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的环境下,实际推广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点,在坚持“思政教育”为主体地位的同时,其他的专业课也带有“思政味儿”,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多渠道育人,构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长效融合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主动开展育人工作的意愿。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长效机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大学期间是由学生时期到步入社会的过渡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加强“课程思政”和完善“三全育人”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育人功能,整合教育队伍思政水平,优化院校的教育环境,使全院教育各个环节浸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一、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
高校思政教育在以往的课程中形式单一,课程集中,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是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合格的学生需要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前,立德才能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完善“三全育人”难点
1.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理论上来说,提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很容易,但是实际执行推广,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明确,方法古板单一。此外,一些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国家要求而进行课程安排,并没有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程度素质不高,“课程思政”参与度不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教师传道授业的同时也要育人,那么教师队伍是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那么专业课老师和教辅员工的思想政治的觉悟和知识储备来源于哪里呢?学院是否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分批次培训全体教职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明显这方面工作还有待提升。
3.科研和教学压力阻碍了教师育人工作的开展,无法释放育人的功能。
常言道“教书育人”,真正的好老师在教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把育人的道理也灌输给学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而且有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压力也比较大,这就导致教师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做科研上,而且部分教师除了做科研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心考虑将价值引领融入到科研与教学的过程中去,无法做到科研、育人、教学的完美结合。
4.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能会“野蛮”生长。
马克思曾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而聚焦问题的中心,学生本身在这个信息发达,鱼龙混杂的时代里,容易迷失方向,对信息的误判,使得“百年树人”的心血付诸东流。一方面学生时代的学生由父母监管比较严格,突然到大学里宽松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形成了一个生理成年,心理还在建设期的“大人”。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学生临时的“父母”,接管孩子的育人任务,由于目前高校的导员队伍还存在着育人不专业,人员搭配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育人素质,有的高校甚至兼职导员占比例过多,导致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缺乏有效的途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有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可能偏离正常的轨道。
三、“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融合长效机制
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综合来看,首先要建立“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这两方面应该同向同行 ,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在长效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制度保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办好“思政课程”,推进“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能动摇思政课程的主题地位,但是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前提下,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思想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有区分,但是二者又互相影响。
第二,建立培训机构,整合教育队伍。首先对教职工的培训,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课程思政”、“大思政”方面的培训。学院像个大家庭小社会,有课堂,有食堂,有宿舍......学生不单单面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每个专业课都有“思政味儿”,而是大家庭里都有“思政味儿”这就要求全员教职工树立育人的理念,提高自律能力,线上线下,工作期工作外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第三,拓宽教育渠道。“三全育人”就是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人、时间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机制。
第四,优化教育环境。古有孟母三迁,可见教育环境影响人类内心情感,也可以影响教育效果,作为一个人不能脱离教育环境,高职院校应及时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主题方向。
综上所述,“大思政”教育是整合整个学院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以“三全教育”为原则,采取多元化与浸润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教职工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也会真正发挥各方力量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 (01).
[3]高錫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
作者简介:
陈彩云,女,1981-10 汉族 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秦皇岛市 066100)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长效机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大学期间是由学生时期到步入社会的过渡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加强“课程思政”和完善“三全育人”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充分挖掘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育人功能,整合教育队伍思政水平,优化院校的教育环境,使全院教育各个环节浸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一、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
高校思政教育在以往的课程中形式单一,课程集中,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是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合格的学生需要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前,立德才能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完善“三全育人”难点
1.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理论上来说,提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很容易,但是实际执行推广,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明确,方法古板单一。此外,一些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国家要求而进行课程安排,并没有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程度素质不高,“课程思政”参与度不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教师传道授业的同时也要育人,那么教师队伍是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那么专业课老师和教辅员工的思想政治的觉悟和知识储备来源于哪里呢?学院是否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分批次培训全体教职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明显这方面工作还有待提升。
3.科研和教学压力阻碍了教师育人工作的开展,无法释放育人的功能。
常言道“教书育人”,真正的好老师在教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把育人的道理也灌输给学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而且有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压力也比较大,这就导致教师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做科研上,而且部分教师除了做科研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心考虑将价值引领融入到科研与教学的过程中去,无法做到科研、育人、教学的完美结合。
4.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能会“野蛮”生长。
马克思曾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而聚焦问题的中心,学生本身在这个信息发达,鱼龙混杂的时代里,容易迷失方向,对信息的误判,使得“百年树人”的心血付诸东流。一方面学生时代的学生由父母监管比较严格,突然到大学里宽松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形成了一个生理成年,心理还在建设期的“大人”。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学生临时的“父母”,接管孩子的育人任务,由于目前高校的导员队伍还存在着育人不专业,人员搭配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育人素质,有的高校甚至兼职导员占比例过多,导致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缺乏有效的途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有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可能偏离正常的轨道。
三、“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融合长效机制
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综合来看,首先要建立“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这两方面应该同向同行 ,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在长效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制度保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办好“思政课程”,推进“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能动摇思政课程的主题地位,但是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前提下,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思想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有区分,但是二者又互相影响。
第二,建立培训机构,整合教育队伍。首先对教职工的培训,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课程思政”、“大思政”方面的培训。学院像个大家庭小社会,有课堂,有食堂,有宿舍......学生不单单面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每个专业课都有“思政味儿”,而是大家庭里都有“思政味儿”这就要求全员教职工树立育人的理念,提高自律能力,线上线下,工作期工作外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第三,拓宽教育渠道。“三全育人”就是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人、时间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机制。
第四,优化教育环境。古有孟母三迁,可见教育环境影响人类内心情感,也可以影响教育效果,作为一个人不能脱离教育环境,高职院校应及时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主题方向。
综上所述,“大思政”教育是整合整个学院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以“三全教育”为原则,采取多元化与浸润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教职工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也会真正发挥各方力量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 (01).
[3]高錫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
作者简介:
陈彩云,女,1981-10 汉族 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秦皇岛市 0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