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l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设计人员的主观性等特点,并对现有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便能更好解决目前设计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我们的设计工作更加科学完善,与时俱进。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设计;设计特点;存在问题
  1 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 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如同一台机器上的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故障都会影响到正常运转。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是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以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1.2 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排水、照明、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 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一个成功的设计员可使各部门的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的道路网等级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在道路网规划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扩充道路网的空间尺度,而忽视道路网的功能结构改善。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不合理,这已成为我国各城市的通病。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从快速路到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大中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形-合肥、菱形-南京、葫芦形-深圳,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
  2.2 道路交通功能差、效率低
   我国城市道路普遍表现为交通功能紊乱、各级路网系统性差。因此而导致城市交通严重受阻;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流、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穿越市中心区;大片居住区成为公交空白区;城市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断头路很多,加上混合交通干扰严重,使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交通系统中难以奏效,路网整体性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 城市道路设计分析
  3.1 特色及线形设计
   一个城市形象特色,在于设计者是否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为前提。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线形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便利程度,所以良好的线形设计是创造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前提。长直线的线条设计过于单调,从安全性能方面来看不易解除司机疲劳感,只会增加司机的疲劳感、增加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为佳。
  3.2 横断面的设计
  3.2.1 关于路幅的分析
   城市道路横断面分幅应视具体情况而异,较常见的是一幅路和三幅路,而新建道路中又以两幅路多,现在红线宽度大的道路逐渐倾向四幅路发展。新建城市道路要更加注意景观,城市道路建设中可引入彩色沥青和较宽的中央绿化带,建议采用两幅路的形式,横断面布置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自行车道采用彩色沥青铺装,既保证了行人的安全,也满足了非机动车的通行需要。最外侧的一条机动车道因地制宜地设置公交车专用道,满足公共交通通行要求。工程注重景观,根据规划宽度和交通需求,设置0.8 m 和1.5 m 宽的中央绿化带,机动车道两侧设置3.5 m 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行道树分隔,人行道外侧至红线边设置3 m绿化带,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也会成为一道风景线。
  3.2.2 人性化考虑
   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横断面设计在满足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之外,应注重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保证人行道宽度的同时,全线行人通道保持连续,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和公交车专用道,满足行人的需求,人行道宽度最小为3 m。在受拆迁限制的交叉口,转弯半径尽量取规范低限值。主线行车速度为60 km/h,交叉口右转弯采用30 km/h,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当右转弯行车速度为30 km/h 时,转弯半径为33~38 m,为了保证人行道的宽度,转弯半径取低限值33 m。
  3.3 交通工程设计
  3.3.1 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3.3.2 生活性街道
   (1)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愿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
   (2)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
   (3)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挖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
   (4)在确保车辆可通过的前提下,间断性地缩小车行道的宽度,造成不易通过的视觉效果。
   (5)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印象槽化岛,既为了引起驾驶者的注意减速行驶,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
   (6)通过在交叉口设置斜路障,路端上设置通行路障来限制车辆的转弯和前行。
   (7)在居住区人口或道路交叉口设置形象的交通标志,传达限速和禁转等交通信息。住宅地区的支路系统,行人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被置于首位。
  4 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城市道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状况做出思考和研究,以期使设计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趋于必然。希望本文不仅对设计人员有借鉴作用,而且能够抛砖引玉,使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城市道路设计的精髓,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扬长避短,做到精益求精,创造出精品工程。
其他文献
【摘要】2009年济南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济南市东部新区率先奮起,而后全运时代的来临,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推进,东部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正步入突破性发展阶段。同时东部核心区将建成省城东部的CBD,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CBD的建立对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省的金融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济南 东部新城核心区(CBD)金融业集群  一、济南东部新区CBD概况  济南东部新区CBD位于市区
摘 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主要针对轻钢骨架住宅的受力特点,结合我国现有的设计规程,对轻钢骨架住宅的设计基本假定、设计方法进行介绍,就此作出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层住宅 轻钢龙骨 结构体系 设计  1概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必将兴建大量的低层及多层住宅。传统上,这些建筑都采用砌体结构,其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易于取材。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差,破坏环境,这与
摘 要: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而小学语文则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性。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从导语、文本及教学法等方面入手,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情感;途径  翻看当前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本内容中丰富的思想,教材中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决定着小学语文教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某工程特点,比较了厂房屋盖系统中的屋面板及承重结构的几种型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经济性。经比较,屋架方案与实腹钢梁方案造价接近,比网架方案造价低,后期维护费用少,综合性能优越。本着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推荐厂房屋盖系统采用钢屋架上铺压型钢板底模现浇混凝土板加卷材防水屋面的建筑结构型式。  1工程概述  1.1 概述  根据工艺布置方案,厂房跨度为31m,柱距10m(局部两
摘要:城市道路的畅通平整是城市硬环境建设的基础指标。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市政道路为基本骨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现在市政道路已经普遍使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针对施工和养护技术,本文主要对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开裂的主要类型和产生成因进行探析,并阐述了防治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措施。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处治对策;探讨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出发,简单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几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1、人力资源管理及工作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