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群众传播新闻知识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un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历史进路中,除了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外,也非常重视文化战线上的宣传鼓动工作,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尽管面临着经济、物质、交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但都创办了大量的报纸和刊物。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党提出在工农群众中大量发展通讯员,此举不仅充实了新闻队伍的力量,同时也借此改造了工农群众,最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那么,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境中,对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工农群众而言,即便是对新闻媒体的接触都甚为缺少,更何况要成为新闻传播者?本文通过对革命根据地时期工农通讯员刊物地回视,试图说明工农群众习得新闻传播知识、投身新闻传播实践的一种可能路径。
  
  一
  
  建党初期,由于受到国民党统治区的环境限制,中共领导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分散、秘密的小规模状态,工农通讯员的发展自然受到抑制。1927年之后,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开始出现,无产阶级党报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事业获得合法、公开的发展,这为工农通讯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以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红星报》等报刊为中心,形成了一支千人以上的通讯员队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工农群众。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相对稳定,新闻事业迅速发展,这也促使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更显迫切。从20世纪40年代起,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起点,中共党报理论日臻成熟,由此推动了通讯员制度的健全与完善。1942年9月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解放日报)几个问题的通知》和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纪念创刊一千期的社论,都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通讯工作的领导。在这些规定的指导下,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普遍认识到新闻通讯事业对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并由此重视通讯员队伍、特别是工农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最终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的通讯员网络体系。如新华社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已拥有近3万名通讯员。…作家周而复曾对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作过一个描述:“每一种报纸,在每一部门,在边区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通讯员……培养工农通讯员,成为报纸的方针,有许多通讯员他们一方面看报识字,提高文化;一方面又为报纸写稿。现在全边区一共有一千九百五十二个通讯员,平均每七百七十个人中就有一名通讯员。”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随着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不断壮大,工农通讯员事业进入到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普遍发展的新阶段,翻身后的工农群众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通讯员队伍之中。到1948年,华中解放区的通讯员已有4.6万多人,每月平均投稿约3万篇。1947年至1948年,淮海地区的《淮海报》曾组织开展工农通讯竞赛运动,得到了工农通讯员的积极响应。邮政部门开始时用手提布袋装稿件,后来发展到用麻袋装稿件、小车子推送,再后来甚至要用牲畜驮着运送稿件。解放区工农通讯员的发展盛况,让来自国统区的人们甚感惊奇。一位记者这样写道:“在‘解放区’,中共报纸上,通讯员、特约记者,异常的多,而且有工人通讯员,农民通讯员,士兵通讯员等名义。这些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和文化水准当然是不够的,但只要有原稿来,抓住大意,报馆里的编辑会为其修改,或完全另砌炉灶,而发表时则仍用上投稿者的名字。‘解放区’内原没有什么科班出身的新闻人才的,而现在,则是人才济济,他们是从不断地工作学习中被锻炼和培养起来的。”
  
  二
  
  如前所述,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工农通讯员事业被看做一项重要工作而导致通讯员人数大规模增加,成为各个革命根据地中一种蔚为壮观的群众性文化景观。新闻传播毕竟是一种带有技术含量的文化活动,文化水平低下、专业知识缺乏的工农群众何以能够投身其中?
  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当然得到了中共的重视,对工农群众进行相关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广大通讯员的写稿水平,《红色中华》提出要把通讯员培养成具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素养和作风,…要“经过工农群众通讯员制度,来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对于通讯员,须注意培养教育”。随着中共党报理论的日益成熟,“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1943年9月1日记者节这一天,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要“发动组织和教育那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非专业的记者,积极的为报纸工作”。后来,主管中央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又提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口号。在此背景下,面向群众进行新闻教育自然就十分必要了。
  在当时缺少学校提供专门新闻教育的情况下,采用报纸、刊物、图书等媒介,对工农群众进行新闻知识教育就成为可行的途径。由此,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一批工农通讯刊物,这些刊物构成了传播无产阶级党报新闻知识的重要平台。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争环境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此类刊物已不多见,兹据各方文献收录于后,以备一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中华报社曾专门油印出版交流新闻业务的刊物《工农通讯员》,该刊20天或一个月出版一期,每期刻三四张蜡纸,主要内容为报道提示和要求,还有采访与写作方法等。
  抗日战争时期,指导工农群众的通讯刊物迅速增多,先后有:新华社主办的《通讯》(1939年创刊,毛泽东亲自题写刊名);新华日报(太行)报社主办的《通讯与读者》(1939年11月创刊);延安大众读物社主办的《大众习作》(1940年8月创刊);延安《边区群众报》主办的《通讯生活》(1940年创刊);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冀中分会主办的《冀中报人》(1940年lO月创刊);冀中通讯社主办的《通讯与学习》(1940年10月创刊);新华社华北分社主办的《北方记者》(1941年1月创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苏北分会主办的《苏北记者》(1941年4月创刊);大众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通讯部联合主办的《青年记者》(1941年7月创刊);《冀鲁豫日报》通讯科主办的《半月通讯》(1941年创刊);山东《大众报》主办的《通讯工作》(1943年创刊);冀中七地委《黎明》报编辑部主办的《通讯写作》(1944年1月创刊);解放日报社主办的《通讯员往来》(1944年创刊);边区群众报社主办的《工农写作》(1945年上半年创刊)。解放战争时期,工农通讯刊物的出版延续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传统,呈现出兴繁气象。《冀中导报》1945不定期出版了油印刊物《通讯往来》,同时该报社还办有铅印32开本《通讯通 报》。1946年11月,新华通讯社冀东十四支社翻印出版《通讯往来》。1946—1947年,山西《晋绥大众报》和《晋绥日报》合办《通讯研究》。1946年1月,抗战日报社、新华社晋绥分社、晋绥大众报社、战斗报社联合主办的《新闻研究》创刊。同年,新华社胶东分社通讯联络科主办的《通讯工作》创刊。1947年1月,新华社冀鲁豫分社主办的《通讯工作》创刊。1947年1月,太行新华日报社、新华社太行分社联合主办的《通讯工作》月刊创刊。1947年3月,大连日报社通联部主办的《青年记者》创刊。1947年9月,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边区群众报社联合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新闻研究》创刊。同年,由华东新华社、大众日报社编委会主办的《新闻业务》创刊。1948年5月,晋绥日报社、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出版《新闻战线》。1948年8月20日,新华社冀察热辽分社主办的《新闻通讯》创刊。1948年9月,黑龙江报社通采部编印出版《工农通讯》。1948年10月10日,冀察热辽大众报社出版名为《大家办》的不定期刊物。同年出版的还有新华社华东野战军总分社、人民前线报社主办的《业务通讯》,新华社冀东支社主编的不定期内部刊物《新闻业务通讯》,渤海新华分社编辑出版的《通讯工作》等。1949年5月,新华社大连分社主办《新闻业务》。1949年5月,辽西日报社出版《通讯工作》。1949年7月,新华社鲁中南分社、鲁中南报社联合主办《新闻工作》。此外,还有中共渤海区党委编辑出版的《渤海通讯》、新华社解放军总部直辖第十九兵团分社主办的《新闻业务》等一批出版年月不详的刊物。
  
  三
  
  应该说,受限于物资条件和战争环境等种种原因,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工农通讯刊物出版非常艰辛,但刊物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精心编辑,从而形成了工农通讯刊物鲜明的风格:
  ——服务定位工农群众。陕甘宁边区大众读物社1940年出版的《大众习作》,把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为基层群众。在所有的读者中,通讯员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该刊曾经载文:“‘文化军队’得有自己的基本干部,这种基本干部就是广大的大众通讯员。……在这一个意义上,《大众习作》是为了帮助通讯员的写作,加强他们的写作信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给他们指示写作方法才出版的。”因此,《大众习作》开辟了“工作往来”、“工作经验”等栏目,让广大通讯员交流经验和体会。《青年记者》1947年第l期的复刊词写道:“实行大家写、大家看的方针。热烈欢迎通讯员同志介绍自己的经验心得(即使一点一滴也好),互相传播,互相批判,多作实例分析。……这也就是本刊编辑上的群众路线。”工农通讯刊物定位群众、服务群众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毛泽东曾经专门就《大众习作》给大众读物社写信予以表扬。
  ——传授新闻理论知识。通讯刊物也是面向工农群众普及新闻知识的园地。延安的《通讯》在1940年3月第4期中提出要成为“教育通讯员与青记学会会员的有力工具”、做“边区以至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推动机”的目标。《边区群众报》创办的《通讯生活》在1941年9月纪念特辑上刊登了穆欣撰写的《通讯员——光荣的称号》一文,详细地介绍了苏联的工农通讯员制度和已经达到的“蓬蓬勃勃的景象”,对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起到了借鉴和启迪的作用。《大众习作》的论文栏目主要刊登介绍新闻理论以及写作技巧的文章,如“谈谈搜集新闻材料”、“关于搜集新闻通讯材料的几个问题”等。山东《大众报》办的《通讯工作》还刊载了论述新闻真实性的专文,对通讯员开展教育。冀中通讯社与《冀中导报》创办的《通讯与学习》也刊登了“新闻鼻”、“新闻记者应有的新闻眼和新闻脑”等文章。所有这些文章,对缺少新闻理论知识的广大通讯员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指引。
  ——具体指导新闻写作。为了让工农通讯员知道写什么,很多通讯刊物都会刊登报道内容方面的说明。如《北方记者》就曾不定期地登载一些报道提示,使各地通讯员和记者在采访中有所遵循。《冀中导报》主办的《通讯通报》刊登的主要内容就是近期的报道要点。除了让工农通讯员知道写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怎么写,也就是在新闻写作上加以具体指导。《大众习作》有一个深受通讯员欢迎的“原作与改作”专栏。编辑部每期选登几篇原稿和改稿,还特别登出“改写说明”,不仅使原作者心悦诚服,同时所有读者也会受到启发。新华社冀察热辽分社在说明创办《新闻通讯》的意图时说,希望通过介绍一些系统的写作知识,分析成功的作品,提出一般带有普遍性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并希望这个刊物成为大家研究写作交流经验的园地。工农通讯刊物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广大工农通讯员的赞誉。有通讯员给山东《大众报》主办的《通讯工作》写信:“多久未见它面真感到如缺了啥一样,因为《通讯工作》出版以来每期我都从头要看到尾,在工作上确是得到过有力的启示与帮助。”
  ——推动开展通讯工作。积极反映、推动各地通讯事业的发展也是工农通讯刊物的一项重要职责。如《冀鲁豫日报》通讯科1947年2月15日出版的《半月通讯》上,刊有《二地委宣传部再次指示各县加强通讯工作》《七地委县书联席会上座谈通讯工作》《通讯运动是宣传部的中心业务》《春季投稿竞赛动态》等一系列文章,通过阐释上级指示和介绍模范典型的方式,对基层开展通讯运动起到鼓舞作用。1949年3月,山东《大众报》的《通讯工作》向广大通讯员约稿,其中有关如何开展通讯工作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对于通讯工作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现象,通讯刊物也会以批评的形式予以鞭策。1948年12月,新黑龙江报社出版的《工农通讯》刊有各地来稿统计表,并有一封给克山县通讯员的信,批评他们工作有所松懈,希望“恢复过去的精神,积极写稿”。农通讯刊物就是以这种布置工作、交流经验、表扬先进、激励落后的方式,为工农通讯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的。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中,中共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具有非常典型的工具性特征,即把新闻传播作为夺取政权的重要手段。沿着这样的逻辑理路,工农群众不仅是武装革命的依托力量,也应该是文化宣传的有力支撑,工农通讯事业就是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新闻实践样态。其最终的目的,是试图让工农群众通过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了解党的意图,响应党的号召,并借此推动军事、生产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在工农通讯事业中发展壮大的通讯刊物,构筑了传播无产阶级党报新闻知识的平台,引导成千上万的工农群众投身新闻传播活动,无疑对中共领导下的革命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建国之后,新闻媒体重视通讯刊物的做法仍被传承,把它作为开门办报、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 手段。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由革命战争年代沿袭而来的一些通讯刊物,在历经多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之后,在当下的期刊方阵中继续活跃着它们的身影。
  
  参考文献:
  [1]刘云莱.新华社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32.
  [2]周而复.难忘的征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58.
  [3]新华社.华中召开宣教会议总结两年艰苦斗争中的巨大成绩
  解决了宣传工作中政策统一问题[N].人民日报.1948—09—24—02.
  [4]周少平.在《淮海报》社工作的片断回忆[z]//刘文.魂牵淮甸(淮阴文史资料第九辑).1991:136.
  [5]龚汉.“解放区”的报纸状况[J].新希望,1949(9).
  [6]写给通讯员[N].红色中华,1933—07—17—04.
  [7]阿伪.苏维埃的新闻事业[N].红色中华,1933—08—10—04.
  [8]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1943—09—01—04.
  [9]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N].解放日报,1946—09—01—04.
  [10]本节有关通讯刊物的名录主要参考:李永璞、林治理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
  (1919—1949)》;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图书馆编写的《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山东地方史文献选目》(内部资料1983编印);田建平、张金凤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研究》;杜敬编《冀中报刊史料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其他零星出处恕不一一注明.
  [11]王牧.《大众习作》是怎样一个刊物[M]//钟敬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第16卷文艺史料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i987:707.[0].
  [12]曲志敏.《青年记者》的光辉战斗历程[C]//杨源恺.大众日报回忆录1939—1999(第2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87.
  [13]《大众习作》[M]//钟敬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第16卷文艺史料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703—704.
  [14]万京华.延安时期的新闻业务刊物一《通讯》[J].新闻与写作,2007(3).
  [15]穆欣.通讯员一光荣的称号[J].通讯生活,1941年(九月纪念特辑).
  [6]王牧.《大众习作》是怎样一个刊物[M]//钟敬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第16卷文艺史料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708
  [17]祖春.如何做一个党报的通讯员[J].通讯工作,1943(创刊号).
  [8]康边千.记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的两份新闻刊物[z]//河北省出版史志编辑部.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三辑).1989:110—111.
  [19]刘云莱.新华社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38—39.
  [20]杜敬.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的262种报刊[M]//杜敬.冀中报刊史料集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24.
  [21]李忠全.论周文对文艺大众化的特殊贡献——兼论周文与《大众习作》[c]//胡民新等.论周文:纪念周文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理论导刊,1998(增刊):136—137.
  [22]通采科.改进退稿制度进一步帮助通讯员[J].新闻通讯,1946年(总第2期).
  [23]李栋.谈几点办小报经验一以庆祝《通讯工作》和我见面[J].通讯工作,1943(创刊号).
  [24]燕.各地小报介绍[J].宣教通报,1947(总第16号).
  [25]《通讯工作》大家办[J].通讯工作,1949(第2、3期合刊).
  [26]本报通采部.捎信[J].工农通讯,1948(总第2期).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叶。上海成为洋行开始销售唱机和唱片,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唱片和留声机的城市之一,而留声机片是何时被国人灌制、并在中国被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工具来辅助语言教学的呢?使用留声机片作为语言教学媒介,这在中国语言教学史和教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探讨这个问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 《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的发行经过    根据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于1920年4月发表在《中华教育界》上的《
期刊
当下,得到官方身份认同的民营书业发展迅猛,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国有书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当两者同样以企业的身份进入出版市场时,出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是必然且必须的。在这样的书业背景下,笔者以自己曾经供职的A国有出版社与现在工作的B文化公司二者的出版部門为比较对象,期望得到对促进国有书业和民营书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有益思考。  A出版社为专业性很强的大学出版社,主营大学教材、专著和专业实用技术类
期刊
最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先生专著《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出版,文章在缜密分析我国图书定价的现状与问题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认同在中国出版业处于向市场转型的阶段,产业链建设还不尽完善,现有图书市场秩序失范的情况下,中国图书定价方式要以固定价格体系为主的基本思路。”对此,出版界前辈宋木文深表赞同,他认为“陈昕建议规范图书定价方式,建立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和出版发行两环节合理分担风险的运行机制
期刊
江苏教育出版社历经12年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母语教材研究》(十卷本)一经面世,即在学术界出版界获得极高的评价。这部著作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教科项目的终结性成果和“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并于2009年1月荣获中国最高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母语教材研究》纵向研究了我国自从清末至今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多种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横向研究了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全球
期刊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实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出版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民营出版公司的兴起,正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民营出版公司还属于地下活动的话,那么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一批民营出版公司则逐渐浮出水面,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近几年的各大报刊,以及各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在各类图书的前几
期刊
一 修改:编译之间的纽带和分歧    任何一位译者的译作都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会有偏解与错误。朱生豪的莎剧译文,就经过了翻译家方平的悉心修订。名译家夏济安先生也有把“cow”看作“crow”而译成“乌鸦”的时候。所以,编辑在译作出版前进行适当修改,是理所当然的。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使著作合法、合理、合度、合乎出版要求的重要保证。一般的合同里,也明确规定了编辑修改译文的权利。修改作品是编辑的
期刊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最优秀的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海明威认为现代美国文学“盖源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同它媲美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美国文学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它的人物刻画、语言艺术价值还是思想内容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
期刊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国内外研究者鲜少以“成长小说”为切入点对《儿子与情人》进行研究。“成长小说”是小说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类,从“成长小说”角度品读《儿子与情人》甚有必要。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和主题出发分析小说文本,以期对小说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一 作为成长小说
期刊
抗战时期敌寇压境,国民政府临时迁都,沿海、沿江诸省亦多有迁移省会者。湖北的恩施,安徽的立煌,江苏的车桥,江西的泰和,福建的永安,湖南的耒阳,河南的洛阳、鲁山,广东的连县、曲江,浙江的永康、金华、丽水、云和等,都曾成为抗战时期或长或短的临时省会。就像陪都重庆因政府文化机构和学者文人的移驻,而呈现出战时的出版文化繁荣一样,各省的临时省会也出于同样的际遇因缘,而成为各自一方战时的出版文化据点。这样一种出
期刊
继承和创新,是辞书编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语典编纂的生命力所在。兹以同是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和《新华歇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新华歇后语词典》在立目、释义和开辟“知识窗”上,都继承了《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的一些做法,而又有所创新。    一 在立目上    歇后语在语义结构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