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知名的范克莱本钢琴比赛,于今年(2009年)5月22日起,在美国德州的沃思堡(Fort Worth)举行。本次比赛为第十三届,为期17天。在此之前,主办者范克莱本基金会先在欧、美、亚洲数个地点进行初步的筛选,从157名青年钢琴家中选拔了30位,来此参加最后的赛程(实际参与者29位)。 评委除了中国的陈宏宽以外,其余的来自意大利、法国、俄国、德国、以色列和美国。
6月7日的下午,激烈无比的竞争终于告一段落,比赛正式结束,颁奖典礼开始。现场的人都在屏息以待。我抬头仰望贝丝 (Bass)音乐厅的穹顶,高远之处有两只小鸟,需要静下心来极目搜寻才能发现。还有朵朵白云,衬着无止境的蓝天。再回过神来环视周遭,这里的气氛正在转换——音乐厅不再是竞争的场所,它恢复了原貌,是一座艺术殿堂。
赛事已过,舞台上没有钢琴,也没有乐队。观众全神贯注,静听着台上致词者的发言,他们先后道出了这样的讯息:
“每位参赛者,都像一粒珍珠,是美的象征。鉴赏者采集了其中的上品,再由许多人同心协力地将它们串了起来,呈现在世人面前。谢谢评委,谢谢主办者,谢谢所有的工作人员,谢谢接待参赛者的每个家庭,谢谢……”
“奖金、奖牌,还有众人的喝彩,这些都是暂时的。真正的比赛只有一个,就是跟时钟比,如何在这短暂的人生里,以自己的音乐才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1958年,美、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莫斯科的第一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里,一位来自美国的年轻人范克莱本,以他的琴艺震惊全场。评委最后在赫鲁晓夫的同意下,把金牌给了他。艺术的力量巨大无比,它能超越政治的藩篱。今天,我们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里,要颂扬的就是这种伟大的力量……”
关于这一点,来自俄国的评委亚历西耶夫(Dmitri Alexeev)在稍早的一场座谈会里激动地说,他曾在现场亲眼目睹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个十岁的小孩。如今,在半个世纪以后应邀来到美国,担任范克莱本钢琴比赛的评委,令他感慨万千。
年逾七旬的范克莱本是最后一位致词者。他说,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个德州的孩子,曾经去莫斯科,在那次经历里深受震撼,认识到古典音乐的奇妙与神圣,它和政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从1962年范克莱本钢琴比赛开始举行以来,他记得每场演奏给他带来的启发和幸福感。这个比赛实质上是一场音乐的飨宴,大家在这里受了激励,因而专注地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美好的音乐常促使他回到钢琴前,继续下功夫。说到这里,从观众席传来了一阵笑声,于是他再次强调: “是的,你永远需要继续磨炼。”
这次比赛有两位金牌得主,由来自中国的张昊辰与来自日本的辻井伸行(Nobuyuki Tsujii)获得。银牌给了来自韩国的宋悦云(Yoel Eum Son),第三名从缺。 中国人拿金牌,在这个比赛里是第一次。金、银奖牌由中、日、韩囊括,也是第一次。在17天的赛程中,他们需要在初赛、复赛、决赛里各弹一场独奏,复赛时要演奏钢琴五重奏,加上一首美国当代作曲家为此次比赛而写的新曲。决赛时还需要与乐队演奏两首钢琴协奏曲。全部过程可以从范克莱本基金会的网站www.cliburn.tv 看到。
辻井伸行今年二十岁,出生时即是盲人。在三场独奏中,他演奏了肖邦、德彪西、贝多芬、李斯特的作品。在合奏的曲目中,他演奏了舒曼的钢琴五重奏,及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他的母亲在接受访问时,曾将一般的日本钢琴老师比做大厨师,学生先把食材和作料准备好,然后由老师来大显身手。可是Nobu (大家这么称呼辻井伸行) 的老师不一样,他让学生自己来炒,老师只是在结束之前加一点调味。她说,这种教法帮助Nobu培养了自己的风格。
每当Nobu出来演奏,总有人在擦眼泪。他弹了肖邦的《摇篮曲》,这首在比赛的场合里很少见的曲子,应该是我们弹给他听的,却由他来为我们弹奏,听众无不动容。他在复赛时弹了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106。那强有力的声音像是在宣告世人,他是一个不认输的强者,我的眼泪立刻夺眶而出。有人说,他看不见颜色,可是他的音乐有色彩。也有人观察到,虽然他看不见 ,可是失误甚少,于是又引起一番讨论,这倒底是怎么训练出来的?Nobu嫌盲人专用的那种乐谱太慢,所以他学一首曲子主要是用耳朵来听。可是,在复赛中需要弹奏美国当代作曲家的新作,不但缺乏音响资料,而且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他也弹了出来,而且得了这个项目的特别奖。
Nobu 从头就说了,请大家把他看成一个钢琴家,而不是一个盲人。他既然看不见,那怎么与人合奏室内乐? 又怎么与乐队合作呢? 这些困难,他好像自有解决的办法。一位来自德国的参赛者,他没有进入决赛圈,所以也坐在观众席里,听了Nobu的肖邦钢琴协奏曲以后斩钉截铁地说: “ 我想他一定会赢。太神奇了!”并且连声说:“我喜欢Nobu。” 也有人受了这个奇迹的感动,因而乐观地说:“也许有一天,他的眼睛能看见也说不定。”
表面上,这是一个比赛的场合,当然是紧张的。尤其在决赛的阶段,真是鲤鱼跳龙门。但音乐厅里的气氛非常和谐,听众来自世界各地,相逢不必相识,交流的声音此起彼落,最常听到的一句是:“你觉得怎么样?”楼下坐了许多上了年纪的长者,他们是最美的银发族。每场音乐会开始的时候,经常可见一些人坐轮椅从外面进来,然后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座位。他们出入的时候动作迟缓,但相互礼让,而且面带微笑。
来自中国的张昊辰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参赛者。他出场之前,听众充满了期待。一方面因为早已看好他,另一原因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莫扎特的音乐是最能舒解压力的精神粮食。记得四年前的金牌得主,来自俄国的柯柏林(Alexander Kobrin),他在决赛时弹莫扎特的曲子,表现了一种干干净净、不多不少的分寸,还有一份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优雅,终于脱颖而出。
当大家也这样期待着张昊辰时,来自匹兹堡的罗杰士夫人说,她要给我们一点心理准备,因为她已看过排练,有点担心。她说,有些段落,年轻的张昊辰还是太急了一点,使得她心里一直念着: “孩子,你得跟他们同步啊!”
罗杰士夫人的先生,就是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罗杰士先生的社区》(Mr. Rogers’ Neighborhood) 的那位家喻户晓的罗杰士先生。许多人发现了以后都纷纷向她致意。这些白发苍苍的人们,当年都看过这个节目,现在又惊喜地发现,原来罗杰士夫人是一位钢琴家。她年事已高,仍不远千里而来。
她的话是对的,我完全同意。莫扎特的音乐有如试金石,难怪在这种场合里很少有人演奏。可是在这之前,张昊辰已在初赛和复赛里给人很深的印象,提起他,大家都喜欢。他演奏肖邦的前奏曲,在二十四个极短篇里描绘了各具特色的袖珍世界,而且适当地连结起来,显示他的感觉敏锐,思维清晰。复赛中需要弹奏美国当代作曲家的新曲,这对于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参赛者都是一项挑战。他能将美式风格掌握得宜,活泼自在,真是与众不同。至于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明快亮丽之处,更是令人想要随兴起舞。
在这一届的范克莱本钢琴比赛里,中国人的形象变了。 四年前的那一回,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国的参赛者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如何叙述自己艰苦的童年。有的说,每周为了上钢琴课 ,坐十二小时的火车。也有的说, 因为住家狭隘,买了钢琴只能寄放他处。总之,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之下坚持学琴。在美国,一般读者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于是对这一类的故事特别感到新鲜。近年来郎朗的自传出版后,许多读者更是专注于他父亲要他自杀的那一段,其他的反而变得次要。
去年春天,奥地利钢琴家布兰德尔(Alfred Brandel)在告别演奏生涯之前,最后一次来美国演奏。临走时,在华盛顿的奥国大使馆里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会中有人提到,当今国际舞台上亚裔的钢琴家越来越多,问他看法如何。我在现场听到他这样回答:“只有少数值得注意。”还加了一句:“其余的数量虽大,算不了什么。”
在这样的西方背景下,中国的张昊辰和日本的辻井伸行在这次的范克莱本钢琴比赛中,创下了历史纪录。其实,他们不仅琴艺超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从亚洲带来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负责接待Nobu的美国家庭在音乐会里告诉别人,Nobu说的,他不是冲着奖牌而来,他这次来的目的是,为美国的观众演奏。他谢幕永远是日本式的,深深地,九十度鞠躬。张昊辰离开舞台时,对指挥与室内乐合奏者的礼让态度也是有目共睹。这样的台风在西方实不多见。
许多和张昊辰交谈过的人——包括一位来自加州的音乐会经理,都觉察到他很谦虚。在公布复赛结果的那个晚上,我曾有机会与张昊辰做简短的交谈。我祝福他更上一层楼,他说: “我还不知道我会不会得奖。”说到许多年轻的钢琴家难免有些浮夸的习气,他告诉我:“但昭义老师的学生不会这样。”
果然,来自深圳的报道说,张昊辰赢得金牌之后,打电话回中国给曾经悉心栽培他的但昭义老师。但老师对张昊辰重申了他的艺术理念,先做好人,再做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家,然后才是钢琴家。
但老师的话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听来格外亲切。在音乐的世界里,能看到东西文化相映生辉,真是一件美事!
欧阳美伦 美籍华裔音乐学家,钢琴教师,现居美国休斯顿
(责任编辑 张萌)
6月7日的下午,激烈无比的竞争终于告一段落,比赛正式结束,颁奖典礼开始。现场的人都在屏息以待。我抬头仰望贝丝 (Bass)音乐厅的穹顶,高远之处有两只小鸟,需要静下心来极目搜寻才能发现。还有朵朵白云,衬着无止境的蓝天。再回过神来环视周遭,这里的气氛正在转换——音乐厅不再是竞争的场所,它恢复了原貌,是一座艺术殿堂。
赛事已过,舞台上没有钢琴,也没有乐队。观众全神贯注,静听着台上致词者的发言,他们先后道出了这样的讯息:
“每位参赛者,都像一粒珍珠,是美的象征。鉴赏者采集了其中的上品,再由许多人同心协力地将它们串了起来,呈现在世人面前。谢谢评委,谢谢主办者,谢谢所有的工作人员,谢谢接待参赛者的每个家庭,谢谢……”
“奖金、奖牌,还有众人的喝彩,这些都是暂时的。真正的比赛只有一个,就是跟时钟比,如何在这短暂的人生里,以自己的音乐才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1958年,美、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莫斯科的第一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里,一位来自美国的年轻人范克莱本,以他的琴艺震惊全场。评委最后在赫鲁晓夫的同意下,把金牌给了他。艺术的力量巨大无比,它能超越政治的藩篱。今天,我们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里,要颂扬的就是这种伟大的力量……”
关于这一点,来自俄国的评委亚历西耶夫(Dmitri Alexeev)在稍早的一场座谈会里激动地说,他曾在现场亲眼目睹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个十岁的小孩。如今,在半个世纪以后应邀来到美国,担任范克莱本钢琴比赛的评委,令他感慨万千。
年逾七旬的范克莱本是最后一位致词者。他说,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个德州的孩子,曾经去莫斯科,在那次经历里深受震撼,认识到古典音乐的奇妙与神圣,它和政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从1962年范克莱本钢琴比赛开始举行以来,他记得每场演奏给他带来的启发和幸福感。这个比赛实质上是一场音乐的飨宴,大家在这里受了激励,因而专注地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美好的音乐常促使他回到钢琴前,继续下功夫。说到这里,从观众席传来了一阵笑声,于是他再次强调: “是的,你永远需要继续磨炼。”
这次比赛有两位金牌得主,由来自中国的张昊辰与来自日本的辻井伸行(Nobuyuki Tsujii)获得。银牌给了来自韩国的宋悦云(Yoel Eum Son),第三名从缺。 中国人拿金牌,在这个比赛里是第一次。金、银奖牌由中、日、韩囊括,也是第一次。在17天的赛程中,他们需要在初赛、复赛、决赛里各弹一场独奏,复赛时要演奏钢琴五重奏,加上一首美国当代作曲家为此次比赛而写的新曲。决赛时还需要与乐队演奏两首钢琴协奏曲。全部过程可以从范克莱本基金会的网站www.cliburn.tv 看到。
辻井伸行今年二十岁,出生时即是盲人。在三场独奏中,他演奏了肖邦、德彪西、贝多芬、李斯特的作品。在合奏的曲目中,他演奏了舒曼的钢琴五重奏,及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他的母亲在接受访问时,曾将一般的日本钢琴老师比做大厨师,学生先把食材和作料准备好,然后由老师来大显身手。可是Nobu (大家这么称呼辻井伸行) 的老师不一样,他让学生自己来炒,老师只是在结束之前加一点调味。她说,这种教法帮助Nobu培养了自己的风格。
每当Nobu出来演奏,总有人在擦眼泪。他弹了肖邦的《摇篮曲》,这首在比赛的场合里很少见的曲子,应该是我们弹给他听的,却由他来为我们弹奏,听众无不动容。他在复赛时弹了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106。那强有力的声音像是在宣告世人,他是一个不认输的强者,我的眼泪立刻夺眶而出。有人说,他看不见颜色,可是他的音乐有色彩。也有人观察到,虽然他看不见 ,可是失误甚少,于是又引起一番讨论,这倒底是怎么训练出来的?Nobu嫌盲人专用的那种乐谱太慢,所以他学一首曲子主要是用耳朵来听。可是,在复赛中需要弹奏美国当代作曲家的新作,不但缺乏音响资料,而且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他也弹了出来,而且得了这个项目的特别奖。
Nobu 从头就说了,请大家把他看成一个钢琴家,而不是一个盲人。他既然看不见,那怎么与人合奏室内乐? 又怎么与乐队合作呢? 这些困难,他好像自有解决的办法。一位来自德国的参赛者,他没有进入决赛圈,所以也坐在观众席里,听了Nobu的肖邦钢琴协奏曲以后斩钉截铁地说: “ 我想他一定会赢。太神奇了!”并且连声说:“我喜欢Nobu。” 也有人受了这个奇迹的感动,因而乐观地说:“也许有一天,他的眼睛能看见也说不定。”
表面上,这是一个比赛的场合,当然是紧张的。尤其在决赛的阶段,真是鲤鱼跳龙门。但音乐厅里的气氛非常和谐,听众来自世界各地,相逢不必相识,交流的声音此起彼落,最常听到的一句是:“你觉得怎么样?”楼下坐了许多上了年纪的长者,他们是最美的银发族。每场音乐会开始的时候,经常可见一些人坐轮椅从外面进来,然后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座位。他们出入的时候动作迟缓,但相互礼让,而且面带微笑。
来自中国的张昊辰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参赛者。他出场之前,听众充满了期待。一方面因为早已看好他,另一原因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莫扎特的音乐是最能舒解压力的精神粮食。记得四年前的金牌得主,来自俄国的柯柏林(Alexander Kobrin),他在决赛时弹莫扎特的曲子,表现了一种干干净净、不多不少的分寸,还有一份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优雅,终于脱颖而出。
当大家也这样期待着张昊辰时,来自匹兹堡的罗杰士夫人说,她要给我们一点心理准备,因为她已看过排练,有点担心。她说,有些段落,年轻的张昊辰还是太急了一点,使得她心里一直念着: “孩子,你得跟他们同步啊!”
罗杰士夫人的先生,就是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罗杰士先生的社区》(Mr. Rogers’ Neighborhood) 的那位家喻户晓的罗杰士先生。许多人发现了以后都纷纷向她致意。这些白发苍苍的人们,当年都看过这个节目,现在又惊喜地发现,原来罗杰士夫人是一位钢琴家。她年事已高,仍不远千里而来。
她的话是对的,我完全同意。莫扎特的音乐有如试金石,难怪在这种场合里很少有人演奏。可是在这之前,张昊辰已在初赛和复赛里给人很深的印象,提起他,大家都喜欢。他演奏肖邦的前奏曲,在二十四个极短篇里描绘了各具特色的袖珍世界,而且适当地连结起来,显示他的感觉敏锐,思维清晰。复赛中需要弹奏美国当代作曲家的新曲,这对于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参赛者都是一项挑战。他能将美式风格掌握得宜,活泼自在,真是与众不同。至于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明快亮丽之处,更是令人想要随兴起舞。
在这一届的范克莱本钢琴比赛里,中国人的形象变了。 四年前的那一回,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国的参赛者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如何叙述自己艰苦的童年。有的说,每周为了上钢琴课 ,坐十二小时的火车。也有的说, 因为住家狭隘,买了钢琴只能寄放他处。总之,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之下坚持学琴。在美国,一般读者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于是对这一类的故事特别感到新鲜。近年来郎朗的自传出版后,许多读者更是专注于他父亲要他自杀的那一段,其他的反而变得次要。
去年春天,奥地利钢琴家布兰德尔(Alfred Brandel)在告别演奏生涯之前,最后一次来美国演奏。临走时,在华盛顿的奥国大使馆里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会中有人提到,当今国际舞台上亚裔的钢琴家越来越多,问他看法如何。我在现场听到他这样回答:“只有少数值得注意。”还加了一句:“其余的数量虽大,算不了什么。”
在这样的西方背景下,中国的张昊辰和日本的辻井伸行在这次的范克莱本钢琴比赛中,创下了历史纪录。其实,他们不仅琴艺超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从亚洲带来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负责接待Nobu的美国家庭在音乐会里告诉别人,Nobu说的,他不是冲着奖牌而来,他这次来的目的是,为美国的观众演奏。他谢幕永远是日本式的,深深地,九十度鞠躬。张昊辰离开舞台时,对指挥与室内乐合奏者的礼让态度也是有目共睹。这样的台风在西方实不多见。
许多和张昊辰交谈过的人——包括一位来自加州的音乐会经理,都觉察到他很谦虚。在公布复赛结果的那个晚上,我曾有机会与张昊辰做简短的交谈。我祝福他更上一层楼,他说: “我还不知道我会不会得奖。”说到许多年轻的钢琴家难免有些浮夸的习气,他告诉我:“但昭义老师的学生不会这样。”
果然,来自深圳的报道说,张昊辰赢得金牌之后,打电话回中国给曾经悉心栽培他的但昭义老师。但老师对张昊辰重申了他的艺术理念,先做好人,再做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家,然后才是钢琴家。
但老师的话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听来格外亲切。在音乐的世界里,能看到东西文化相映生辉,真是一件美事!
欧阳美伦 美籍华裔音乐学家,钢琴教师,现居美国休斯顿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