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课上的“错误”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h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因为教师也经常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其中的错误,有的是教师不曾料到的,也就是学生即时发生的错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学情信息,而有的错误是教师能预料到的。对于学生即时发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准确辨别,及时筛选,选用相关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纠错增值;对于能估计到的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利用错误来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善待“错误”——显露学生思维过程
  
  在一些课上,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出现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再思考,而不让其陈述理由。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防止学生出错。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无法获得课堂上的真实信息,很多没有暴露的问题都转移到了课后。课堂看似进展顺利,实质上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会“出错”。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看法代替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让学生判断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结果,许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以为沿对角线对折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生对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缺乏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是很正常的。针对这种错误,我微笑着说:“用你们桌上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告诉我。”通过操作,学生自然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道理。
  再如:在教学“转化单位”后,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名称,“天安门城楼高约35( )”。有的同学填了“千米”,有的同学填了“分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天安门城楼本身不熟悉;另一方面,学生对长度单位表象不清晰。针对学生的错误,我结合天安门城楼的图片,让学生演示“35分米”的高度,在让学生结合1千米的认识,想象35千米的高度。学生意识到:楼的高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错误或产生了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知道,错误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它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所以,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经常以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错误,甚至欣赏这些错误。
  
  关注“错误”——引导学生辨别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加分析,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教师如能对症下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错误都能有效地加以纠正。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中“画圆”的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了一个圆。学生各施其招。巡视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很顺利地画出一个圆,有的学生拿着圆规不知如何下手……待学生操作完后,我选择了几幅典型的作品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首尾不相连的,弧线粗细不均匀的,纸被圆规脚戳破了的)。学生看了这些作品,都不由自主地笑了。我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微笑着让学生分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
  生1:“出现首尾不相连的情况,是由于圆心没有固定好。”
  生2:“弧线粗细不均匀,是因为用力不均匀。用力大,颜色就深一些;用力小,颜色就淡一些。”
  生3:“纸被圆规脚戳破了,说明这个同学把圆规按得太紧了,没有自然地旋转。”
  ……
  错误一个一个被学生找出来了,我根本没必要细加分析。在此基础上,我马上追问:“你们说,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圆呢?”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和评价,很快总结并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我适时地进行示范,并再次让学生画圆,结果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想方设法纠正错误。教师没必要早早地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因材施教的课堂。
  
  转化“错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新课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养殖场养鸡600只,比鸭多3/5,鸡比鸭多多少只?”一些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干扰,很快列出了“简便”算式:600×3/5,另外一些学生列出了算式600-600÷(1+3/5)。对此,我没有评价哪种方法对或错,而是让学生各自说明列式的理由。待学生讲完,我让他们动笔算一算,看看计算结果是否一样。经过计算,学生意识到:“简便”算法是错误的,因为单位“1”的量发生变化了,鸡比鸭多3/5,不等于鸭比鸡少3/5。在此基础上,我问:“要使600×3/5正确,题目中的条件该怎样改?”学生经过分析,将“鸡比鸭多3/5”改成“鸭比鸡少3/5”。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正错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正视“错误”——促使教师实践反思
  
  新课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完全预设的,教师不可能再牵着学生进入自己设计的轨道。教师要上“原汁原味”的课,才能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暴露问题。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上的缺乏,能力上的不足,观念上的陈旧,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引发了一些错误。
  现象一:学生课上出错时,教师没能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而是“你怎么会这么做,应该……”这种一味包办代替,只顾灌输正确结果的错误教法,只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重蹈覆辙。
  现象二:学生有“别出心裁”的解法时,教师个体思维的限制,不能马上“心领神会”,反而不屑一顾,甚至简单否定。这种错误的教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的“意外”多了,教师遭遇的“尴尬”多了,随之而来的“缺憾”也多了。其实,教师不是神,偶尔犯错在所难免。只有规正这些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教师才能在错误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逐渐达到少错的境地。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错误及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他们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每个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传统的拥塞控制算法中存在着带宽分配的不公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非友好流进行有效地识别与抑制。因此设计了一个基于高带宽非友好流检测的控制器,根据TCP吞吐量模
对有热漏时定常态卡诺热机进行了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导出最佳功率与等熵温比指数、效率与等熵温比指数的新关系式以及最佳面积比,进而得到最佳功率效率关系,并进行分析和讨
在分析亮度、色度、饱和度(IHS)变换影像融合方法的基础上,针对HIS变换存在光谱扭曲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采用加权平均融合方法和高通滤波理论对I分量进行处理。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图像融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弱传统IHS融合法存在的光谱退化现象,同时也可提高融合图像的清晰度和空间分辨率。
对于一个想要缔造品牌的公司来说,企业的品牌建设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为什么有的企业一如既往的被大家所记住,而有的企业的产品却被消费者忘得一干二净?现如今,中国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有一半都是中小型企业生产的,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强大的生力军,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