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立意离不开充满智慧的内涵,它可以启发人的心智;此外,温情的色彩,可以给人以慰藉,高中生的阅历本就不会有太多让人感伤的内容;最后文章一定要韵味悠远,空谷余音,才会有三月绕梁之感。
【关键词】记叙文;高中生;立意;智慧
生活需要记录与铭记,如何记录它们呢?除了语言文字以外,最主要的应是立意了。好的立意犹如一篇记叙文的骨架,深刻的立意可使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而感动与吸引读者;而对于作者,深刻的立意可使文脉畅通,一气呵成。
1 用智慧来启发人的心智
文贵有智,智可启人心智,即使是简单的故事,但如阐发了一定的道理,也可让人耳目一新,而反之,文章则会显得单调乏味。如张田勘在《少的哲学》一文中提到药理学家和学者帕拉斯尔萨斯说过的一句经典的话:“只有剂量能决定一种东西没有毒”。作者以中国对肝癌的化疗为例,中国用药不仅多而且剂量大,比美英一般用量多一半,结果我们的肝癌病人死亡率反倒比外国高,这让很多中国人不解,作者给出了理由:肝癌本就极大损害了肝脏的功能,此时再对病人大剂量用药和用多种药,肝脏的负担更重了。简单而实用比烦琐哲学好得多。作者在文章中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与学习的经验,还可作为我们写作的智慧。
智慧没有国界,异域文化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海兰写过《具体到一块牛排》一文,文中一个人叫刘芬,她从加拿大回国度假,最大的感触是国人使命感很强,每个人表情与语气都是紧绷的,而相比之下,刘芬却轻松得多,她只关注很具体的事,没有那么多规划。而刘芬刚到加拿大时,也是忧心忡忡的,与邻居聊的都是职业规划,满脸忧虑,而邻居琳达却告知她不如先把一块牛排做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胃,先把自己逗开心再去应对烦琐的事,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加拿大人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小事来不断改变生活周围的小气场,而中国人解决困难时往往像座谈会,气氛十分紧张,面对家庭困难时,琳达告诉刘芬:“不要跟着着急,试着做点具体的事。”外国人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是十分低,只提两点:学会笑眯眯,学会说谢谢。这篇文章很好地启发了我们,何必为一些烦心事再去痛苦思考,加重自己的“抑郁”。
2 让温情增添一丝暖意
文章除了充满智慧外,最好还有一丝温情,因为现时社会的浮躁不禁让人感叹,文章多一丝温情,给人多一份慰藉。
温情往往让人不可思议,人是一种容易感动的动物,但有时人也很容易忘记一份情感,因为人又是自私的。如刘墉的一篇文章《多情却似总无情》提到几个故事:一是妻子经常去看眼病,一个眼科医生从来不苟言笑,妻子十分不适应,一天妻子在餐馆看到了这个医生,他居然在笑,还主动和妻子打招呼,这让妻子赶到十分奇怪,后来医生解释了一下,因为在做手术时如果笑会分散注意力,影响病人的安全;还有一个老军人也曾找到过我,谈到战场上救护伤员时,几乎没有时间去笑或哭,只有沉默无言才能坚持下去。作者又提到一次去深山的残障育幼院,一批批年轻人怀着热情来到这里,然后又被抓屎、倒尿这样的事给耗尽了热情。而一位开车送我的中年男子却是一位好的义工,他无所图,又无所信仰,他只是做好这些事情。多么有温情的一篇文章啊,却是从反向的角度执笔的。
人与外物的关系离不开温情,而人往往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东西,这不免让人充满了忧虑,如张丽钧的《惜物者天惜》一文讲了两个故事:一次参加一个为期半年的培训,结业时,大家依依不舍,我为大家分发纸巾,结果C先生却拒绝了,他拿出了自己的手帕,让人十分感动,而我们已经投入了“一次性”挥霍浪潮之中。还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幸福地迎来了钻石婚,当人问及他们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久,他拿出了一条有十几个洞洞的红色针织围巾,老先生说他们打小就受到教育,衣服、帽子、袜子等有了漏洞,就补一补,不要动不动就想换换,进而他又讲到了婚姻,也是补了再补。生命的态度,就在那一块洗了又洗的布手帕、那一条缝了又缝的旧围巾上鲜明地昭示着。自觉拒斥“一次性”挥霍,借那个“旧”字,谈谈地表达对岁月深怀的好感——这样的人,活得何其坦挚、何其从容。
3 让韵味变得悠长
文章只有于平凡中显奇崛,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之感,让人能从故事中感受到不同的生活理念,让读者能获得精神的启发与愉悦,才会韵味悠长。如俞敏洪在《人生是选择的总和》一文中提到:他乘飞机抵达印度海得拉巴,遇到了一个司机,这个司机曾因含冤被控谋杀入狱五年,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狱中努力学习英语,并考取了英文硕士学位,面对司机的选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司机十分淡定地说:“生活中,很多事情会砸到你的头上,反过来,你也可以有力地回击,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你遭遇的每个状况都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如何反应,如何不让别人影响你的情绪。不管怎样,你的选择决定了日后的生活方式。”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司机的健康心态,与我们常人对于这种遭遇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心不古,人变得急躁,没有定性,本可容易解决的问题,却弄得相反,让人痛惜不已。如于莺在《车祸,人祸》一文中提到:一个内科医生正在吃晚饭,一群人吵着要就诊,原因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奶奶被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撞了,老奶奶的家属十分着急,大夫简单治疗后询问以往病史,老奶奶的儿子隐瞒了一些内容,后来大夫还是通过以往的心电图看出了端倪,结果老奶奶的儿子不干了,扭住老人(肇事者)不放,后来老人(肇事者)的儿子也过来了,这些人又扭打到一处,大夫发现老人的脸色不对,他已经呼吸和心跳都没了,老人被送进了急诊室,随后警察也赶了过来,警告他们如果出了人命,要负刑事责任。最后大夫祈祷,如果(肇事者)老人的手术成功将会是最好的结果了。这篇文章写了车祸后相关人员在医院混乱的场面,但这些场面中却有人性真实的反映,一些人为了讹诈别人不惜隐瞒实情,并试图制造混乱来占得主动,却没有想到还有理智与善良存在的人,大夫选择了正义,这个故事最终是在一个悬念中结束的,但却值得人深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江苏省扬中市 212200
【关键词】记叙文;高中生;立意;智慧
生活需要记录与铭记,如何记录它们呢?除了语言文字以外,最主要的应是立意了。好的立意犹如一篇记叙文的骨架,深刻的立意可使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而感动与吸引读者;而对于作者,深刻的立意可使文脉畅通,一气呵成。
1 用智慧来启发人的心智
文贵有智,智可启人心智,即使是简单的故事,但如阐发了一定的道理,也可让人耳目一新,而反之,文章则会显得单调乏味。如张田勘在《少的哲学》一文中提到药理学家和学者帕拉斯尔萨斯说过的一句经典的话:“只有剂量能决定一种东西没有毒”。作者以中国对肝癌的化疗为例,中国用药不仅多而且剂量大,比美英一般用量多一半,结果我们的肝癌病人死亡率反倒比外国高,这让很多中国人不解,作者给出了理由:肝癌本就极大损害了肝脏的功能,此时再对病人大剂量用药和用多种药,肝脏的负担更重了。简单而实用比烦琐哲学好得多。作者在文章中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与学习的经验,还可作为我们写作的智慧。
智慧没有国界,异域文化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海兰写过《具体到一块牛排》一文,文中一个人叫刘芬,她从加拿大回国度假,最大的感触是国人使命感很强,每个人表情与语气都是紧绷的,而相比之下,刘芬却轻松得多,她只关注很具体的事,没有那么多规划。而刘芬刚到加拿大时,也是忧心忡忡的,与邻居聊的都是职业规划,满脸忧虑,而邻居琳达却告知她不如先把一块牛排做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胃,先把自己逗开心再去应对烦琐的事,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加拿大人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小事来不断改变生活周围的小气场,而中国人解决困难时往往像座谈会,气氛十分紧张,面对家庭困难时,琳达告诉刘芬:“不要跟着着急,试着做点具体的事。”外国人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是十分低,只提两点:学会笑眯眯,学会说谢谢。这篇文章很好地启发了我们,何必为一些烦心事再去痛苦思考,加重自己的“抑郁”。
2 让温情增添一丝暖意
文章除了充满智慧外,最好还有一丝温情,因为现时社会的浮躁不禁让人感叹,文章多一丝温情,给人多一份慰藉。
温情往往让人不可思议,人是一种容易感动的动物,但有时人也很容易忘记一份情感,因为人又是自私的。如刘墉的一篇文章《多情却似总无情》提到几个故事:一是妻子经常去看眼病,一个眼科医生从来不苟言笑,妻子十分不适应,一天妻子在餐馆看到了这个医生,他居然在笑,还主动和妻子打招呼,这让妻子赶到十分奇怪,后来医生解释了一下,因为在做手术时如果笑会分散注意力,影响病人的安全;还有一个老军人也曾找到过我,谈到战场上救护伤员时,几乎没有时间去笑或哭,只有沉默无言才能坚持下去。作者又提到一次去深山的残障育幼院,一批批年轻人怀着热情来到这里,然后又被抓屎、倒尿这样的事给耗尽了热情。而一位开车送我的中年男子却是一位好的义工,他无所图,又无所信仰,他只是做好这些事情。多么有温情的一篇文章啊,却是从反向的角度执笔的。
人与外物的关系离不开温情,而人往往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东西,这不免让人充满了忧虑,如张丽钧的《惜物者天惜》一文讲了两个故事:一次参加一个为期半年的培训,结业时,大家依依不舍,我为大家分发纸巾,结果C先生却拒绝了,他拿出了自己的手帕,让人十分感动,而我们已经投入了“一次性”挥霍浪潮之中。还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幸福地迎来了钻石婚,当人问及他们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久,他拿出了一条有十几个洞洞的红色针织围巾,老先生说他们打小就受到教育,衣服、帽子、袜子等有了漏洞,就补一补,不要动不动就想换换,进而他又讲到了婚姻,也是补了再补。生命的态度,就在那一块洗了又洗的布手帕、那一条缝了又缝的旧围巾上鲜明地昭示着。自觉拒斥“一次性”挥霍,借那个“旧”字,谈谈地表达对岁月深怀的好感——这样的人,活得何其坦挚、何其从容。
3 让韵味变得悠长
文章只有于平凡中显奇崛,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之感,让人能从故事中感受到不同的生活理念,让读者能获得精神的启发与愉悦,才会韵味悠长。如俞敏洪在《人生是选择的总和》一文中提到:他乘飞机抵达印度海得拉巴,遇到了一个司机,这个司机曾因含冤被控谋杀入狱五年,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狱中努力学习英语,并考取了英文硕士学位,面对司机的选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司机十分淡定地说:“生活中,很多事情会砸到你的头上,反过来,你也可以有力地回击,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你遭遇的每个状况都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如何反应,如何不让别人影响你的情绪。不管怎样,你的选择决定了日后的生活方式。”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司机的健康心态,与我们常人对于这种遭遇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心不古,人变得急躁,没有定性,本可容易解决的问题,却弄得相反,让人痛惜不已。如于莺在《车祸,人祸》一文中提到:一个内科医生正在吃晚饭,一群人吵着要就诊,原因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奶奶被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撞了,老奶奶的家属十分着急,大夫简单治疗后询问以往病史,老奶奶的儿子隐瞒了一些内容,后来大夫还是通过以往的心电图看出了端倪,结果老奶奶的儿子不干了,扭住老人(肇事者)不放,后来老人(肇事者)的儿子也过来了,这些人又扭打到一处,大夫发现老人的脸色不对,他已经呼吸和心跳都没了,老人被送进了急诊室,随后警察也赶了过来,警告他们如果出了人命,要负刑事责任。最后大夫祈祷,如果(肇事者)老人的手术成功将会是最好的结果了。这篇文章写了车祸后相关人员在医院混乱的场面,但这些场面中却有人性真实的反映,一些人为了讹诈别人不惜隐瞒实情,并试图制造混乱来占得主动,却没有想到还有理智与善良存在的人,大夫选择了正义,这个故事最终是在一个悬念中结束的,但却值得人深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江苏省扬中市 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