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真情谱写大爱乐章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s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保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深入基层蹲点调研,调研期间,发现了该院北校区学生卢艳颖携养母上学的感人事迹;在后期跟踪调查时,又发现多名默默资助她的爱心人士和热心帮扶她的师生。校园内,传播着感人的故事,接力着真挚的爱心,传递着温暖的正能量,师生奏响一曲曲动人的爱心乐章。
  困难坚持自己扛
  卢艳颖,女,18岁,易县东旮旯村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五年一贯制会计专业2013级(2)班学生。该生家庭状况十分贫困,完全靠政府救济:养父70多岁,因患脑血栓失去劳动能力;养母60多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瘫痪卧床10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卢艳颖不仅要照顾母亲的生活,还要耕种4亩多责任田。2013年她刚入学不久,养父病故。为了更好照顾养母,卢艳颖于2013年10月办理了休学手续,在家一边种地,一边照料母亲。
  本学期开始,为了返校上学,并能兼顾养母,卢艳颖决定把养母接到学校所在地河北省保定市。她的班主任帮助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平房安顿下来,并推荐她到北校区二食堂回民窗口勤工俭学。她每天早晨6:00赶到食堂帮厨,7:30左右回家给养母送饭喂饭,8:00准时赶到学校上课。午饭、晚饭时间也是这样匆忙,大课间还要跑回家看一看养母,周末又要到校外打工,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
  卢艳颖就是这么坚强,家庭遭遇变故、生活十分艰辛,再苦再难也不愿向别人伸手,坚持自己扛着。她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带着养母上学,边学习边养家,尽管生活很拮据,但她却从来没有向学校申请过特困补助。班上也只有班主任了解她的困难,她还不让班主任告诉同学们,并多次拒绝了班主任的捐助。据悉,曾有爱心人士为她提供去石家庄工作学习的机会,她考虑到养母的身体状况,婉言拒绝。
  背后帮扶的热心人
  学院回民食堂承包人杨立娟、王金明夫妇,了解到卢艳颖的遭遇后,被她的顽强毅力所感动。于是决定每月资助她150元,并担负母女二人的一日三餐。虽属小本经营的窗口,依然默默地奉献着爱心。正如杨立娟所说,“我们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也不图什么,就是想帮帮这个孩子,帮她度过这个难关。”
  学院北校区1987年企业管理班毕业生富建华,现任河北省易县组织部办公室主任,从2009年开始就资助卢艳颖同学。5年来,每年中秋、春节她都给卢艳颖家送去1000元现金、米面油及衣物等生活用品;并与卢艳颖谈心,鼓励她要孝敬父母,好好读书,像母亲一样关爱她。当卢艳颖的养父去世后,富建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出1000元钱,并协助处理后事。不仅资助财物,还提供心灵指引,教给她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到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上学,也是富建华帮她推荐联系的,并亲自送她报到,交纳所有上学费用。
  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价值观
  了解了卢艳颖这些感人的故事后,学院领导带头慷慨解囊,全院师生纷纷奉献爱心,500元、300元、100元……汇聚爱的力量。
  学院决定为卢艳颖免除一切上学费用,免费提供教材,提供国家和学院助学补助,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考虑到卢艳颖的养母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不适合租住在阴暗潮湿的租房,学院为卢艳颖母女在校园内安排了一间明亮向阳的宿舍,既有利于艳颖腾出更多时间照顾母亲、兼顾学习,也为其减轻了经济负担。
  学院北校区还成立帮扶志愿小组,组织师生随时帮扶母女二人,帮助卢艳颖补习功课、照顾养母,传递集体的温暖。
  保定日报、保定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卢艳颖等人的感人事迹,为学院、为社会树立了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
  卢艳颖同学的事迹感动着师生。她面对困难顽强不屈,孝敬养母不离不弃,勇于进取,笑对人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是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典型。回民食堂承包人杨立娟夫妇、校友富建华,怀着朴实而善良的心,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弘扬了社会公德,倡导了文明新风,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院掀起了向卢艳颖同学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的高潮。广大师生自觉学习卢艳颖同学的感人事迹和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的精神,学习杨立娟夫妇和校友富建华扶弱济困的善行义举和善良淳朴、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他文献
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的统一部署,成都体育学院于2013年7月至12月集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将教育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相结合、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相结合,做到“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凝聚群众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理想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尚词汇。即使后来随着时光的淘洗和生活的挤压,很多曾经的追梦人选择了放弃,回归庸常和平凡的存在,但改革开放最初的浪漫和昂扬依旧是生命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今天,在现实的压迫下,理想在相当多人眼中宛如病人的梦呓,更多在校园里的作文题里栖身,而孩子们的理想越来越接地气,甚至背离了最初的定义,沾染了太多世俗的功利,令人大跌眼镜。媒体最近报道,武汉人民路小学六年级(2班)语文老师高华
一则90后实习生拒帮老板订盒饭的新闻最近在网上引发热议: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90后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这名实习生回答道:“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有人支持这名实习生的做法,认为欺负新人是职场陋习,现在年轻人有了独立和自我权利保护的意识;有人反对,认为90后太自我,职场上情商很重要,实习从基础做起很正常。其实,很难对“盒饭事件
2019年12月30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10位各领域院士专家现场揭穿了这些流言的真面目。  这些“科学”流言均为百姓关注的话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既有引起恐慌情绪的“5G基站比4G辐射更强对人体危害大”“中国高铁辐射严重会导致女性不孕”“人工增雪催化剂含碘化银会影响健康”,也有曲解前沿科学的“量子波动速读1分钟阅读10万字”“外星人发来了太空无线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同时也把听和说放在一起,把“听”的要求结合在口语交际里面,提出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总体目标,列出了各个学段的不同目标。据心理学家对人们交往活动的研究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6%,可见,“听”是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由此看出,教师有必要重视“听”
2008年,汕头大学的校园文化添了一个关键词:至诚。何谓“至诚”?答曰书院也。它是位于汕头大学校园一端的宿舍楼,亦是汇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微”社区;它是汕大“以优质管理成就学术自由”理念的践行者,亦是汕大“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精神的传承者;它如显微镜,让人可探寻学生的汕头大学DNA,它如培养皿,可发掘打造校园精品文化的新途径——发微端而构大成。  至诚书院:实现“1 1>2”  2008年7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日下发“禁烟令”,加强学校禁烟控烟工作。新疆决定在各地广泛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建立督导检查机制,设立禁烟监督员,加强禁烟日常动态监督。新疆规定,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凡进入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律不准吸烟。校长是学校禁烟第一责任人,不但要率先垂范,还要认真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学校治理,完善禁烟措施。要在校门口显眼处设立“无烟校园”或
1月18日是北京市少年宫由景山后街搬到左安门西街后的招生首日。近万名家长带着孩子涌入,让新少年宫有点吃不消。大门口的电动门也一度被挤坏。(2014年1月19日《新京报》)  少年宫招生首日即爆满,如此火爆场景恐怕会让商业教育机构嫉妒成狂。其背后的问题不只是家长疯狂、少年宫师资好以及民营培训班乱象,更是校外教育本身的火爆。校外教育火爆除了教育模式、社会压力的原因之外,更多是为学生找一个安身之所。尤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意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懂孩子才能帮孩子。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一种“内动力”,关键看教师能不能找对“
近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秋季运动会在“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展演”中拉开帷幕,同学们穿上传统民族服装参加入场式,并以班级为单位展示了舞狮、蹴鞠、跳竹竿、斗鸡、投壶、角力等2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