处,不惹事生非,避免发生冲突。
(5)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地点多远离集镇,学生就医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患重病、急病,应及时就近送当地医院治疗,并视病情发展,由当地医生和带队教师作出决定是否立刻转院或送回学校积极治疗。
(6)实习期间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如摔伤、烫伤、农药中毒、农业机械设备轧伤等,带队教师应立即组织抢救,并及时送往附近医院治疗,同时立即向学校汇报,回校后必须向实训处提交书面汇报,并视情况向学生处提出办理保险理赔。
2.自控
通过对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安全培训,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进行安全案例教育等方式,教给学生自控的本领,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增加他们自控的意识,从而达到全员自控的目的。
(1)学生在生产现场实习时应树立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如在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实习时,必须掌握一系列的喷药关键技术,否则很会出现农业中毒现象;在进行动物防疫实习时,疫苗的使用与注射技术也很关键,要防止对人体的伤害。
(2)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拨弄电气开关,不得擅自使用任何农业机器设备。
3.特控
对农业类专业重点实习岗位、“三特”学生等进行思想控制、纪律控制和技术控制。
(1)实行实习教师、指导师傅双向专人监控。选派有责任心能力强的专业老师做实习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给学生讲解农业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减少操作失误、农业器具使用不当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2)由于农业类专业学生实习比较分散,实习班主任要定期到各实习单位体察“民情”,并在实习单位召开班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
(3)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以劳技训练为主,常与脏、苦、累的农事操作联系在一起,因此,要针对学生中的一些消极的思想动态及时加以指导,以防止大的事故的发生。
(4)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地点一般在农场、林场、养殖场、苗圃场、园林施工工地、农村等,住宿条件一般比较艰苦,且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实习班级(或小组)在外住宿,应由带队教师统一安排,不允许学生私自在外借宿或过夜。学生有事外出应向带队教师请假并须有学生结伴同行,外出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归队并向带队教师销假。
(5)实习班级(或小组)应在指定食堂用餐,不要到不洁摊点用餐,不食不洁食物,不喝生水,一般不要举行聚餐,以防止集体食物中毒。
4.联控
由于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多在室外进行且较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实施实习巡视员制度,推行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和实习指导教师责任制,使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序可仿。
(1)实习前,学校要加大对实习单位生产、生活环境的摸排力度,并与实习单位、家长签订书面协议,通过签订《师徒合同》《安全包保合同》《实习教师承包合同》,实现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网络化联合控制,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实习前要召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实习动员大会,加强实习劳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要检查实习学生购买“平安保险”情况,多渠道多险种做好实习期间的学生保险工作;
(4)实习中,巡视员和指导教师要紧密联系,全程参与,严阵以待,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重点是经常联络分散实习的学生,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实习信息;
(5)创新工作载体,利用校园网探索数字化动态管理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来主动向班主任汇报实习情况;
(6)倡导开展“返校日”活动,对实习学生进行中期检查和思想教育;
(7)实习后,引导学生进行实习思想工作总结和汇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说感悟、谈经验、话明天”实习经验交流活动,让安全生产意识根植学生大脑,享用终身。
总之,农业类专业生产实习是学生通往社会的一个必经门坎,通过实习可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为就业和将来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学生还可以在实习中了解职业环境、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甚至有的学生通过实习就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学校务必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安全问题,切实做好生产实习教学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