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长期问题。宏观调控一直采用财政、税收等手段消除东高、中西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文作者根据这几年几大区域的指标变化,从八个方面入手,解析求证目前区域差异正在缩小。
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全国(各地区加权)增长速度差距呈缩小趋势(见图1),但从总量上看,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以地区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继续呈扩大趋势(见表1)。

不过,若利用各地区人均GDP计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则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确实在不断缩小,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人均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0.827,2003年上升为0.835,但到了2006年,则下降至0.675。这说明,由于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差距明显,市场化程度不同将继续拉大区域间竞争水平的差距;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同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由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样,以总量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改善将比较缓慢,甚至短期内都难以逆转。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享受公共服务程度差异的减小,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尽管各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人均差距会逐步缩小,我们认为,以人均差距度量地区协调或许更符合地区协调发展的本意。

人口流动加速,东部发达地区依然是就业主市场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流动不断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从各省人口规模来看,2007年底,常住人口(居住时间半年以上)位居前三位的省依次是广东、山东和河南,常住人口分别为9449万人、9367万人和9360万人。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人,除广东、山东和河南外,排在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和浙江。
从2007年各地人口出生率情况来看,出生率较低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省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的西北、西南地区。
从人口的省际迁移流动来看,2007年人口净流出数量较多的省有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和湖北,人口净流入较多的省有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和新疆。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各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情况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是转移到省内,而中西部地区则是流出省外(见表2)。

注:①西部为12个省份,即: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
②东北地区3个省份,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③中部为6个省份,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
④东部为10个省份,即: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⑤这里的全国数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合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月报及相关年份统计年鉴,下同。
中西部地区工业加速,东部工业增速趋稳
近几年,我国工业的增长格局确实在悄然发生变化,工业在各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出现差异化。
近年来,东部地区将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避免一般工业的盲目扩张,努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和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梯度转移,努力与中西部地区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呈现出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势头。而反观中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传统工业仍然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在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中,东部地区依然保持领先,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广东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25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国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2%以上,位居第二(浙江省第一)。
区域投资增长呈现多极拉动的局面
一是部分发达地区投资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07年,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区城镇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9.4%、15.7%、12.3%和10.5%。这些地区投资增长连续几年保持在10%~20%之间,反映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改变主要靠投资带动方式,依靠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在这些地区在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悄然走在了前头。

二是投资增长呈现多极拉动的区域格局。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在滨海新区建设的带动下,城镇投资增长30.6%;河北以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为目标,城镇投资增长达29.1%;辽宁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城镇投资增长32.1%;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城镇投资分别增长46.3%、36.5%、29.3%、32.8%;成渝经济圈的重庆城镇投资增长30.4%,四川城镇投资增长28.5%;闽东南经济圈的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带动下,城镇投资增长42.2%。
三是部分西部省区投资增长乏力,地区间投资差距拉大。尽管总体上西部地区2007年投资增幅仍比较高,但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的投资增速分别只有14.2%、15.4%、16.5%、20.3%,增速均较低。在投资规模上,除新疆超过千亿元外,西藏仅为229亿元,青海444亿元,宁夏528亿元。这些地区投资规模小、增速低,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投资的不平衡。
外贸增长格局出现细微变化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一直是支撑近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贡献最大,以2007年为例,出口额占比这四个地区就达到69.39%,其中,广东(30.32%)、江苏(16.72%)、上海(11.81%)、浙江(10.53%)。其他占比比较高的还有山东(6.17%)、福建(4.10%)、北京(4.02%)、天津(3.13%)、辽宁(2.90%)、河北(1.40%)、黑龙江(1.01%)。这其中除了辽宁和黑龙江两个东北省份外,其余均为沿海省份,而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相当大。表明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方面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不过,若从增量特别是增长速度方面看,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速呈现加速态势,发展势头已然超过东部地区(见表5),这表明随着土地、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东部地区依靠低成本优势维持出口增长的优势在弱化,部分相关产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已开始步入升级转型阶段。近年来,东部各省市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及资源性产品出口,重点鼓励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断优化出口结构。但由于这种转型刚刚开始,目前新的竞争力尚未充分体现,因此其增速呈滞后全国的态势。
从不同省份看,其贸易顺差增幅差异也比较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8个省份,其中上海是由上年逆差3.9亿元变为顺差48.6亿元,其次增幅最高的为西藏(123.5%)。其余地区增幅均低于平均水平,有7个省份出现逆差,贸易顺差增幅出现负增长的同样有7个省份,最低的为海南(-727.3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差异不大
2007年,由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加速,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变相增长。而从区域的角度看,最大获益者就是中西部地区。这样,2007年,欠发达地区的消费开始活跃,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过去那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领先增长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增幅提升较多,总体上看,这三个地区全年消费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图2。

从各个省份的消费增幅看,增长差异也不大,除西藏增长24.9%外,其他省份与全国水平相比增幅差距基本在3个百分点之内,内蒙古增长19.4%,与增幅最低的上海市(14.5%)也仅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与投资、对外贸易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明显。
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超过全年国民生产总值(GDP)11.9%的增幅。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785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47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6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1067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841万人,减少709万人。

2007年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增加额都是近几年来最快最多的。收入绝对水平较高的依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区间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而形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2007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为上海(23623元),是最低水平甘肃(10012元)的2.359倍,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系数为0.259。而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看,2007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最高的为北京(10859.2元),是最低水平贵州(2347.3元)的4.62625倍,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的差异系数为0.473。显然,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城镇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农村方面。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差异不大,工业出厂品价格差异比较大
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区之间市场上商品价格差异呈缩小趋势,这样,相比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物价颇有补涨的特点,总体上看,不发达地区的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发达地区。不过,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各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差异并不太大,最高(青海6.64%)与最低(北京2.41%)仅相差4.23个百分点,详细见图3。

而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方面看,由于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高低不一,最高(新疆19.76%)与最低(上海1.52%)相差18.24个百分点。
区域合作取得一定进展
2007年6月,成渝地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家批准的又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成渝改革试验区,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它将进一步增强西部地区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产业的有效整合,全面推进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再上新的台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以中部地区具有能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本土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近年来,深港澳合作进一步密切,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深港共同提出共建世界级大都会,双方一致决定在“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粤港合作的框架下,建立起更有效的互动模式,以及稳定、长期、深层次和高效率的协作关系,使深港合作从产业协调发展迈向城市协同建设,从经贸合作迈向全方位合作。
长三角也加快融合,正形成“一主多次”新格局。继《南京都市圈5年建设规划》出台后,杭嘉湖绍四市政府正着力推动杭州都市圈加快融合,杭州都市圈全面启动政府层面的合作,宁波也在统筹区域发展。杭州都市圈将着重发展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6条城际铁路、5条高速公路,将使南京、扬州、镇江、淮安、马鞍山、巢湖、滁州、芜湖8市互联互通,8城市通用的IC卡项目也正在逐步推进。
2008年2月2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
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市场分割的问题和矛盾正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区域互动机制的完善而得以解决,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全国(各地区加权)增长速度差距呈缩小趋势(见图1),但从总量上看,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以地区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继续呈扩大趋势(见表1)。

不过,若利用各地区人均GDP计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则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确实在不断缩小,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人均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0.827,2003年上升为0.835,但到了2006年,则下降至0.675。这说明,由于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差距明显,市场化程度不同将继续拉大区域间竞争水平的差距;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同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由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样,以总量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改善将比较缓慢,甚至短期内都难以逆转。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享受公共服务程度差异的减小,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尽管各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人均差距会逐步缩小,我们认为,以人均差距度量地区协调或许更符合地区协调发展的本意。

人口流动加速,东部发达地区依然是就业主市场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流动不断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从各省人口规模来看,2007年底,常住人口(居住时间半年以上)位居前三位的省依次是广东、山东和河南,常住人口分别为9449万人、9367万人和9360万人。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人,除广东、山东和河南外,排在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和浙江。
从2007年各地人口出生率情况来看,出生率较低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省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的西北、西南地区。
从人口的省际迁移流动来看,2007年人口净流出数量较多的省有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和湖北,人口净流入较多的省有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和新疆。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各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情况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是转移到省内,而中西部地区则是流出省外(见表2)。

注:①西部为12个省份,即: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
②东北地区3个省份,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③中部为6个省份,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
④东部为10个省份,即: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⑤这里的全国数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合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月报及相关年份统计年鉴,下同。
中西部地区工业加速,东部工业增速趋稳
近几年,我国工业的增长格局确实在悄然发生变化,工业在各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出现差异化。
近年来,东部地区将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避免一般工业的盲目扩张,努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和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梯度转移,努力与中西部地区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呈现出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势头。而反观中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传统工业仍然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在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中,东部地区依然保持领先,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广东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25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国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2%以上,位居第二(浙江省第一)。
区域投资增长呈现多极拉动的局面
一是部分发达地区投资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07年,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区城镇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9.4%、15.7%、12.3%和10.5%。这些地区投资增长连续几年保持在10%~20%之间,反映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改变主要靠投资带动方式,依靠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在这些地区在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悄然走在了前头。

二是投资增长呈现多极拉动的区域格局。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在滨海新区建设的带动下,城镇投资增长30.6%;河北以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为目标,城镇投资增长达29.1%;辽宁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城镇投资增长32.1%;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城镇投资分别增长46.3%、36.5%、29.3%、32.8%;成渝经济圈的重庆城镇投资增长30.4%,四川城镇投资增长28.5%;闽东南经济圈的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带动下,城镇投资增长42.2%。
三是部分西部省区投资增长乏力,地区间投资差距拉大。尽管总体上西部地区2007年投资增幅仍比较高,但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的投资增速分别只有14.2%、15.4%、16.5%、20.3%,增速均较低。在投资规模上,除新疆超过千亿元外,西藏仅为229亿元,青海444亿元,宁夏528亿元。这些地区投资规模小、增速低,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投资的不平衡。
外贸增长格局出现细微变化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一直是支撑近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贡献最大,以2007年为例,出口额占比这四个地区就达到69.39%,其中,广东(30.32%)、江苏(16.72%)、上海(11.81%)、浙江(10.53%)。其他占比比较高的还有山东(6.17%)、福建(4.10%)、北京(4.02%)、天津(3.13%)、辽宁(2.90%)、河北(1.40%)、黑龙江(1.01%)。这其中除了辽宁和黑龙江两个东北省份外,其余均为沿海省份,而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相当大。表明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方面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不过,若从增量特别是增长速度方面看,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速呈现加速态势,发展势头已然超过东部地区(见表5),这表明随着土地、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东部地区依靠低成本优势维持出口增长的优势在弱化,部分相关产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已开始步入升级转型阶段。近年来,东部各省市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及资源性产品出口,重点鼓励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断优化出口结构。但由于这种转型刚刚开始,目前新的竞争力尚未充分体现,因此其增速呈滞后全国的态势。
从不同省份看,其贸易顺差增幅差异也比较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8个省份,其中上海是由上年逆差3.9亿元变为顺差48.6亿元,其次增幅最高的为西藏(123.5%)。其余地区增幅均低于平均水平,有7个省份出现逆差,贸易顺差增幅出现负增长的同样有7个省份,最低的为海南(-727.3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差异不大
2007年,由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加速,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变相增长。而从区域的角度看,最大获益者就是中西部地区。这样,2007年,欠发达地区的消费开始活跃,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过去那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领先增长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增幅提升较多,总体上看,这三个地区全年消费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图2。

从各个省份的消费增幅看,增长差异也不大,除西藏增长24.9%外,其他省份与全国水平相比增幅差距基本在3个百分点之内,内蒙古增长19.4%,与增幅最低的上海市(14.5%)也仅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与投资、对外贸易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明显。
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超过全年国民生产总值(GDP)11.9%的增幅。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785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47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6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1067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841万人,减少709万人。

2007年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增加额都是近几年来最快最多的。收入绝对水平较高的依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区间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而形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2007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为上海(23623元),是最低水平甘肃(10012元)的2.359倍,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系数为0.259。而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看,2007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最高的为北京(10859.2元),是最低水平贵州(2347.3元)的4.62625倍,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的差异系数为0.473。显然,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城镇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农村方面。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差异不大,工业出厂品价格差异比较大
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区之间市场上商品价格差异呈缩小趋势,这样,相比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物价颇有补涨的特点,总体上看,不发达地区的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发达地区。不过,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各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差异并不太大,最高(青海6.64%)与最低(北京2.41%)仅相差4.23个百分点,详细见图3。

而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方面看,由于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高低不一,最高(新疆19.76%)与最低(上海1.52%)相差18.24个百分点。
区域合作取得一定进展
2007年6月,成渝地区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家批准的又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成渝改革试验区,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它将进一步增强西部地区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产业的有效整合,全面推进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再上新的台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以中部地区具有能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本土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近年来,深港澳合作进一步密切,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深港共同提出共建世界级大都会,双方一致决定在“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粤港合作的框架下,建立起更有效的互动模式,以及稳定、长期、深层次和高效率的协作关系,使深港合作从产业协调发展迈向城市协同建设,从经贸合作迈向全方位合作。
长三角也加快融合,正形成“一主多次”新格局。继《南京都市圈5年建设规划》出台后,杭嘉湖绍四市政府正着力推动杭州都市圈加快融合,杭州都市圈全面启动政府层面的合作,宁波也在统筹区域发展。杭州都市圈将着重发展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6条城际铁路、5条高速公路,将使南京、扬州、镇江、淮安、马鞍山、巢湖、滁州、芜湖8市互联互通,8城市通用的IC卡项目也正在逐步推进。
2008年2月2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
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市场分割的问题和矛盾正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区域互动机制的完善而得以解决,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