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电影翻译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采用法国释意派达意理论的观点,即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选择了三部中国观众熟悉的法国电影《虎口脱险》、《两小无猜》、《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它们的中、法剧本为语料库,试图证明这一观点在电影翻译中也是最重要的准则——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并通过对电影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声音、画面的分析,提出电影翻译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关键词]电影翻译;对白;信息传递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85-03
近年来,随着法国电影的复苏,越来越多的电影爱好者开始关注法国电影。通过看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除了电影中的声音、影像能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之外,剧本语言无疑也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和传统的电影研究不同,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电影的语言文化方面,而对译制片配音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并未过多涉及。
说到电影翻译,国外的许多研究人员倾向于使用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即“视听翻译”,[1]这其中就包括了所有的视听文本翻译。因此,他们提出了针对视听翻译相对更新也更多样化的实践理论及方法。[2]在国内,大部分的研究仍侧重于字幕和配音方面,这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电影翻译实践活动。但无论采取哪种理论或是实践方法,其宗旨都是为电影翻译服务。
在此,笔者采用法国释义派理论的观点: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即“达意理论”。翻译追求的是寻找到两个陈述之间的意义等值,也就是信息的等值。翻译的过程就是用一种语言表达的等值信息来替换用出发语表达的信息(或者信息的一部分)。翻译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出发信息转化为到达信息。电影翻译自然也不例外,它具有翻译的所有普遍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传递电影信息,这种信息的传输过程当然也包括三个步骤: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即“首先理解电影信息,然后从中提取含义,最后将该含义在不受源语言结构形式的影响下,用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形式重组出来传达给观众”。
当前,人们对电影的性质的普遍看法是: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而图像和声音则构成了电影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一、电影影像
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影影像所代表或反映的通常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物体。例如法国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承载着许多不同于我们的异域文化:人物及其服饰的画面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及该人物的职业和他所处的社会阶层;风景画面介绍的大都是法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名胜,这些都能使电影观众感受到西方的艺术文化……一般而言,电影影像中的文化元素不是构成翻译的主要难题,因为通常一部电影并不苛求观众必须完全读懂图像中所有的文化要素,才能看懂故事的发展情节。有时电影对白本身也解释了当前的画面。因此,很少有翻译者在这部分花费大量的精力。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译者能通过字幕或其他方式对这些画面作出适当的介绍或描绘,那这些影像将会在另一些领域,如法语文化教学中,成为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教学素材。以《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为例,伴随着电影开篇的那段旁白介绍,摄像机镜头带着观众游览了小巴黎的风光:从协和广场到金字塔广场,从杜伊勒里宫的花园喷泉到圣女贞德的塑像,其间还穿插了法国康康舞表演,其舞台背景还是巴黎最富盛名的“红磨坊”霓虹灯模型,塞纳河边公路上的马车和汽车并行……一个20世纪初发生在巴黎的故事呼之欲出。影片结尾回到了巴黎的卢浮宫,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在此展出。而现实中,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确实曾经因为被发现滋生真菌而被送到法国修复。如果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看到这儿,观众无疑会为编剧的想象力找到这样的契合点而会心一笑。再如《虎口脱险》,随着情节的推进,观众跟着摄像机游览法国。首先是埃菲尔铁塔、巴黎街头、巴黎国家歌剧院、巴黎清真寺和香榭丽大街上的布袋木偶,接着是著名的波纳收容所和勃艮第大区默尔索镇的中世纪城墙……这一切都在邀请观众享受异国的文化。
二、声音
和电影影像一样,声音在电影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也正是在这个部分,也是翻译者投入精力最多的。理论界将声音分为三类:对白(对话)、音乐和音效。[3]每一种声音按其类别不同在电影中的功能各异。一般而言,对白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讲述电影的故事,同时通过对白向观众展示人物性格、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周围环境。音乐和音效则使场景更为真实,同时展现人物情感,营造现场气氛。尽管后两类声音(音乐和音效)带有明显的专属于某一文化异域特点,很好地衬托了影像,也传递着影片信息,但在此,我们并不将它们视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影对白的翻译上。
如果说电影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电影对白传递出来的,那电影翻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些对白以目标语言重现。所谓“对白”,就是能被观众听见并理解的话语,由于法语和中文之间无论是从语音、结构还是语法上,都因其语言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对译者的翻译提出了语言方面的挑战。因此,释义派的“达意理论”在此就显得更有意义。根据释义派的翻译理论原则,翻译就是把某种语言陈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的等值信息表达出来。这种“等值”也就意味着翻译的重点在于信息的传递而不必拘泥于语言结构。此外,语言的自然属性和它的即时可理解性也要求被翻译过来的剧本,应当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而不应受到源语言结构的束缚。以电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中一段关于自我介绍的对白为例:
例1:植物园助理安德烈佐波夫斯基在向让他心仪的阿黛拉小姐索要签名时的对话:
C’est pour qui?——写给谁?
Zbor……wo……zro.o.o……bro?——给佐波……波波夫……波……
Un prénom peut-être? ——您的名字?
Andrej, avec un “j”,comme “jardin”. ——噢,安德烈,那个烈,是热烈的热。
Ah,j’ai toujour révé d’en avoir un……Un jardin. ——这个名字我喜欢。安德热先生。
安德烈在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时不免紧张,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始终没有办法说清楚自己的姓,于是阿黛拉换问他的名字,若按原文直译出来:“安德烈,j结尾的,花园(jardin)的那个j。”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自我介绍,就如中文中的“李某某,木子李”般简单,但由于看到他紧张的模样,阿黛拉忍不住调侃他一番,于是有了接下来的一个法国人最爱玩的文字游戏“我一直梦想着能拥有一个”——下文可以是“拥有安德烈”,也可以是“拥有花园”,于是译者很巧妙地用了中文的文字游戏:
——安德烈,那个烈,是热烈的热。
——这个名字我喜欢,安德热先生。
虽然没有完全忠于原文,但调侃的意味油然而生,信息也就这样传达到位了。
除了语言形态学方面的问题,语级也是口语翻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简而言之,语级就是表达相似或相同思想时所采用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运用首先取决于说话人所受教育的程度,其文化素养、所处的社会阶层、他所交往的对象以及说话的场合等;其次取决于他和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他和对方的亲密程度、等级关系、对方人数的多少等。
法语一般被分为三个语级:通俗语言、通用语言、讲究语言。此外还有行话、黑口等,译者要想真正做到信息的等值,就必须在中文中找到与法语不同语级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使观众更清楚地接收到话语背后所传达的人物信息。
例2:大街上,孩提时代的Sophie受到一群孩子的围攻 (《两小无猜》译制版):
Kowalsky, Kowalsky…… ——科瓦尔斯基,科瓦尔斯基……
Polack!——波兰佬!
Sale Polack!——波兰佬!
Sale Polack tête à claque?!——你是丑八怪!
“Polack” 一词源自美国,是一种俗语,且带有贬义,对她的这样一个称呼,反映了索菲一家所处的社会阶层,她们是受周围邻居排斥的。中文的“佬”字很好地取代了法语原文,完美地体现出了其他孩子对她的这种排斥与敌视。
例3:摘自《虎口脱险》译制版:
Dites-moi, à qui avez-vous fauché cette voiture?
你们这辆车是从哪儿偷来的?
“faucher”在法语中为俗语,意为voler,chaparter,即偷盗,偷窃,中文的“偷”字属标准语体,为通用语,虽然很好地表达了字面意思,但与原文的语级并不对应,在表达人物性格方便似乎欠缺了一些,可以译成“你们这辆车是从哪儿弄/搞来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电影翻译中译者还会遇到另一个挑战,即文字游戏。上文简单提到了意义表达上的文字游戏。这里要说的是语音方面的文字游戏。如例2:“Polack”“Sale Polack”——“Sale Polack tête à claque”,其中/ɑ/的半谐音和/k/的叠韵使得这三句对白富有节奏感,而修饰语的层层递进更加突出了索菲和她的小伙伴们的冲突:先是“sale?”继而为“sale + tête à claque”。
例4:在得知妈妈处于癌症晚期时(《两小无猜》译制版):
De toute faсon, les médecins, ils sont nuls, ils disent des mots nuls, ils portent des pantalons nuls...
医生都是些没用的人,他们还说了些没用的话,他们穿着难看的裤子……
几个连用的“nul”,表达了小Julien心中对医生的不满和不愿失去妈妈的心情。这一类的语音文字游戏,要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不困难,但要想做到既准确地翻译原文,又保留法语的这种语音游戏所烘托出来的细节刻画,实属不易。
总而言之,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传递信息。而这种信息的正确传递也就是译者经历“理解——脱离语言外壳——改写(重组)”三部曲的过程。此外,为了能使中国观众更为自然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后的电影信息,就一定要考虑中文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和中国观众的接受力。“达意”永远是电影翻译最重要的原则。
[注释]
[1]王红霞:《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影视声音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6页。
[2]陈元:《试述法语的语级特征》,《法国研究》,2009年第3期。
[3]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中国翻译》, 2002 年第4期,第49~51页。
[关键词]电影翻译;对白;信息传递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85-03
近年来,随着法国电影的复苏,越来越多的电影爱好者开始关注法国电影。通过看电影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除了电影中的声音、影像能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之外,剧本语言无疑也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和传统的电影研究不同,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电影的语言文化方面,而对译制片配音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并未过多涉及。
说到电影翻译,国外的许多研究人员倾向于使用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即“视听翻译”,[1]这其中就包括了所有的视听文本翻译。因此,他们提出了针对视听翻译相对更新也更多样化的实践理论及方法。[2]在国内,大部分的研究仍侧重于字幕和配音方面,这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电影翻译实践活动。但无论采取哪种理论或是实践方法,其宗旨都是为电影翻译服务。
在此,笔者采用法国释义派理论的观点: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即“达意理论”。翻译追求的是寻找到两个陈述之间的意义等值,也就是信息的等值。翻译的过程就是用一种语言表达的等值信息来替换用出发语表达的信息(或者信息的一部分)。翻译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出发信息转化为到达信息。电影翻译自然也不例外,它具有翻译的所有普遍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传递电影信息,这种信息的传输过程当然也包括三个步骤: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即“首先理解电影信息,然后从中提取含义,最后将该含义在不受源语言结构形式的影响下,用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形式重组出来传达给观众”。
当前,人们对电影的性质的普遍看法是: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而图像和声音则构成了电影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一、电影影像
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影影像所代表或反映的通常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物体。例如法国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承载着许多不同于我们的异域文化:人物及其服饰的画面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及该人物的职业和他所处的社会阶层;风景画面介绍的大都是法国著名的历史遗迹和名胜,这些都能使电影观众感受到西方的艺术文化……一般而言,电影影像中的文化元素不是构成翻译的主要难题,因为通常一部电影并不苛求观众必须完全读懂图像中所有的文化要素,才能看懂故事的发展情节。有时电影对白本身也解释了当前的画面。因此,很少有翻译者在这部分花费大量的精力。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译者能通过字幕或其他方式对这些画面作出适当的介绍或描绘,那这些影像将会在另一些领域,如法语文化教学中,成为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教学素材。以《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为例,伴随着电影开篇的那段旁白介绍,摄像机镜头带着观众游览了小巴黎的风光:从协和广场到金字塔广场,从杜伊勒里宫的花园喷泉到圣女贞德的塑像,其间还穿插了法国康康舞表演,其舞台背景还是巴黎最富盛名的“红磨坊”霓虹灯模型,塞纳河边公路上的马车和汽车并行……一个20世纪初发生在巴黎的故事呼之欲出。影片结尾回到了巴黎的卢浮宫,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在此展出。而现实中,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确实曾经因为被发现滋生真菌而被送到法国修复。如果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看到这儿,观众无疑会为编剧的想象力找到这样的契合点而会心一笑。再如《虎口脱险》,随着情节的推进,观众跟着摄像机游览法国。首先是埃菲尔铁塔、巴黎街头、巴黎国家歌剧院、巴黎清真寺和香榭丽大街上的布袋木偶,接着是著名的波纳收容所和勃艮第大区默尔索镇的中世纪城墙……这一切都在邀请观众享受异国的文化。
二、声音
和电影影像一样,声音在电影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也正是在这个部分,也是翻译者投入精力最多的。理论界将声音分为三类:对白(对话)、音乐和音效。[3]每一种声音按其类别不同在电影中的功能各异。一般而言,对白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讲述电影的故事,同时通过对白向观众展示人物性格、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周围环境。音乐和音效则使场景更为真实,同时展现人物情感,营造现场气氛。尽管后两类声音(音乐和音效)带有明显的专属于某一文化异域特点,很好地衬托了影像,也传递着影片信息,但在此,我们并不将它们视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影对白的翻译上。
如果说电影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电影对白传递出来的,那电影翻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些对白以目标语言重现。所谓“对白”,就是能被观众听见并理解的话语,由于法语和中文之间无论是从语音、结构还是语法上,都因其语言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对译者的翻译提出了语言方面的挑战。因此,释义派的“达意理论”在此就显得更有意义。根据释义派的翻译理论原则,翻译就是把某种语言陈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的等值信息表达出来。这种“等值”也就意味着翻译的重点在于信息的传递而不必拘泥于语言结构。此外,语言的自然属性和它的即时可理解性也要求被翻译过来的剧本,应当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而不应受到源语言结构的束缚。以电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中一段关于自我介绍的对白为例:
例1:植物园助理安德烈佐波夫斯基在向让他心仪的阿黛拉小姐索要签名时的对话:
C’est pour qui?——写给谁?
Zbor……wo……zro.o.o……bro?——给佐波……波波夫……波……
Un prénom peut-être? ——您的名字?
Andrej, avec un “j”,comme “jardin”. ——噢,安德烈,那个烈,是热烈的热。
Ah,j’ai toujour révé d’en avoir un……Un jardin. ——这个名字我喜欢。安德热先生。
安德烈在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时不免紧张,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始终没有办法说清楚自己的姓,于是阿黛拉换问他的名字,若按原文直译出来:“安德烈,j结尾的,花园(jardin)的那个j。”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自我介绍,就如中文中的“李某某,木子李”般简单,但由于看到他紧张的模样,阿黛拉忍不住调侃他一番,于是有了接下来的一个法国人最爱玩的文字游戏“我一直梦想着能拥有一个”——下文可以是“拥有安德烈”,也可以是“拥有花园”,于是译者很巧妙地用了中文的文字游戏:
——安德烈,那个烈,是热烈的热。
——这个名字我喜欢,安德热先生。
虽然没有完全忠于原文,但调侃的意味油然而生,信息也就这样传达到位了。
除了语言形态学方面的问题,语级也是口语翻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简而言之,语级就是表达相似或相同思想时所采用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运用首先取决于说话人所受教育的程度,其文化素养、所处的社会阶层、他所交往的对象以及说话的场合等;其次取决于他和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他和对方的亲密程度、等级关系、对方人数的多少等。
法语一般被分为三个语级:通俗语言、通用语言、讲究语言。此外还有行话、黑口等,译者要想真正做到信息的等值,就必须在中文中找到与法语不同语级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使观众更清楚地接收到话语背后所传达的人物信息。
例2:大街上,孩提时代的Sophie受到一群孩子的围攻 (《两小无猜》译制版):
Kowalsky, Kowalsky…… ——科瓦尔斯基,科瓦尔斯基……
Polack!——波兰佬!
Sale Polack!——波兰佬!
Sale Polack tête à claque?!——你是丑八怪!
“Polack” 一词源自美国,是一种俗语,且带有贬义,对她的这样一个称呼,反映了索菲一家所处的社会阶层,她们是受周围邻居排斥的。中文的“佬”字很好地取代了法语原文,完美地体现出了其他孩子对她的这种排斥与敌视。
例3:摘自《虎口脱险》译制版:
Dites-moi, à qui avez-vous fauché cette voiture?
你们这辆车是从哪儿偷来的?
“faucher”在法语中为俗语,意为voler,chaparter,即偷盗,偷窃,中文的“偷”字属标准语体,为通用语,虽然很好地表达了字面意思,但与原文的语级并不对应,在表达人物性格方便似乎欠缺了一些,可以译成“你们这辆车是从哪儿弄/搞来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电影翻译中译者还会遇到另一个挑战,即文字游戏。上文简单提到了意义表达上的文字游戏。这里要说的是语音方面的文字游戏。如例2:“Polack”“Sale Polack”——“Sale Polack tête à claque”,其中/ɑ/的半谐音和/k/的叠韵使得这三句对白富有节奏感,而修饰语的层层递进更加突出了索菲和她的小伙伴们的冲突:先是“sale?”继而为“sale + tête à claque”。
例4:在得知妈妈处于癌症晚期时(《两小无猜》译制版):
De toute faсon, les médecins, ils sont nuls, ils disent des mots nuls, ils portent des pantalons nuls...
医生都是些没用的人,他们还说了些没用的话,他们穿着难看的裤子……
几个连用的“nul”,表达了小Julien心中对医生的不满和不愿失去妈妈的心情。这一类的语音文字游戏,要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不困难,但要想做到既准确地翻译原文,又保留法语的这种语音游戏所烘托出来的细节刻画,实属不易。
总而言之,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传递信息。而这种信息的正确传递也就是译者经历“理解——脱离语言外壳——改写(重组)”三部曲的过程。此外,为了能使中国观众更为自然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后的电影信息,就一定要考虑中文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和中国观众的接受力。“达意”永远是电影翻译最重要的原则。
[注释]
[1]王红霞:《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影视声音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6页。
[2]陈元:《试述法语的语级特征》,《法国研究》,2009年第3期。
[3]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中国翻译》, 2002 年第4期,第49~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