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日本的“大和抚子”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20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4日,NHK卫视频道播放了名为《大和抚子在亚洲盛开》的大型专题节目。所谓“大和抚子”,在日语中意指,日本女子外表柔美但内心坚强。节目中,主持人请来10多名“20代”和“30代”(在日语里,10岁为“一代”,“20代”指“20至29岁”,依此类推)的日本女性。她们分别谈了自己的亚洲体验及未来人生设想。该节目还插播若干已在亚洲各国获得成功的日本女性故事。
   这些年来,在亚洲工作的日本年轻女性越来越多,其中很多人都是单身。她们究竟为何单身一人去异国他乡打拼?专题片中讲了熨斗麻起子在中国卖水的故事。熨斗今年39岁。17年前她大学毕业,恰好遇到有家中国内地大学招聘日语教师,她没有犹豫,立即开始了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当两年半合同期满后,她离开中国。在那期间,因为她在一个很偏僻的大学执教,对整个中国还不太了解。回国途中,她途经香港。当年恰逢香港回歸中国,在那里,她感到香港充满了生机,于是她决定留在中国,到深圳一家日资企业工作。现在,她是深圳一家纯净水公司的社长。电视片中,她以流畅的中文与部下、客户交流。观众看到,麻起子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硬是在有200多家纯净水公司的深圳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市场。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她经营的公司,其年销售额为1.2亿日元。电视节目组跟她走访客户,拍下她传授部下推销技巧的场面。
   上述专题节目中,还讲了一个叫植村稚子的职业女性在新加坡创业的故事。植村今年34岁,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酿酒公司子公司工作了10年。在此期间,她常往返于日本和新加坡之间。在她看来,新加坡街道清洁、便利店随处可见,与日本并无多少差别,于是辞去自己的工作,开始了做老板的日子。在新加坡,她注册了一家饮食投资咨询公司,为那些想去新加坡投资餐饮业的企业提供咨询。此前10年在日本的职业生涯,让她结交了大量的人脉。这是她自信的源泉。
   今天,亚洲区域内经济日益一体化,这促成各国人员彼此流动增多。如今,仅上海一地就有6万多日籍人员长期居住,其中有不少像熨斗麻起子那样的女性。例如笔者有位很熟的日本朋友,她中文流利,长期在中日之间从事商业咨询。以前,她主要是在东京工作。上海世博会期间,她常驻上海,任日方负责人。世博会后,她选择留下,在上海注册了一家咨询公司。目前,她往返于中日之间,为两国企业牵线搭桥。尽管她有辉煌的业绩,但为人行事却很低调,连名片都是自己印制的。
   在今天的亚洲各国,日本男性多是跟随企业抱团活动。而日本女性不同,她们不计得失,独身一人孤军奋战。为何日本女性敢于独自走向亚洲?其实这个节目并未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有人说,日本社会歧视女性,这种文化压力迫使她们离开日本。也有人说,这些年,日本就业情况严峻,男生工作难找,女生更难,这是她们走出国门的原因。但另一方面,这些活跃在亚洲的日本女性,她们的共同感受是,是自己的工作在亚洲其他各国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评价。
   前述NHK卫视的节目,是在黄金周的黄金时间播出的。为何日本媒体如此重视“大和抚子”在亚洲的奋斗?显然,其中含有激将的意味。这个节目,旨在向日本男人发出信息:你们看,这些柔弱女子,孤军作战,却在亚洲获得如此成功,你们更应努力!的确,那些在海外发展的日本女性,大多经历过大量磨练。她不抱怨、不畏惧,当然更不会退缩。她们每个人,都以坚韧为桥,维系自己在亚洲的形象。
   笔者以为,这些在亚洲区域奋斗的日本女性,给整个亚洲带来另一种日本形象。她们把柔美、坚韧、勤奋的形象和作风带给亚洲各国,缩短了日本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距离,使其成为日本架设在亚洲各国的桥梁。■
  
其他文献
蒋昌一又回上海了,他要为故乡的秋天画一片红叶。此前,在两届《亦师亦友》群展上看到他的油画作品,唯美的印象,浓浓的情怀,一下子唤醒人们对他的诸般记忆。  蒋昌一的作品总是饱蓄着一股感人的力量,并通过人物的一颦一笑散发出浓浓的温情,这也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1966年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来一直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在风雷激荡的日子里,他甚至被勉为其难地推上领导岗位,这使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画
10月末接连两次飞行器坠毁事故,让一众科学家们对宇宙探索之路再次打上了问号。不过即使几遇挫折,探索之心仍不会停止——伴随着“我着陆了,地址是67P”这一句,人类终于第一次登陆彗星,并且发现了地球生命的线索。  而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这一次登陆,彗星可能一举扔掉“扫把星”的名头,戴上“生命使者”的新头衔,因为我们的探索者“菲莱号”在彗星发现了有机分子。  彗星易寻,“骨头”难啃  欧洲中部时间11月1
90年代中期,莫言曾有过短暂的沉寂,然后在1998年,一下子推出好几个令人叫绝的中短篇。其中有发表在《收获》上的一个中篇:《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故事发生在1968年,许多右派能人下放到高密东北乡。在乡间举行的一次春节运动会上,各路好手大显身手,搞得像过节一样热闹。但小说的中心人物,却是一名本地右派,即被叙述者奉作“天才”来纪念歌颂的教师朱总人。他的外貌平凡,甚至有些丑陋,参加长跑比赛,一
在画家苏小松看来,中国传统绘画中,新和旧是没有特定区别的:“比如说花,每到春天都开,每个都是新的,但不能说去年的花就是旧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画了电脑,画了键盘,或者画了高楼大厦,就是新的;新的画其实应该是指它的内涵是新的,也就是说,你表现的语言是从古人那边过来的,但是又有自己的发展,这种新是有它自己的根源的,它是有源之水,因此可以持续发展。”  的确,在苏小松的笔下,山水、人物、花鸟,甚至案头清供
互联互通,是当下流行词组,刚落幕的北京APEC会议上,这是热词之一。  香港与上海股市的互联互通试点“沪港通”,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历经一波三折,终于11月17日正式开通。  笔者从北京获悉,在APEC会议前10天的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谈到香港问题时说:要坚决支持特首梁振英的工作,“他很不容易”,“我们要支持到底,义无反顾,决不回头”。“香港发生的所谓占领运动,是迟早要发生的,晚发生不如早发生,责任
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和平奖和文学奖,历来会引起种种争议,而且还往往非常激烈,原因很简单:一个弹丸小国的几位老人居然成为全球文学和政治价值取向的评判者,他们能服众才是怪事呢。本来世人根本就不必那么认真。如英国人就从来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高于本国文学奖。法国作家萨特更是曾以“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而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更多的国家民众却因媒体的渲染,也因自己自信心之匮乏,才会如此仰视诺贝尔奖,从而
每届威尼斯中国馆都会面临着争议与批评,今年也不例外。更多的批评是对展览本身,但我在此首先要提出对威尼斯中国馆展览制度的批评。的确,做中国馆的策展人是不容易的,每两年才有一次申请机会,并且压力大、困难多,不但展览要体现学术性,更关键的是还要能拉到赞助和找到能出钱的艺术家,因为政府只给场地而没有足够的经费。再加上国内缺乏艺术基金会的资助制度和私人赞助制度,使得威尼斯中国馆变相成了能拉到贊助的策展人和有
11月18日的一场记者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说将在21日解散国会众院,同时推迟不得人心的增加消费税计划。果然,11月21日下午安倍正式解散国会众议院,安倍领导的内阁变身为“临时内阁”。  在稍后的临时内阁会议上,安倍敲定了“12月2日公示,14日投票”的众议院选举日程。原定于2015年10月实施的消费税再增税计划,被决定推迟一年半至2017年4月。  众院选举  日本是内阁制国家,首相和大多数内阁
从生育的角度来说,人类,绝对是一种麻烦的动物。  很多动物一年中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会发情并交配,通常发情季节在春季或者秋季,这样,它们每年受孕的机会只有可怜的一两次。在这一点上,人很“奇怪”,每一个月,女性都可以受孕,也就是说,如果不加节制,除去怀孕周期,一位女性每年都可以生育一次。  光是想一想,这样的结果就让人恐惧。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很多女性不再愿意照顾成群的孩子,她们要工作、要社交,想
打个比方,如果说中国的戏剧/电影市场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普罗观众就是“贾母”。大家都期望导演们是八面玲珑、排场十足的“王熙鳳”。作品呢,当然该像大方得体、善解人意的薛宝钗,最不该像那愤世嫉俗、孤僻骄傲的林黛玉。但是,艺术家除非不是艺术家,否则都有某种贾宝玉情结:晶莹薛虽好,难忘寂寞林。因为促使一个人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创作,不可以只是追求荣华富贵,却是人生在世,寂寞难耐——戏剧/电影,若不是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