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言语理解运用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文本语言训练点,通过听、说、读、写等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点 言语理解运用能力
  语文阅读课“教什么”、“怎么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之前需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其中“教什么”涉及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程度,捕捉语言训练点的能力等因素;“怎么教”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这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把握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点就阅读教学初读感知阶段,如何把握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言语应用能力加以阐释。
  一、以课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课题,而课题语言简洁明了,概括性较强,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善于抓住课题,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想象、猜测课文内容和中心,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接着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学生就会很容易提出以下诸多问题“庐山在哪里”、“庐山有哪些景色”、“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去写庐山云雾的”、“《庐山云雾》这一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反馈,这样学生就会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及阅历等畅谈自己的观点,言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二、感知课文的谋篇布局,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初读感知课文阶段,课标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各层次表述的内容,进而归纳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过一篇文章以后学生将获得一定量的文本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零散与文本之中,无系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把这些零散的内容组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从课文的谋篇布局层面,谈谈对理解概括内容的看法。
  1.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一、二学段的课文结构大多简单明了,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层次结构,段落层次较少,课文内容表现为“显性化”,学生只要抓住段落中的主要句子,如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就能知道课文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文章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全文共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而第二、三自然段开头的两个中心句开门见山地体现这一内容。第三学段的阅读课文内容大多比较长,段落层次较多,文章内容表现为“隐性化”。如不仔细斟酌,不能感知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将很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类型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划分层次的平台。因为这一类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由诸多零散的分内容组合起来的,它分散于各自然段之中,分散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寄予作者的情感之中,它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创造。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船长》一课,全文共有30个自然段,段落很零碎,学生对划分层次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可以出示“遇险—自救—牺牲”这一提纲,让学生把这三十个自然段按照这一逻辑层次重新组合,这样理解概括内容就不会混乱。
  2.抓中心句及主要标志性段落,理解概括课文内容。
  教材中有一类表达方式较复杂的课文,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散于中心句及主要段落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语言训练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第八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下面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他是个生活的强者。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一段,理解概括课文内容就不成问题。
  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
  随文理解词语意思,是初读感知课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标对不同学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无论哪个学段,课标都特别强调,理解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生活积累。只有让词语植根于具体语言环境的土壤中,它才能发挥应有功能,才能真正表情达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郑成功》一课,对于“负隅顽抗”一词的理解,就要放在“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这一语言环境中。“隅”的本意是“角落”,而本课是指荷兰侵略者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跑;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这里的“龇牙咧嘴”在这样的语境中,已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指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进一步说明霍金是生活的强者,拥有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语言训练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大纲及班级学生的学情,全面挖掘教材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搭建训练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吴立贵.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意识到激发学生主动意识的重要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各种有利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需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
期刊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得不到有效落实。要改变这种局面,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必须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体现学生自主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得不到落实,常常被敷衍了事。教材中列出的活动常常没有认真、具体地开展,为应付考试而做试题代替“学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客
期刊
摘 要: “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师要端正态度不怕问,“灵动”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问题可问,“灵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灵动”的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尽情读书,“灵动”的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快乐学语文。  关键词: 灵动 语文课堂 读书 生活  语文新课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充满赏
期刊
摘 要: 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多元化。本文从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化、语文教学语言的图像化及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给同行以启迪。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教学创新  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被大家认为是老师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虽然当前全国上下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也不是一方面的,应该有很多方面,但是要获取知识,语文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