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守护你?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道德还是要人权?这是一个吊诡的问题。在文明成熟的社会里,所谓人权,不单单专属于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主流人群,也包括往往被大众忽视甚至蔑视的弱势群体。
  
  门外是满坑满谷的记者,闪光灯、麦克风、摄像机,每一个人都带着嗜血的兴奋表情挤上前来:“请谈谈你现在的感想!”
  门内是忙作一团的警察,取证、调查、审问,每一套制服似乎都有权对你发号施令:“再想想那天发生了什么?”
  还有那些与这栋房子无关但不断传来讯息的人们,短信、电话、网络,每一句话都带着大大的惊叹和幸灾乐祸:“杀人的真是你哥哥?”
  对十五岁的中学生纱织来说,生活的艰辛刚刚开始。哥哥突然被指认为杀害双胞胎小学生的嫌犯,警察、媒体和以道德卫士自居的热心人士们一拥而至。无论房子的哪一个角度都有摄影设备等候,不管转移到哪一个地点都有媒体闻风追来,即便在去往下一地点的车上,也有疯狂的记者驱车隔窗拍摄。
  一时之间,纱织成为占据所有新闻版面的焦点,一言一行都受到毫不相干的人们关注,以期从中找出点忏悔之意来慰藉自己的好奇心或者道德感。這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警察轻描淡写抛下的那句经验之谈:“他们会跟着你一辈子。”在为躲避媒体而连续转移几个审讯地点之后,纱织听说妈妈已因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噩耗和压力自杀身亡……她放声大哭,声音撕心裂肺:“我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要我来承受这些?”
  是啊,她什么都没做,她只是杀人犯的妹妹。但在如今这个人人“嫉恶如仇”,有满腔愤怒又不知道往哪儿发泄的时代,这个理由已经足够。
  已不需媒体引导,网民们以“家属若不出来道歉,与凶手同罪”的号召,自发开展起熟稔的人肉搜索技巧,发布罪犯家属的所有个人信息,誓言追查到底。即便警察为了保护纱织带她离开东京,网上也在第一时间公布出他们所在的旅馆位置,并迅速聚集了一群拿手机拍照、用石子砸玻璃的围观人士。
  这个时候,纱织小男友的出现更让人心寒。原以为他带着少年纯真的感情前来探问,谁知却把她带到某处以摄像头监视,得意洋洋公布第一手网络直播……当警察扭住他质问时,他理直气壮地嚷:“谁会跟杀人犯的亲戚交往?”
  罪犯亲属远比罪犯本人要遭受更多的追逐曝光。媒体为了抢新闻早已不在乎所谓新闻伦理,管你是不是未成年人一律公布照片、姓名;网络则形成难以控制的暴力,言辞越来越激烈,愤慨越来越浓厚。在重重压力与困境下,谁来守护罪犯家属?他们因与罪犯同居一个屋檐下就理应遭众人唾弃?
  那么可不可以指望政府、指望法律呢?警察做了一系列保护罪犯家属的措施:为茫然失措的父母安排离婚再结婚程序,使全家改从母姓氏,让妹妹短期休学,并安排法庭、教育单位人员悉数到场以便所有法定程序立即生效。
  然而罪犯的家属应不应该得到保护,这又是新一轮争议的焦点。有人质疑罪犯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危害,凭什么还要花费纳税人的钱去保护其家属?
  这让人联想起年初关于韩国连续杀人犯姜浩顺的人权争议。韩国自2004年起就规定罪犯面目不得公开,以保护罪犯及其家属的人权,但这个平时声誉不错却连续杀害八名女性的罪犯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反对者认为这等罪犯已没有人权可言,且必须公布其相貌来唤起民众对罪犯的警惕;支持者则认为公布照片不仅侵犯其本人人权,也会给与其面貌相似的人带来无谓的困扰。
  要道德还是要人权?这是一个吊诡的问题。在“杀人偿命、父债子还”的传统里,命案罪犯的亲属也难辞其咎;而在文明成熟的社会里,所谓人权,不单单专属于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主流人群,也包括往往被大众忽视甚至蔑视的弱势群体。
  当然在某些神奇的国家里,受害人家属都无人问津,更轮不到探讨这类高度重视人权的话题。观众只是借由一个半小时的银幕故事,意淫一下超乎现实的问题罢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还是得像片中警察说的:“谁都不能保护你,只有自己保护自己。”
其他文献
周立波是个聪明人,“清口”的表現题材始终不离开现实,不割裂生活。    2009年的上海演出市场,周立波无可厚非地成了大赢家。整整一年中,大大小小的采访、报道层出不穷且至今没有中断:演出火爆、一票难求、离婚官司、出书、拍电影……从《笑侃30年》到《笑侃大上海》,乃至最近仍在火热上演中的《我为财狂》,周立波恐怕自己都没曾料想过,所谓的“海派清口”会一下子火得这么厉害,火得这般激烈,带动着他本人,一下
“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虽然我没什么钱,但也够花了,而且我不可能两年把一辈子的钱都赚了。”    这是黄渤的丰收之年。他是今年电影圈里的“劳模”,从年初的《疯狂的赛车》演到年末的《倔强萝卜》,加上为《麦兜响当当》配音,黄渤出现在了11部电影里。更好的事情是,一年的辛劳,在年底获得了肯定——台湾金马奖的影帝。一白遮千丑,一个电影奖项会让人们遗忘他这一年拍过的好些小成本烂片。  命运,是
林奕华带来的每一部作品基本都关注着当下社会,关注着男女关系,关注着人性与人心,并试图用属于林奕华的独特舞台语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并期冀着当代人最直观的反应与共鸣。    2009这一年,林奕华总是来去匆匆。年初的一场《生活与生存》的华丽盛宴,组合了张艾嘉、郑元畅等众多大牌艺人,围绕着职场间的人性,将现代社会的众生相刻画得细腻到了十分。从新加坡、香港、台湾,到上海、北京、南京、重庆、西安、广州
就“木林森”计划而言,现代艺术,不再是革命和解构的武器,它也可以是建设性的,为社会带来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2009年,“木林森计划”让在狭小空间里制作着“天书”“地书”的艺术家徐冰走进了更大的天地。  徐冰,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默默地刻了4000多个“假汉字”,并以古代活字印刷的方式印了几百本线装书和几十米的长卷。这件原名《析世鉴》的作品将前卫艺术与中国神秘汉字嫁接在一起,很
汽车赛事运动要求轮胎把这些性能发挥到极致,轮胎必须准确地应对选手任何微妙的操作。    我们是傍晚时分抵达澳门的。这个面积仅29.2平方公里的小岛北接珠海,与香港隔海东望。在初次来访的外人看来,这个仍然带有强烈葡国文化的弹丸之地,除了博彩,似乎没有更多“花头”了。  的确,澳门特区的发展繁荣,跟博彩业息息相关。今年澳门财政盈余超过100亿澳门元,在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十周年之际,特首何厚铧在离任前特向
如果有人要跳楼自杀,我们会出动消防车,不计成本地援救,为什么到了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就变了?    好莱坞大片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美国这个地方美女如云、猛士辈出,去过就会发现,多数美国人不是好莱坞中的英雄形象,而且肥胖者居多:美国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和五分之一的孩子超重或肥胖,垃圾食品吃得太多和營养过剩是一个原因。再就是饮料喝得太多。有的厂家称其产品是“运动饮料”,其实就是加了糖的甜水。更有甚者,1970年
现在的吸血鬼文化把危险的成分都拿掉了,留下来的是很安全很纯粹的迷恋。    最近一年来在美国兴起了一个吸血鬼文化热。小说作家斯坦佛尼·迈尔的长篇小说系列“暮光之城”取代了来自英国的舶来品《哈利·波特》成为本土青少年最欢迎的畅销书,这部小说以及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是这一吸血鬼文化热的最亮点。其实这个现象遠远不只局限于迈尔的作品。美国有线电视推出了一个题为《真正的血》的电视连续剧,收视率也不俗。还有前
总之,原来人们都是“书本人”,现在大家都是“屏幕人”,每天都要靠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写字楼里的LED显示屏过日子。    我的小说《除非灵魂拍手作歌》要出版了,我打算借这块地方宣传一下自己的小说。鲁迅先生有过一篇文章叫《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的》,我就把这个题目偷过来,说说我为什么要写小说。为什么呢?因為好多人都开始写小说了。这个事情忽然变得时髦了,我怕自己赶不上时髦,就动笔写了。  最近看到一本小说
我愤怒,我惊异于某些人缺德到如此低下。    这年头已经没人知道道德是怎么回事了,但是道德仍时时以它缺位的姿态顽固地宣示着自己的影子。  昨晚毫无廉耻地做了一夜贼,和老婆搭档通宵地“偷菜”,早上起来眼圈就青肿了,这不是一个好兆。  早餐,窗外传来尖利的喇叭声。那种长度,一定是一种狰狞着嘴脸,连续摁而恨不得咬人的恶意。电梯门开了,劣质烟雾扑面而来,电梯里怎么能抽烟呢,但就像电梯旁的墙,早已成为“性成
今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贫与富的矛盾,还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与没有保护的自由之间的矛盾?这是薛涌先生没有能力解答的问题,而恰恰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薛涌先生的文章,我曾在新浪博客上观瞻过很多,他介绍美国教育状况的文字,自可以为今日教育部肉食者戒。但当他试图把思考的触须伸向普通社会问题时,就显示出,作为一名称职的信息提供者,并不天然就具有了思考的能力。曾经有人称薛涌是中国的托克维尔,这大概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