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贷款总额超过3000亿元,大多数高校都有贷款。文章对高等学校贷款的特点及风险类别进行了分析,对高等院校贷款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指标
我国高等学校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高校贷款也随即增加。由于高等学校的特殊身份,有教育资金和学生学费作保障,高等学校在银行的评估体系中曾被视为优等客户,2004年以前公办高校需要多少资金,银行就提供多少,并且银行服务也相当到位。但是在高校利用资金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审计署曾经派出机构对教育部所属62所高校进行了审计。发现一些高校资金使用管理不到位,违规从事金融业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18号、38号、44号文件。这些文件颁布之后,金融机构认识不同高校的偿还能力有所不同,于是2004年后金融机构非常慎重地对待高校贷款。
一、高等学校贷款的特点
高等学校贷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等学校贷款是指高等学校自身和学生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狭义的高等学校贷款是指高等学校自身购置设备和校园基本建设的贷款。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高等学校贷款。高等学校贷款有如下特点:
第一,大部分贷款属于信用贷款。高等学校不可将其资产作抵押,也不能为其他单位作担保,高校也很难找到为其贷款担保的单位。大部分校办企业的规模较小,可能提供的资金担保也较小。在高校贷款时,银行往往提供许多限制条件:以学费收入作为抵押或工资代发放权。
第二,高校相应的配套资金不足。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建设资金、学校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国家预算划拨资金往往有一定的期限限制,且拨资金明显不足。银行贷款的基本建设项目,需要30%的自筹资配套资金,但许多高等学校根本没有能力提供30%的自筹资金。
第三,贷款投资期限较长。高校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因为贷款资金大部分用于购买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占用时间很长。高校贷款政府往往给予一定的贴息政策,通常情况下高校有能力偿还因借款产生的利息。但是本金的偿还具有一定的难度,高校往往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进行资金运作。
第四,还贷资金来源不足。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有学费收入、教育经费的划拨、校办企业的收入等。但是这些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并不足以偿还高校贷款。
二、高校贷款风险及类别
(一)高校贷款风险的涵义
高校贷款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因贷款失当而造成的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致使高校的资金、财产、信誉遭到损失的可能性。高校贷款风险与企业风险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强。高校的贷款额度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果政府给予支持则高校很容易贷到资金。二是潜伏性强。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不容被发现,难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估计,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三是无盈利性。四是非补偿性。五是无再生能力。
(二)高等学校贷款的风险类别
1、利率上升风险。国家的利率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调整。当国家存在通货膨胀时会提高利率,使得高校的资金使用成本上升,高校的还款压力增大。当国家存在通货紧缩时会降低利率,高校的还款压力降低。利率政策对高校贷款的影响较大,存在较高的风险。
2、高校资金匮乏风险。目前,我国高校贷款数额巨大,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随着扩招的进一步加大,高校基础设施存在严重不足,许多高校开始大兴土木建设新校区。有的高校贷款数额惊人高达几十亿。目前我国高校贷款总额在3000亿元以上,平均每所高校的负债额超过1亿元。巨额的贷款不仅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本,还影响到高校资金的正常运转。
3、再筹资风险。高等学校连续扩招,高校建设所需资金大部分是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高校的贷款数额增幅较快。高校负债高筑,加大了其再融资的难度。当高校向金融机构再融资时,金融机构会提出许多苛刻条件,来降低自身的风险。如提高利率、提供第三方担保等。这时高校的融资能力明显降低。
三、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一)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原则
第一,灵敏性原则:风险评估体系要求要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高效贷款存在的风险。
第二,互补性原则:评估体系中各指标应该相互补充成为一个系统体系,客观地反映高效的贷款风险。
第三,数量性原则:评估体系将各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用数据指标反应高校贷款风险的大小。
第四,特殊性原则:高校的贷款与其他法人组织的贷款风险有所不同,在设计该指标体系时要能够体现高校贷款风险的特殊性。
(二)高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的构成(见表1)
四、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实证分析
以河南某高校为例,2009年12月31日基本资料如表2所示(本年需还贷款为4500万元)。
依据以上数据,指标计算如下:
流动比率=(19800+67097000+5871800
+22781600)/(105670000+16809000)
=0.79826<2
资产负债率=130819000/608921000=0.2148,说明在总资产中有21.48%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长期来看还是安全的,但是仍然很低。
本期安全系数=(12000000-92600000)/45000000=0.6089<1,说明本期资金收入净额不足以支撑到期债务,财务状况比较紧张。
已获利息倍数=8100000/6800000=1.19>1,说明该高校获利能力对利息的偿付是有保障的。
总体分析,该高校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举债,这是在近几年高校合并热、建设热的形势下许多高等学校存在客观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罗昆.化解高等学校巨额贷款负债问题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2).
2、介新.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新华.高等学校贷款探析[J].事业会计,2007(4).
4、徐少锋.论中国高校的筹资对象与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邹小平.高等学校巨额贷款的风险分析与求解[J].高教探索,2007(5).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财务处)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指标
我国高等学校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高校贷款也随即增加。由于高等学校的特殊身份,有教育资金和学生学费作保障,高等学校在银行的评估体系中曾被视为优等客户,2004年以前公办高校需要多少资金,银行就提供多少,并且银行服务也相当到位。但是在高校利用资金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审计署曾经派出机构对教育部所属62所高校进行了审计。发现一些高校资金使用管理不到位,违规从事金融业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18号、38号、44号文件。这些文件颁布之后,金融机构认识不同高校的偿还能力有所不同,于是2004年后金融机构非常慎重地对待高校贷款。
一、高等学校贷款的特点
高等学校贷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等学校贷款是指高等学校自身和学生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狭义的高等学校贷款是指高等学校自身购置设备和校园基本建设的贷款。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高等学校贷款。高等学校贷款有如下特点:
第一,大部分贷款属于信用贷款。高等学校不可将其资产作抵押,也不能为其他单位作担保,高校也很难找到为其贷款担保的单位。大部分校办企业的规模较小,可能提供的资金担保也较小。在高校贷款时,银行往往提供许多限制条件:以学费收入作为抵押或工资代发放权。
第二,高校相应的配套资金不足。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建设资金、学校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国家预算划拨资金往往有一定的期限限制,且拨资金明显不足。银行贷款的基本建设项目,需要30%的自筹资配套资金,但许多高等学校根本没有能力提供30%的自筹资金。
第三,贷款投资期限较长。高校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因为贷款资金大部分用于购买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占用时间很长。高校贷款政府往往给予一定的贴息政策,通常情况下高校有能力偿还因借款产生的利息。但是本金的偿还具有一定的难度,高校往往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进行资金运作。
第四,还贷资金来源不足。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有学费收入、教育经费的划拨、校办企业的收入等。但是这些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并不足以偿还高校贷款。
二、高校贷款风险及类别
(一)高校贷款风险的涵义
高校贷款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因贷款失当而造成的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致使高校的资金、财产、信誉遭到损失的可能性。高校贷款风险与企业风险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强。高校的贷款额度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果政府给予支持则高校很容易贷到资金。二是潜伏性强。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不容被发现,难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估计,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三是无盈利性。四是非补偿性。五是无再生能力。
(二)高等学校贷款的风险类别
1、利率上升风险。国家的利率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调整。当国家存在通货膨胀时会提高利率,使得高校的资金使用成本上升,高校的还款压力增大。当国家存在通货紧缩时会降低利率,高校的还款压力降低。利率政策对高校贷款的影响较大,存在较高的风险。
2、高校资金匮乏风险。目前,我国高校贷款数额巨大,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随着扩招的进一步加大,高校基础设施存在严重不足,许多高校开始大兴土木建设新校区。有的高校贷款数额惊人高达几十亿。目前我国高校贷款总额在3000亿元以上,平均每所高校的负债额超过1亿元。巨额的贷款不仅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本,还影响到高校资金的正常运转。
3、再筹资风险。高等学校连续扩招,高校建设所需资金大部分是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高校的贷款数额增幅较快。高校负债高筑,加大了其再融资的难度。当高校向金融机构再融资时,金融机构会提出许多苛刻条件,来降低自身的风险。如提高利率、提供第三方担保等。这时高校的融资能力明显降低。
三、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一)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原则
第一,灵敏性原则:风险评估体系要求要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高效贷款存在的风险。
第二,互补性原则:评估体系中各指标应该相互补充成为一个系统体系,客观地反映高效的贷款风险。
第三,数量性原则:评估体系将各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用数据指标反应高校贷款风险的大小。
第四,特殊性原则:高校的贷款与其他法人组织的贷款风险有所不同,在设计该指标体系时要能够体现高校贷款风险的特殊性。
(二)高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的构成(见表1)
四、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实证分析
以河南某高校为例,2009年12月31日基本资料如表2所示(本年需还贷款为4500万元)。
依据以上数据,指标计算如下:
流动比率=(19800+67097000+5871800
+22781600)/(105670000+16809000)
=0.79826<2
资产负债率=130819000/608921000=0.2148,说明在总资产中有21.48%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长期来看还是安全的,但是仍然很低。
本期安全系数=(12000000-92600000)/45000000=0.6089<1,说明本期资金收入净额不足以支撑到期债务,财务状况比较紧张。
已获利息倍数=8100000/6800000=1.19>1,说明该高校获利能力对利息的偿付是有保障的。
总体分析,该高校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举债,这是在近几年高校合并热、建设热的形势下许多高等学校存在客观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罗昆.化解高等学校巨额贷款负债问题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2).
2、介新.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新华.高等学校贷款探析[J].事业会计,2007(4).
4、徐少锋.论中国高校的筹资对象与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邹小平.高等学校巨额贷款的风险分析与求解[J].高教探索,2007(5).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