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传情诗言志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彬,出生于1972年11月,湖南新化人,号梦苏堂主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进站于吉林大学。现任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著作《向彬诗词书集》等11部,发表论文60余篇。书法师法晋唐及北宋诸家,画宗赵孟頫、夏昶、文徵明等元明大家。百余件书法、诗词、国画作品发表于《文汇报》《书法导报》《艺术中国》《书法家》等诸多报刊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礼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展出。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第三届泰山文艺奖等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所有的学问家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些专门的科学理论看似与实践无关,其实,没有科学实践的长期积累与总结,又哪来对它进行指导的理论呢?
  2009年,向彬在我的推荐下以论文《我国古代学校书法教育研究》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一书,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他出版《向彬诗词书集》时,我为他写了序言,肯定了他诗书一体的创作模式,并期待有更多的成绩问世。今年,在他从山东聊城大学调入中南大学工作一年之际,《向彬诗书画作品集》的稿本又放到我的书案上,这使我感到十分欣喜。
  向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练毛笔字,后来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了书法方向的硕士学位,在书法的理论与实践上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上中学时,他就尝试作诗,估计他那时不懂诗的格律,就凭着感觉与热爱去写吧。他也喜欢临摹中国画,听他说,他家里买的第一本画集就是《徐悲鸿彩墨画》,他临摹了其中的不少作品。当然,我们可以想见他那时的年轻与稚嫩。然而,恰恰就是这种艺术情结,使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也正是这种艺术情节,使他能够自始至终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他给我讲这些早年的往事时,从他那格外晶亮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内心对艺术的一往情深。
  对书法的挚爱使向彬不同于其他的博士生。在我每次给他们上课时,他都会带几件自己的书法作品,让我给他一些建议,而且几乎每次我都能看到他的诗作。我很喜欢他以诗言志、借书法传情的艺术表现。“清风入牖墨微香,暗引心潮闹画堂。写罢诗书还自赏,夜阑何处寄疏狂?”“诗书作伴似闲人,铁砚消磨忘苦辛。窗外风声全不问,任他秋雨洗嚣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因此不觉辛苦,反感甘甜,这的确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有幸登临的境界。
  向彬的字主要以小楷、小草和行书为主,他研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孙过庭、苏轼等书法大家之作,但对他影响最深的倒是文徵明。他对明代吴门的书画情有独钟,能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文徵明,更是他仰慕的对象。每次欣赏吴门的作品,向彬都能感觉到自己身临其境,与吴中四才子一起陶醉在横塘石湖之间。而他近几年的书法主要作行书,作品中突出了苏轼书风的特征,更加清朗雅逸。
  最让我高兴的是,向彬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文人书画家之风。他的绘画题材以兰、竹、梅为主,兰竹自古就是文人所爱,兰之幽香淡雅与竹之气节清高是典型的君子之风,向彬钟爱这样的题材,体现了他内心的纯真与静穆。“一夜春风吹万树,世人尽赏李桃开。吾心独与兰君静,不羡林间蝶往来。”这是他一件兰花的题画诗,与其说是题兰诗,不如说是他画画的心态。兰花开得安静,香气淡淡而幽远,不随世俗,保持着自我特有的纯洁与矜持,这其实也是画家特有的品格。真正的画家不是图李桃花开的一时热闹,也不是追求蜂飞蝶舞所带来的表面繁荣,而是在长久的寂寞与孤傲中艰难求索。“叶自翩然花自开,幽香淡淡远尘埃。春风吹放三千树,不若兰君梦影来。” 诗情是画意的源泉,更是画意的拓展,题兰诗自然要写出兰的品格。这品格可以通过笔墨展现出来,但以书法题款的形式写出来,更加显得春兰淡淡,如梦如影,个中情致,全在心生。
  “ 敢与冰霜作比邻,凌寒绽放倍精神。梅花怕惹群芳妒,只报东风不占春。”这是他自题梅花的诗句。梅花是作者自况和托兴的对象,而诗更是对绘画的有力补充,成为写意方式的集中展现。 这“意”既是所画题材的精神,也包括笔墨的情趣,更是画家心底的审美世界和理想的反映。“守得虚心气自清,高风亮节亦天生。年年新竹随春立,直上云霄任雨晴。”这是我十分喜爱的他的题诗,在这种诗境中,画家、观众和表现对象已经汇在一处,融为一体,这才是中国文人画梦寐以求的境界。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好坏虽然与技法密切相关,但技法毕竟是表现意境的工具,而决定意境的是画家自身的学养、胸襟、才情和品行!没有精湛的技法,再好的画意也无法表达出来;而没有出色的综合素养,技法也只能是无法动人的表面文章。画画,首先要陶醉自己,然后才能感动他人。所以,在我看来,画家应该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能让名利占据,也不能让钱权驱使,而应保持审美的纯真!画家的使命是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心中的审美理想,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其实风格就是画家综合素养的自然流露,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不是刻意追求来的。杜甫评画的诗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所展现的艺术标准才是我们中国书画艺术家永远憧憬的神圣境界。
  《向彬诗书画作品集》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青年学者在近十年中研习书法、诗词和国画的总汇。艰辛与喜悦、宁静与奔放,都交织成为一个缤纷的艺术世界。我被这位刚入不惑之年的书画家的执着与成绩所深深感动,并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更加硕果累累的未来。
  2016年3月于北京陶然亭畔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谈明  70后,家住姑苏文化遗产保护区,热衷收藏明清铜手炉及文房刻铜。2015、2016年全国手炉炉友会发起人。
期刊
胡胜军  湖南武陵人氏,生于甲寅,客居深圳。自幼效卢仝涂鸦,好舞文弄墨。不惑之年,无所建树,箪瓢屡空,佐少儿学书以谋生。闲暇之余,幸有刻铜相伴,喜其冷铜焦墨,自有丹青妙笔,方寸之间,尽显朗朗乾坤。
期刊
姜炳清  1945年6月出生,湖北孝感人,在武汉公安系统工作至退休。喜好古玩和红色收藏,主要藏品有清末和民国初期老银元和龙币、清民国瓷器、文革时期红色瓷器和毛主席像章。上世纪90年代转入收藏铜杂件,尤其对刻铜艺术品钟爱。其中有名人、名家、名篇墨盒极品和绝品,爱不释手。另有辛亥革命、抗战时期墨盒及杂件等历史背景的专题收藏。
期刊
高剑良  网名深秋无痕,1961年出生于上海,现供职于银行系统。平时喜爱收藏,涉足过瓷器、钱币等。虽然接触刻铜时间不长,但巳被其独有工艺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对刻铜墨盒中的乌铜走银系列情有独钟,在同好师友的鼎力相助下,已寻览揽得乌铜走银墨盒十几方。
期刊
赵新杰  1964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人,网名布衣庶民,自由职业者。主要关注文房用品、铜杂,尤其喜欢文房刻铜,是一名忠实的文房刻铜爱好者。
期刊
龚浩  斋号轩宝堂。1975年出生,湖南省娄底市人,中国钢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酷爱收藏艺术品,在众多古玩项目中唯有对刻铜艺术格外青睐。现家藏刻铜上百方。愿结交天下所有刻铜爱好者为师为友,提高刻铜的鉴赏水平,从中感受到刻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乐趣。
期刊
熊勇  斋号抱桐精舍,微信名梦之楠,从事金融工作,业余收藏十余年,尤喜刻铜艺术。工作之余,常独守一隅,临窗而坐,把玩刻铜,很多昨日的人和事,一点一滴地存档在这些墨盒里。
期刊
一、应重视对潘天寿画论本身的研究  潘天寿的艺术理论作为潘天寿艺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同他的艺术创作成就所表现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作为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纯粹主义派系的最后一位杰出大师与代表,他的艺术理论就如同一面镜子,成为凝聚、积淀其艺术创作成就的观念化表现,成为观照其艺术创作基本面貌的一个佐证。大凡潘天寿艺术的研究者,正是以他的画论为标尺来展开对其艺术思想与绘事成就的评价的。  上世纪80
期刊
黄长青  祖籍山东即墨,网名天外有天。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酷爱收藏。2011年涉足刻铜文房后,为其独特魅力所折服,由此确立了以刻铜文房为主的收藏方向。2016年1月4日起,陆续在个人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小东篱”中分享自己的收藏故事。
期刊
常宝波  现居广州,业余爱好刻铜墨盒镇尺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