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电影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出品的抗疫公益短片《2020使用说明书》在全网平台正式发布,以艺术化的真实影像为仍在与新冠病毒积极斗争的世界送上一份暖心问候。
  《2020使用说明书》,是青年电影导演乐书婷继《武汉,我们等你》与《阳台里的武汉》后推出的第三部抗疫公益短片。演员黄晓明以深沉而富有力量的旁白诵读,温暖诠释着中国电影人积极参与全球抗疫的责任与决心。

艺术化影像凸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埃菲尔铁塔下的热吻,时代广场商铺热闹的迎客声,各式餐厅里美味喷香的汉堡、火锅 、寿司,影院银幕投射的美好光影……一切被世界视作理所当然的美好,都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我们隔绝。“人类命运的秩序被病毒调成同样的节奏,感染的可能不分国界,死亡的概率没有时差,心和心会接壤吗?”开篇以冷峻的镜头语言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影响的《2020使用说明书》,用“共同面对”给出坚定答案。
《2020使用说明书》剧照

  “当我们获得一个新的物品但不知该如何使用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份说明书。”基于2020年的全球疫情及复杂形势,青年电影导演乐书婷萌生了为面对考验的人类制作一份“说明书”的想法。透过镜头,她希望传递的是人类文明最不该被遗忘的精髓——尊重生命,释放善意。
  在当前纷扰的世界形势中,《2020使用说明书》将焦点回归到生命的常识。“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重点,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口号、一种梦想,更应该是世界共同的行为。在这场全球防控疫情阻击战中,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态度的中国不断助推形成全球抗疫的合力,始终为世界输出善与尊重的信号。
《2020使用说明书》剧照

  从“你会记得这一天吗”到“你会忘了这一天吗”,《2020使用说明书》首尾两重镜头,分别艺术化地记录着你我戴上口罩与摘除口罩的瞬间——这是疫情中我们每天面对世界的日常,更承载着突破疫情束缚的共同愿望:放心呼吸每一寸空气、开心步入影院与游乐场的那一天,正在向我们挥手。

哪怕只照亮一小部分人也有很大的意义


  电影频道携影人再推佳作,艺术表达助力全球抗疫。不同于聚焦武汉市民抗疫生活的前两部短片作品,青年电影导演乐书婷的团队此次将目光聚焦于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在世界不同地方经历着同样的变数,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中国积极有效的疫情应对机制及态度,令乐书婷感受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力量,作为电影人的她也将这份感动融于作品之中,“期望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国的作为和对待生命的态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近年来,电影频道在青年电影人才培养层面不断着力,为包括乐书婷在内的一批青年电影人提供创作机会和平台,给予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对于与电影频道的再次深度合作,直言“非常合拍”的乐书婷也有着深刻体悟。“特别感谢电影频道王平久老师对于我创作上的帮助,他特别懂我,给我很准的方向和很大的空间。电影频道也是一个窗口,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可以在疫情当中透过这个窗口发出自己小小的光,哪怕只照亮一小部分人,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
  依托电影频道平台,乐书婷不断铺展与同样肩负社会责任的中国电影人之间的公益合作,继吸引周迅、陈坤加盟《阳台里的武汉》后,又力邀黄晓明参与《2020使用说明书》旁白配音。黄晓明身上的正气和倔强,在她看来恰与短片笃定又充满力量的气质相符。“黄晓明自己特别认真,配了好多遍,每遍都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和感覺,可塑性非常强。”
  目前,公益短片《2020使用说明书》已在CCTV-6电影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媒体及全网平台同步播出上线。据悉,短片主创团队还将继续邀请电影人继续参与外语版本创作,不日将与观众见面。
  编辑 赵曼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尽管如此,然而教材还是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浓缩本,呈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
随着课改的渐渐深入,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课堂上教师那种过于严密的、精雕的、无暇的预设,表面上看似很完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变成了教师自身出彩的舞台。如今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我们道明了出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数学课堂就应该删繁就简,将附加于
题目: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  分析:要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由于分子都是1,分母3和2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1/3与1/2之间不可能直接找到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但可以通过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找到适合条件的一个分数。  方法一: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得到1/3=2/6和1/2=3/6。因为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教学,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也一直要求自己这样做,可有时会无意识地只顾“授人以鱼”,而忘了“授人以渔”的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在能力。  “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思想。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
“课本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与材料。”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课本了。任教小学多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一年级很多学生很喜欢翻课本、看课本,还会三两一群地讨论交流,也许他们看的只是课本上的图画,但对自己的课本总是显得依依不舍;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主动翻课本、看课本的现象反而少了,有时甚至忘了带课本。为
“认识分数”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其难点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物体。受物体个数的干扰,学生往往容易把物体的个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混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我课前课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支撑理解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
在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的“重复”一课。徐老师的这节课,以“玩”贯穿始终,精彩纷呈。  活动一:“猜拳和抢椅子”  (师拿出两把椅子,邀请两个学生玩游戏)  生:两个人不好玩,还需增加一个人。(师故意叫上来4个人)  生:叫多了。  师:怎么办?  生:下去3个。  师:已经叫上来了,不能就这么下去,为了公平,让他们4个人猜拳决定谁留下,然
对于许多食客来说,没有品尝过的美食,总会让人期盼向往,而对于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味蕾美好记忆的,犹如偶遇美女,刹那惊艳,再寻不得,唯记忆长存,靖远的黄焖羊肉就深深植于我的记忆,每每想起,顿感垂涎。  10多年前应邀去西北参加一次笔会,在寻寻觅觅地吃过了兰州的众多美食之后,一个冬日的下午,当地文友不顾天气阴沉,拖着我们驱车直奔靖远。经过两个多小時的颠簸,下了车,临街好几家都是羊肉馆,随意选了一家进去,直
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三年级  上课伊始,美国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猜谜的游戏。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在背而一侧用英语写上四句话。  1 There are 18 squires,They are red,yellow and blue,  2 The blue ones plusthree is the red ones,  3 The red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