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化学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厌学”“不会学”。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基础知识差,思想品德差等原因外,自学能力差是主要原因。不少学生因为“不会学”才“厌学”,因为“厌学”才“不会学”。从目前情况看,他们陷入了“不会学一厌学,厌学一不会学”这种恶性循环的误区。因为没有自学的习惯和自学能力,所以课前不预习,抓不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听课被动,效果差;由于学生缺乏自学勇和,教材以读懂,作业难以独立完成,对各章节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更谈不上。为了改善学生这些学习状况,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必须改革传统式的老师课,学生听,滿堂灌的旧的教学模式。
现代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去探索,独立获得知识,要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这个渠道上来,让他们想学、会学,让良性循环代潜恶性循环。
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化学是基础课,为了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专业课和其它课打下基础,仅就这一点谈谈我肤浅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因为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思维、认识、记忆活言等。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的含义,更抓不住课文的中心。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就是把“读”作为这个方法的基础,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例如在指导学生“共价键”这一节时,由于共价键的概念是微观的,抽象,理论性强,单凭讲课,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可以结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来完成。
布置学生预习时,提出以下思考题:
(一)氢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怎样达到稳定结构?
(二)当两个氢原子接近时,它们怎样达到稳定状态?
(三)两个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共价键,共价键是否把两个氢原子无限度地靠拢,直到两个原子核紧挨在一起,为什么?
(四)氯气、氯气分子的形成是否与氢原子相似?
这些问题紧密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富有思考性,难度又不大,可以把学生置于一种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情景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进行自学。
讲课时,结合这几个问题,边解答问题,边把学生引入共价键的概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讲课枯燥乏味的毛病,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在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我在讲第四章“硫”这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硫”的兴趣,我首先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讲起,讲到我国古代硫磺制作烟花爆竹,今天人们制造原子弹,乃至火箭的原理,最后划燃一根火柴,说明火柴也是用硫磺制成的,然后提问:“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具的什么样的性质?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急于要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来阅读教材。我提出问题后便把印好的《硫性质表》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填写此表,让他们掌握硫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插入了“硫”在空气中燃烧和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直观的认识,通过配合实验让学生自学动手进行归纳、小结。如有不完善的地方,再由教师补充。这样学生自学目的明确,很多地方可以在书上寻求答案,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由始至终学生处于欢乐愉快的自学境地。
三、结合演示实验指导阅读教材
化学演示实验容易变成学生看热闹。看“马戏”的闹剧。如果配合指导阅读,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自学,会更加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要观察哪些现象作哪些记录,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演示铜片与浓硫酸加热反应之前思考的问题是:
(一)这个实验用到哪些药品和仪器?
(二)实验步骤怎样?
(三)要观察哪些现象,作哪些记录?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通过观察,既使学生猎取了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在归纳复习中阅读教科书
记笔记的过程是和聚精会神地听讲,专心致志地观察和积极思维紧紧联系地一起。因此,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除使学生明白记笔记的目的外,还要使学生懂得记化学课堂笔记不是“有言必记”,不是当速记员,而是要把视、听的信息通过大脑处理后抓住要点和纲要系统,运用化学词汇,化学用语或图表,简明扼要的记下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总起来讲,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目的是一致的。不但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从会学、学会,进而达到“想学”的境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现代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去探索,独立获得知识,要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这个渠道上来,让他们想学、会学,让良性循环代潜恶性循环。
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化学是基础课,为了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专业课和其它课打下基础,仅就这一点谈谈我肤浅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阅读教科书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因为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它包括感觉、思维、认识、记忆活言等。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的含义,更抓不住课文的中心。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就是把“读”作为这个方法的基础,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例如在指导学生“共价键”这一节时,由于共价键的概念是微观的,抽象,理论性强,单凭讲课,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可以结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来完成。
布置学生预习时,提出以下思考题:
(一)氢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怎样达到稳定结构?
(二)当两个氢原子接近时,它们怎样达到稳定状态?
(三)两个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共价键,共价键是否把两个氢原子无限度地靠拢,直到两个原子核紧挨在一起,为什么?
(四)氯气、氯气分子的形成是否与氢原子相似?
这些问题紧密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富有思考性,难度又不大,可以把学生置于一种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情景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进行自学。
讲课时,结合这几个问题,边解答问题,边把学生引入共价键的概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讲课枯燥乏味的毛病,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在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我在讲第四章“硫”这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硫”的兴趣,我首先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讲起,讲到我国古代硫磺制作烟花爆竹,今天人们制造原子弹,乃至火箭的原理,最后划燃一根火柴,说明火柴也是用硫磺制成的,然后提问:“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具的什么样的性质?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急于要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来阅读教材。我提出问题后便把印好的《硫性质表》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填写此表,让他们掌握硫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插入了“硫”在空气中燃烧和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直观的认识,通过配合实验让学生自学动手进行归纳、小结。如有不完善的地方,再由教师补充。这样学生自学目的明确,很多地方可以在书上寻求答案,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由始至终学生处于欢乐愉快的自学境地。
三、结合演示实验指导阅读教材
化学演示实验容易变成学生看热闹。看“马戏”的闹剧。如果配合指导阅读,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自学,会更加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方法,要观察哪些现象作哪些记录,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演示铜片与浓硫酸加热反应之前思考的问题是:
(一)这个实验用到哪些药品和仪器?
(二)实验步骤怎样?
(三)要观察哪些现象,作哪些记录?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通过观察,既使学生猎取了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在归纳复习中阅读教科书
记笔记的过程是和聚精会神地听讲,专心致志地观察和积极思维紧紧联系地一起。因此,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除使学生明白记笔记的目的外,还要使学生懂得记化学课堂笔记不是“有言必记”,不是当速记员,而是要把视、听的信息通过大脑处理后抓住要点和纲要系统,运用化学词汇,化学用语或图表,简明扼要的记下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总起来讲,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目的是一致的。不但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从会学、学会,进而达到“想学”的境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