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把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写入了重要篇章。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农村职业教育除了具有职业教育它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外,还因为其地域性质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并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民主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实际,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1)提高农村人口的从业素质。(2)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3)开展新技术推广、科技示范、信息服务,加快当地经济发展。(4)传播现代文明,转变落后意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一)空洞化倾向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学费的减免力度,以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但农村职业教育在硬件建设方面、软件方面与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实习设备、实训基地,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乡镇职业学校条件较差,优秀的老师更愿意到设施较好的大城市去,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好老师、好的硬软件设施,就培养不出好学生,怎么能找到好工作,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加之,农村普遍受跳出“农门”观念的影响,带“农”字头的专业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非农专业的毕业生回到农村后又无用武之地。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产业紧密度不够,解决不了农村孩子的就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脱离“农村”的教育,生源素质与就业前景可想而知。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开始出现空洞化倾向。
(二)缺乏生源
在欧盟25国,高中阶段平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占62.7%,普通高中学生只占37.3%。而我国2007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96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中职招生810万,意味着有3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流向了社会。另一组数据,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15206所,在校生2476.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4847所,在校生2087.09万人。
造成职业教育生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偏多,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不足,存在发展规模小而散、效益低、运转艰难,且生源供求矛盾日益严重等问题;二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认可,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成了“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探讨
根据教育部2010年关于职业教育“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应内强学生素质,外强政策支持的具体对策。
(一)多方筹措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可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硬件、软件投入,提高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给农村职业教育更多的优惠。如一些欧盟国家不仅实行免费的职业教育,而且通过各种财政政策刺激家长以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德国《联邦培训资助法》规定,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或者学校离家较远的十年级以上职业教育学生,每月可获得州政府192欧元至562欧元不等的补助金。
当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单靠国家财政是不行的,要寻找出路,就要从各方面吸纳资金和捐赠,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等民间资金、设备、人才、基地等的积极介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可允许公办职业学校利用自己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让企事业单位采取出租、出售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方式与农村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对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为民办农村职业学校提供优惠的办学政策,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引导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或是过于陈旧或是缺少理、工、农、文、管的综合,课程结构彼此重复或割裂,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二三产业发展的趋势。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职业教育要重视面向农村,要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农村职业院校需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另外,需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半工半读”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的办学模式。
(三)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第一,观念引导。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改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第二,政策支持。可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可尝试让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衔接,合理疏通中、高职、本科之间的升学通道;围绕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学资源互享,让学生可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合理流动;可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改革和完善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制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卞颖桃,1982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亮,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涛,1979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农村职业教育除了具有职业教育它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外,还因为其地域性质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并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民主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实际,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1)提高农村人口的从业素质。(2)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3)开展新技术推广、科技示范、信息服务,加快当地经济发展。(4)传播现代文明,转变落后意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一)空洞化倾向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学费的减免力度,以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但农村职业教育在硬件建设方面、软件方面与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实习设备、实训基地,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乡镇职业学校条件较差,优秀的老师更愿意到设施较好的大城市去,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好老师、好的硬软件设施,就培养不出好学生,怎么能找到好工作,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加之,农村普遍受跳出“农门”观念的影响,带“农”字头的专业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非农专业的毕业生回到农村后又无用武之地。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产业紧密度不够,解决不了农村孩子的就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脱离“农村”的教育,生源素质与就业前景可想而知。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开始出现空洞化倾向。
(二)缺乏生源
在欧盟25国,高中阶段平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占62.7%,普通高中学生只占37.3%。而我国2007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96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中职招生810万,意味着有3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流向了社会。另一组数据,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15206所,在校生2476.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4847所,在校生2087.09万人。
造成职业教育生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偏多,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不足,存在发展规模小而散、效益低、运转艰难,且生源供求矛盾日益严重等问题;二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认可,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成了“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探讨
根据教育部2010年关于职业教育“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应内强学生素质,外强政策支持的具体对策。
(一)多方筹措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可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硬件、软件投入,提高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给农村职业教育更多的优惠。如一些欧盟国家不仅实行免费的职业教育,而且通过各种财政政策刺激家长以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德国《联邦培训资助法》规定,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或者学校离家较远的十年级以上职业教育学生,每月可获得州政府192欧元至562欧元不等的补助金。
当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单靠国家财政是不行的,要寻找出路,就要从各方面吸纳资金和捐赠,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等民间资金、设备、人才、基地等的积极介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可允许公办职业学校利用自己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让企事业单位采取出租、出售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方式与农村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对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为民办农村职业学校提供优惠的办学政策,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引导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或是过于陈旧或是缺少理、工、农、文、管的综合,课程结构彼此重复或割裂,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二三产业发展的趋势。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职业教育要重视面向农村,要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农村职业院校需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另外,需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半工半读”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的办学模式。
(三)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第一,观念引导。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改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第二,政策支持。可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可尝试让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衔接,合理疏通中、高职、本科之间的升学通道;围绕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学资源互享,让学生可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合理流动;可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改革和完善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制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卞颖桃,1982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亮,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涛,1979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