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很轻松、愉快,有无穷的乐趣,把听课当成是一种精神享受,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历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探讨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历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者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当我走进课堂时,总是很容易地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我如果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瞬间教室就鸦雀无声,我就抓住这个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则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讲了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利用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电视电影片段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歌曲、诗歌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开始时,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生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存疑,求知欲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那么教师就应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二、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我在处理时往往不照本宣科,而是尝试着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易于接受,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在讲《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时,为了突出拿破仑的一生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我整个课堂都以拿破仑一生的野史或正史里的传奇故事贯穿着,这样学生不但对课堂饶有兴趣,而且对拿破仑的一生与他其人有更鲜活的认识。接下来就是如何教育学生更全面、更真实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运用幽默、诙谐的教学方法
1.谐音法
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词语,起到化简、提炼、深化内容的作用,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幽默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我在讲《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两课时,为了让学生区分美国国庆日(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7月14日)的时间便用了谐音法,如美国人是“气死”,法国人是“气得要死”。又如在讲《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我便将他的名字读作“萝卜丝皮儿”。再如在历史教学上,我尝试着用了推算记忆法,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召开的时间(1921,1922,1923年);提纲浓缩法,如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法,税,和,议。这样,有效地加强了记忆,又不容易遗忘,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乐中记,记中乐”的效果。
2.有意曲解法
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超越通常逻辑规范的意思。如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意大利的两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我因势利导:“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观望哪方对它有利可图就参加哪一方作战。”这样学生在回味的同时加深了对意大利的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原因。这一教学幽默的巧妙运用既讲清了内容,又启发了思维。又如有很多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个问题容易混淆,怎么区分呢?不妨曲解一下,二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9月1日和9月2日,可以曲解为开学第一天开始,开学第二天结束。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抗日战争(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日本侵华战争(14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历史教学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联系现实法、借题发挥法、引用史料法、形象比喻法等,枚不胜举。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幽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因为寻求课堂气氛而一味地强调幽默,忽视学习这个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学习知识在教学中才是第一位的。课堂中的幽默只能是学习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应该是课堂的全部,不能把学习与幽默的关系本末倒置。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学生正处于知识与身体的双重成长时期,教师在课堂中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而进行的每一个幽默都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同时又必须是健康的、正面的、积极的和向上的,这样才合乎正确的教育方向。当你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把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甚至是不经意的幽默用成年人的思考与睿智总结出来表达给学生之后,如果学生既能在这种快乐中学到知识,又能从笑声中有所理性地感悟,这才是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是我快乐历史教学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同时,教学效果很不错,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正进一步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心态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我的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让学生历史学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历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探讨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历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者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当我走进课堂时,总是很容易地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我如果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瞬间教室就鸦雀无声,我就抓住这个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则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讲了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利用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电视电影片段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歌曲、诗歌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开始时,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生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存疑,求知欲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那么教师就应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二、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我在处理时往往不照本宣科,而是尝试着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易于接受,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在讲《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时,为了突出拿破仑的一生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我整个课堂都以拿破仑一生的野史或正史里的传奇故事贯穿着,这样学生不但对课堂饶有兴趣,而且对拿破仑的一生与他其人有更鲜活的认识。接下来就是如何教育学生更全面、更真实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运用幽默、诙谐的教学方法
1.谐音法
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词语,起到化简、提炼、深化内容的作用,这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幽默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我在讲《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两课时,为了让学生区分美国国庆日(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7月14日)的时间便用了谐音法,如美国人是“气死”,法国人是“气得要死”。又如在讲《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我便将他的名字读作“萝卜丝皮儿”。再如在历史教学上,我尝试着用了推算记忆法,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召开的时间(1921,1922,1923年);提纲浓缩法,如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法,税,和,议。这样,有效地加强了记忆,又不容易遗忘,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乐中记,记中乐”的效果。
2.有意曲解法
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超越通常逻辑规范的意思。如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意大利的两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参战的原因时,我因势利导:“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观望哪方对它有利可图就参加哪一方作战。”这样学生在回味的同时加深了对意大利的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原因。这一教学幽默的巧妙运用既讲清了内容,又启发了思维。又如有很多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个问题容易混淆,怎么区分呢?不妨曲解一下,二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9月1日和9月2日,可以曲解为开学第一天开始,开学第二天结束。二战持续的时间与中国抗日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持续的时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抗日战争(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日本侵华战争(14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历史教学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联系现实法、借题发挥法、引用史料法、形象比喻法等,枚不胜举。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幽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因为寻求课堂气氛而一味地强调幽默,忽视学习这个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学习知识在教学中才是第一位的。课堂中的幽默只能是学习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应该是课堂的全部,不能把学习与幽默的关系本末倒置。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学生正处于知识与身体的双重成长时期,教师在课堂中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而进行的每一个幽默都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同时又必须是健康的、正面的、积极的和向上的,这样才合乎正确的教育方向。当你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把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甚至是不经意的幽默用成年人的思考与睿智总结出来表达给学生之后,如果学生既能在这种快乐中学到知识,又能从笑声中有所理性地感悟,这才是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是我快乐历史教学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同时,教学效果很不错,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正进一步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心态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我的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让学生历史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