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儿童流行性感冒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486例儿童流行性感冒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
【机 构】
:
266100,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儿童流行性感冒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486例儿童流行性感冒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病毒基础上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各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鼻塞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1.70±0.23)、(4.70±0.92)、(3.50±0.6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10±1.02)、(6.10±1.29)、(4.90±0.97)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流行性感冒应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各种症状,从而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提升患儿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C)和右半结肠癌(R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长期预后的差异。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手术治疗结肠腺癌患者2 174例,排除横结肠癌、部位重叠、部位不明、复发癌、多原发癌、伴发其他恶性肿瘤、术前化疗、局部切除、临床数据不完善和失访者,最终纳入1 036例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中563例盲肠癌、升结肠癌和结
目的探讨尿刊酸修饰壳聚糖(UAC)负载siRNA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基因沉默作用及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UAC和壳聚糖(CTS)分别包裹NGAL 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株HT-2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GAL的表达量,并分析NGAL基因沉默与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关系。结果荧光显微镜下显示,UAC-siRNA的转染效率为(37.52 ±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是否可以作为梗阻性结直肠癌的一种转化治疗,为择期腹腔镜根治术提供可能。方法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对63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选用自体膨胀式金属支架,在影像引导下经内镜置于肿瘤致肠狭窄段;待梗阻症状完全消失后进行多学科团队评估以制定后续手术治疗策略。后续的手术包括开腹和腹腔镜两种方式。回顾性分析这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及术后
目的探讨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法在直肠癌淋巴结分检中的技术优势。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7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显影联合动脉血管入路组(动脉血管入路组)和传统方法组。动脉血管入路组将手术标本置于分检台上,自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开始解剖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沿着动脉血管走形仔细查找黑染淋巴结和未被染色的淋巴结(可能呈粉红色、淡黄色、乳白色或淡
临床上,部分晚期胃癌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获益;但也确有部分患者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获得了长期生存。随着近年来新型药物的出现、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及多学科诊治模式的发展,转化治疗的理念应运而生。限于晚期胃癌异质性强,表型多样,临床难以获得高级别证据以指导治疗。本文通过梳理晚期胃癌与转化治疗的定义,引入晚期胃癌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膜转移、肝转移、第16组淋巴结转移、腹腔细胞学阳性和原发病灶侵犯邻近脏器(T4b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实时三维层析光学成像技术。OCT的物理原理类似于超声检查,但其采用的是近红外光而不是声波,它可以提供拥有微米级分辨率的活体组织形态的断面图像。通过与内镜、细针、导管、腹腔镜等装置结合,OCT在肿瘤外科中拥有巨大的成像潜力。目前研究提示,OCT技术在以下胃肠道肿瘤外科领域具有应用潜力:(1)早期肿瘤筛查和诊断:OCT可区分息肉组织、正常组织、恶性组织之间的差异,可能鉴
多学科诊疗协作组(MDT)在胃癌的推进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使得临床对影像学治疗前分期日趋重视。然而传统分期体系将病理分期直接套用于影像分期的做法,准确率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影响了治疗决策的客观性。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8版TNM分期,首次划分出cTNM的独立分期系统,并对影像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操作规范及分期标准进行了概述,尽管还存在CT分期无统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