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气息运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息,意为呼吸时进出的气,是人的“生命线”。本文所强调的是舞蹈中的气息运用,即随着舞蹈的韵律和情感有意识、主动地进行呼吸。实践证明,气息与舞蹈韵律、节奏、情感等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以安徽花鼓灯作品《说兰花》为例,通过自身表演体悟,诠释气息运用不仅能有效地帮助舞者处理动作节奏、动作幅度,更有助于舞者表达舞蹈情感和舞蹈内涵。可以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气息运用是构成舞蹈作品“生命线”的重要因素,是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事业深入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气息运用;情感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息是人的“生命线”,也是舞蹈的原动力,无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还是中国古典舞,无论是芭蕾舞还是现代舞,气息的运用在舞蹈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不仅是外在肢体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情感的抒发以及韵味、律动的展现,而这些正是通过气息来贯穿的。本文以“气息”为切入点,尝试从人体本身、民族文化、身體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切身的感受提炼、总结表演经验,探寻气息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学科的建设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一、生活中的气息与舞蹈中的气息
  (一)“气息”的含义
  气息是人呼吸时进出的气,能够带动人体心脏跳动,它以呼吸为载体,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舞蹈中的气息是指舞者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自然呼吸进行控制及处理,使其与舞蹈动作、节奏、情感形成完美结合与统一。在舞蹈中,吸气时动作情感多为向上、提、起,有刚强之意;呼气时多为向下、落、沉,有柔弱之意。
  (二)“气息”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不同的呼吸状态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高兴时气息是急促的,安静时气息则是舒缓的。可见,气息运用与感情表达息息相关。“我国唐代《乐府杂录》有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意为善于歌唱的人首先要调整好他的气息。”气息对肢体动作的影响也同样重要。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就曾把“气”归结为舞蹈艺术的三元素之一。在舞蹈中,良好地控制、运用气息,有利于保持舞者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更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的机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与舞蹈情感。
  (三)舞蹈中“气息”的运用
  舞蹈艺术非常重视气息的运用,现代舞大师玛莎·葛莱姆认为,现代舞始于呼吸这一生命本身的开端;中国古典舞把气息作为完成各种动作的原始推动力;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而言,气息运用则是把握各民族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途径,是抒发各民族舞蹈情感的重要手段,是演绎各民族舞蹈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说兰花》作品分析
  (一)从创作的角度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说兰花》是以安徽花鼓灯为创作素材,获第九届“桃李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二等奖。作品以“情”贯穿,用“弯”表达,表现了安徽女性坚韧质朴、含蓄细腻的性格。作品创作基于安徽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行继承与发展。
  1.继承性
  作品《说兰花》以安徽历史文化和安徽花鼓灯舞蹈风格特点为创作核心。一是在塑造人物形态上,编导紧紧抓住安徽花鼓灯女性典型的“三道弯”动作形态;二是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编导传承了兰花头戴绣球两条飘带随风飘舞的鲜艳袅娜的人物形象;三是在作品音乐选择上,编导遵循安徽花鼓灯典型的“锣鼓节奏”,每个动作都与相应的锣鼓节奏相扣;四是在舞蹈风格特点上,编导始终把握“溜得起、刹得住”“流动中的拧倾”“急如风、停要陡”“锣鼓点子跟脚走”等安徽花鼓灯舞蹈风格特点。
  2.创新性
  “创新”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当下人们文化生活的客观要求。在作品《说兰花》中,为塑造兰花形象,传达兰花情,编导在把握传统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对动作力度、幅度、节奏等方面进行创新与突破,其动作语言具有很强时代感。
  (二)从人物的角度分析
  1.兰花的形象
  “说兰花、唱兰花,头戴绣球身穿花,扇子一摆凤展翅,手巾飘飘像兰花。”作品以“说”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将“兰花”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兰花”是安徽花鼓灯中女性的形象,S型“三道弯”体态是兰花的典型特征,她扮相俏丽动人,头戴绣球,两边缀着长飘带,右手持扇、左手拿巾,脚踩“寸子”,是安徽花鼓灯中小花场演出的核心人物。淮河两岸的人们既有北方人的质朴、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细腻、俊俏,因此,兰花的性格既粗犷而又含蓄。
  2.兰花的动作特点
  (1)“溜得起、刹得住”。兰花在做碎步、野鸡溜、单双拐弯等流动性动作时,脚下碎步要快如一阵疾风,刹住亮相时如急刹车一般,动作快并稳。
  (2)“流动中的倾拧”。兰花因脚踩寸子,重心在前半脚掌上,脚下没有静止站立的时间,因此,在流动动作中身体始终呈“倾拧”状态。
  (3)“脚下艮住劲儿”。兰花的脚下步伐由于脚落地时脚掌先着地,要求小腿和脚部要有力量,同时集中发力并快速起步。
  三、“气息”在作品《说兰花》中的运用
  笔者通过对作品《说兰花》的表演实践,将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代表性动作配以不同的气息方式,对《说兰花》作品中的气息运用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研究。
  (一)“以气带力”,塑造兰花形象
  “以气带力”,即以气息带动身体的动作及力量,动作的力度与呼吸的轻重缓急相结合。下面笔者结合作品《说兰花》中的典型动作具体说明。
  1.以“快吸气、慢吐气”配合“三道弯”
  作品《说兰花》中的典型形态即“三道弯”,兰花无论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流动,始终以“弯”贯穿。舞者应如何把握“三道弯”?笔者认为,以“快吸气、慢吐气”的呼吸方式带动身体的律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三道弯”形态。例如,作品开场兰花漫步而出,表现其含蓄与优雅,凸显“三道弯”形态。“快吸气”配合快速上步,强调“形止意不止”,随着舞者气息慢慢地吐出,身体形态随之成“弯”,以气带力,在反复动作中形成“弯”的律动。   2.以“快吐气、慢吸气”配合“流动中的倾拧”
  “流動中的倾拧”在作品《说兰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者如何将兰花动作的“倾拧”特点完美表现?笔者认为,应以“快吐气、慢吸气”的呼吸方式带动身体,促使动作幅度放大。以《说兰花》第二段中的一组碎步流动动作为例,“快吐气”即在动作的弱拍时,快速地将气一拍吐出,之后随着慢慢地吸气,身体的倾拧也随之呈现。动作中每次快速吐气,都是为了更好地慢吸气,为动作的“倾拧”做准备。
  由上可见,通过不同方式的气息运用,“以气带力”能够有效帮助舞者处理作品中的动作节奏与幅度,提高动作质量,凸显人物性格。
  (二)“以气带情”,表达兰花情感
  古人说“情动之于中”,“情”是通过“气”而形于外的。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从人的气息中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气”就有什么样的“情”。所以,舞者表达内心情感变化要注重对气息的控制。作品中的兰花既含蓄细腻,又质朴豪放,下面笔者就从这两种情感分别进行分析。
  1.表现兰花“含蓄之情”——“凤凰三点头”要“快吸气、慢吐气”
  作品第三段,主要以现代的表现形式来体现传统安徽花鼓灯中兰花与鼓架子的小场表演情节,展现青年男女间的爱慕之情。兰花此处的表演是含情脉脉、含蓄腼腆的,因此作品多运用“凤凰三点头”来表现爱慕之情。“凤凰三点头”要求兰花与鼓架子眼神交汇三次,每次都因四目相对而害羞紧张,促使眼神收回,人物内心的交流随之层层加深。兰花由于爱慕鼓架子,每一次看他时“慢吐气”,身体重心向下,而后兰花内心紧张、心跳加快,所以快速回头“快吸气”,整个身体向上拔。在反复的眼神交流中靠气息带动情绪,情感层层递进,达到了花鼓灯“传神靠眼瞅”的传统要求。
  2.表现兰花“质朴之情”——“簸箕步”要“快吸气、慢吐气、屏气”
  兰花性格上的质朴,作品中的“簸箕步”就将兰花的质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簸箕步”要求脚底下铿锵有力,做起步动作的同时,上身配合筛簸箕的动作,需“快吸气”,然后上步形成反面筛簸箕状态,要“慢吐气、屏气”形成倾拧。在动作的反复中,用气息带动情绪,也加强了身体动作大小、松紧的对比处理,体现出了兰花的质朴与干练。
  由此可见,不同的呼吸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尤为重要。
  (三)“以气引舞”,塑造兰花精神
  笔者认为,“以气引舞”即舞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塑造的作品人物中,专注在自己的气息上,用气息引导身体与作品人物高度融合,最终达到“舞我合一”的“无我”境界。笔者在塑造作品《说兰花》中的人物兰花时,以气息带动力量与情感,抒发兰花情,塑造兰花精神。
  作品在兰花“三回头”动作中结束,每一次回头都配以“长吐气、快吸气”的气息方式,同时每一次回头都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将气息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一回头”传达了兰花对爱情与婚姻的向往,表现了安徽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二回头”寄托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人对安徽花鼓灯艺人们的敬畏之情;“三回头”承载着中国民族民间舞人对舞蹈事业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
  四、由作品中的“气息运用”引发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思考
  笔者通过对作品《说兰花》的实践体悟,引发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养舞者舞蹈启动习惯
  目前,大多数舞者过多地关注自身动作的标准和规范,而忽略了对气息的认知。笔者认为,应加强舞者对舞蹈启动习惯的关注与重视,做到“气带动,意先行”,舞者应加强对各民族风格特征、气息运用方式的关注,以气息为舞蹈启动的核心。因此,应在职业化民间舞训练的起点就给予学生这样的舞蹈思维、舞蹈习惯,在行课中加强气息运用的训练,贯穿“气带动,意先行”的教学方法,培养舞者的舞蹈启动习惯。
  (二)启发舞者的内心情感
  当下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者的表演方式日趋雷同,在表达各民族舞蹈内心情感时缺乏表现其民族独特性。笔者认为,舞者在关注各民族舞蹈文化精髓及风格特点的同时,应注重“以气带情”的舞蹈表演方式,舞者通过合理的气息把控与处理,使情感抒发与动作表达高度统一,从而完美演绎舞蹈作品。
  (三)总结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三个转换”
  笔者通过演绎《说兰花》,总结舞者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表演中需要经过“三个转换”,即肢体的外在表现能力向心灵内在修炼的转换,肢体语言表现向舞蹈文化升华的转换,单一领域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换。只有这样,民间舞舞者才能达到对自我表演风格的重塑、超越、忘我。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中的气息运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表演起到重要作用。舞者在表现作品人物、表达作品情感时,要合理地将气息运用在舞蹈节奏、动作幅度、情感表达等各方面,做到“以气带力”“以气带情”“以气引舞”,这不仅能使舞者在舞蹈中更有张力,实现纯粹的舞蹈,还可以让舞蹈作品更富有生命力、感染力。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气息运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影响,以期为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乃至舞蹈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晓邦.舞论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2]资华筠.舞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8.
  [3]李续,赵铁春.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罗雄岩.舞蹈文化求索六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5]王敏.论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2).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学生们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为解决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多高校开始建立了设计专业的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鼓励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积极创业。尤其是对于产品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自主创业是尤为明智的一条就业道路。因此,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对独立学院产品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并分析独立学校设计专业目前的创业
【人物简介】  韩练成,1909年生。1925年参加北伐战争,是刘志丹准备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1930年中原大战,因救援蒋介石被特许列入黄埔学籍。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第46军军长、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1942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共情报工作系统。1948年底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离休,1984年病逝于北
【摘要】《月亮看我》作为第五批“中国梦”主题的新创作歌曲,在对传统江南水乡风物意象进行咏叹的基础上,突破传统乡愁类歌曲望月怀人思乡之窠臼,赋予其只争朝夕、努力追梦的时代内涵,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举国上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以其真挚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浑朴的艺术意蕴,通过青年歌唱家王庆爽的深情演绎,唱响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  【关键词】中国梦;《月亮看我》
【摘要】新疆地区民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直是传播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民族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对新疆纪实纪录片和民族电影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以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努力寻找正确的新疆民族形象的影视建构方法,从而将新疆的形象更好地传播出去,能够走出新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
【摘要】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商业重要性,也为商人移民提供了契机。会馆神灵崇拜不仅起到了整合商人和周圍居民的作用,同样也是整合汉口官商的手段。本文以清代汉口为例,对移民、会馆与神灵崇祀三者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汉口;清代;商人;移民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商业重要性,也为商人移民提供了契机,移民在汉口占了绝大多数,来自多方的商业移民到了
【摘要】山西省朔州市刘家口村,是晋西北一个极为普通的村落,刘家口龙王庙远近闻名,一块块石碑就是其历史的见证。刘家口村风淳朴,村民勤劳,家族观念很强,祠堂的修建是公共文化空间合理利用的表现。近年来,老年活动中心的修建更是为新农村的建设增光添彩,在这片热土上,刘家口村民谱写着专属于他们的一个个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  【关键词】刘家口龙王庙;祠堂;李氏家谱;村落设想与行动  【中图分类号】J522.5
【摘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已经有大量关于动趋式的研究文章,其中对“起来”或“下去”,还有很多脱离群体的个人研究报告。这些团体性质的研究就某一个趋向词深入讨论,这正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选取“起来”和“下去”这一对反义趋向动词,主要探讨“起来”“下去”与动词组配时的选择限制。  【关键词】反义趋向动词;动词;组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论文中能与“起来”“
【摘 要】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现状,分析影响其亲子关系的因素,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女生好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亲子关系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和父母学历呈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呈正相关;与其重要他人的关系对亲子关系影响显著。  【关键词】亲子关系;流动人口随
【摘要】注意是学习的重要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探索注意品质在高一英語教学中的运用很必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一学生的心理,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把注意品质引入英语教学中,力求探寻一条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途径,以期望找到一条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之路。  【关键词】注意品质;高一学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与界定  (一)高一英语课情况与教学目标 
【摘要】共享单车作为节能减排主力军,发展日渐兴盛。本文针对中青年,这类具有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较强的传播能力、社会活动范围广等特征的人群。重点对共享单车的形象装饰设计,将中国特色传统元素融入其中,结合二维码信息技术等功能,使共享单车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媒介,以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并拓宽共享单车受众人群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和理解维度等,并针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元素;中国文化;共享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