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下的邢质斌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质斌退休了,观众们留恋她那清爽稳健的形象和铿锵悦耳的声音。大家喜欢荧屏上的邢质斌,荧屏下的邢质斌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不禁想起和邢质斌几十年来的交往经历。
  1971年底,我从亦庄借调到南郊农场文艺宣传队。在农场宣传组看到一个喜笑、活泼的姑娘。领导介绍说:这是管广播的小邢。在以后的来往中,我一直称她“小邢”。
  小邢1967年高中毕业,正逢“文化大革命”,下乡插队是唯一的出路。她的父亲曾在鹿圈、大粮台一带(现属亦庄开发区)教书多年,在那里有许多学生和朋友。1968年,邢老师送大女儿质斌到南郊农场鹿圈分场隆盛场村插队。小邢在村里劳动了一段时间,被选调到分场任播音员。后来又调至南郊农场宣传组任干事,以播音为主要工作。
  文宣队一度驻在场部后院,我们和小邢在工作中多有配合,也常常一块聊天。当时她二十二三岁,性格开朗,作风泼辣,说话直爽,没有一般女孩子的矜持,很好接近。小邢爱开玩笑,别人也常和她开玩笑,她的人缘很好。
  当时,基层播音员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播音时常常是阴阳顿挫不分,而且错字连篇,闹过不少笑话。小邢是高中生,爱学习,素质比较高,又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的广播字正腔圆,段落分明,停顿得当,富有感情。但小邢不满足,“文革”期间无处向人请教,她就自己下功夫。她注意收听中央台播音,分析、品味人家的长处;她练习绕口令,提高发音水平。听说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到大白楼村体验生活,她就提早做好录音工作,登上自行车,骑十多里去向艺术家们求教。小邢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国台词最好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朱琳先生,她很耐心很认真地教了小邢好几天,小邢受益匪浅。
  大家都说小邢的播音好,可小邢并没有丝毫的优越感。有时有人夸小邢的播音清晰、动听。小邢开玩笑说:“你就吹我吧,反正也不上税。”随即又笑了,说:“这算什么呀,女播音员满地都是,一撮一大筐。”
  小邢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对其他事情并不太在意,也不怎么靠近领导,对于领导干部的错误敢于批评。在场部工作的女孩子有好几个,年龄都没有小邢大,学历也不如小邢,人家纷纷入党、提干,小邢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宣传员。
  这一年,场部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年轻人都很高兴,可是农场有关领导给了一位下属工厂的青年。小邢对我说:“太不合理。我们一定得争,不争(蒸)馒头争口气儿。”过了几天,我看小邢没有什么行动,就随便问了问她,她说:“算了吧,不争了,那人也不容易,我大了,该找对象嫁人了。”我说:“到大学不也可以找对象吗?”小邢说:“工农兵学员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还多半是外地人,我才不找他们呢。”我说:“不是还有青年教师吗?”“都什么年头了,哪儿还有青年老师没结婚?”“这里有合适的吗?”她指了指南边方向说:“七机部有。”几个月后,小邢就结婚了,她的爱人朴赞宏是不远处七机部首都机械厂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不久,我和两个同事到他们的新房去看望,他们住在一个单间里,房子不大,收拾得很整洁。新郎是位英俊的朝鲜族小伙子。小邢的婚后生活很幸福。
  小邢成了电视台的正式播音员,她的年轻形象传遍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她那带有金属质感的动听声音响彻了祖国大地,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电视台有个邢质斌。而小邢仍然是小邢,她对老朋友、老同事、还是那么真挚、随便、亲切。我多次见她登着自行车来农场探访老同事,她还买了点心水果长途跋涉去曾经插队的隆成场村看望农民朋友。
  我的同院有个叫张谊的女孩,在山西农村插队,喜爱文学和朗诵,当时已借往县城当广播员。她是邢质斌的崇拜者。一年,张谊回京探亲,向我提出想拜访小邢。我在电话中和小邢讲了此事,她很痛快地说:“不要让她麻烦了,后天我休息,我去你们家看她。”两天后,小邢果然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我位于西直门的家里。她听了张谊的朗诵和播音,肯定了张谊的优点,也指出张谊的不足。她认为张谊的个人条件是很不错的,如果是一个男孩很有希望到一家大台工作,但女播音员机会少。她鼓励张谊继续努力。张谊后来调至西安当了话剧演员,几年后辗转回到北京。她很感谢邢质斌。
  1996年暑假过后,北京师大附中举行95周年校庆,我和小邢在母校不期而遇。小邢是名人,应邀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校庆纪念会,应该到贵宾室,可小邢却来到校园里会见老同学。一群中年女士围住了她,大家纷纷提着要求:帮助孩子上大学,帮助调动工作,帮助把爱人从外地调回来。有人还把写好的材料递到小邢手里。小邢答应着、解释着,半个小时才挤出人群和我说话。我调侃道:“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么多问题你都能解决吗?”她笑着说:“解决多少算多少,大家都不容易。”
  第二年春,我们老同事在亦庄聚会。小邢开着新买的本田车,中途接上我们两个没车者,直达开发区的一家饭店。朋友们多年不见,大家都很亲热,无拘无束地海聊一气。我们劝小邢是不是应该写本书。小邢断然拒绝说:“有什么可写的,你们知道我的一切都很简单,没什么大成绩,也没有什么大挫折,没有婚变,也没有绯闻。写出来也没人看。”小邢的个人生活是很美满的,爱人朴先生是位很优秀的技术干部,己升任首都机械厂副厂长。他们的儿子朴宁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在银行工作,一家三口人其乐融融。小邢说:“现在是新时代、新风尚,不少人见了面不是问出国了吗,旅游了吗,而是问离了吗?”大家哈哈大笑。小邢说:“可是我那位打都打不走。”言语中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小邢对夫君、对儿子充满了自豪感。
  如今,小邢退休了,她将过得更充实,更愉快。
  编辑/麻 雯
其他文献
EPC国际工程项目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和跨区域等特点,开发与应用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集成化EPC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软实力.
雾霾再度来袭,让早已习惯城市生活的人也措手不及面对雾霾,除了戴口罩,减少车次出行,还有一种“自私”的办法就是逃离逃脱喧嚣污染的城市,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清肺之旅rn负氧离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文化的多样性对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启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者”的异
首先,对组织重构设计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其次,以NJ路灯项目管理处为案例实践,分析了NJ路灯项目管理处组织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其项目管理部门组织重构设计进行实践操作;
中国经济虽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增长最快的依然是高能耗行业.rn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所公布的资料看,在工业生产中,今年1~4月,重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远高于轻工
韩少功先生的《青龙偃月刀》塑造了文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发展路径的探寻。  一、《青龙偃月刀》中的文化原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青龙偃月刀乃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但文中所谓的“青龙偃月刀”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剃头刀,而执刀人何爹也只是一个剃头匠。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吗?实则不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内在
期刊
四川长虹主导的等离子屏(PDP)项目--虹欧PDP在四川绵阳正式奠基启动.据悉,该生产线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第五条八面取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条PDP屏生产线,主要量产42
引 子  我昨天回到了宗果。今天上午,没有头绪地帮助家人干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家务活。下午,家里来了本村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和父母、客人一起坐在阴凉处边喝茶边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自己不曾听过的有关宗果那时候的点滴故事。我说的那时候,其实指的就是以前。  明天,我又要离开故乡。初秋的宗果显得很闲适。夜幕降临后,我的周围一片寂静,远处的流水声像童话一样干净。躺在炕上,我想起宗果和我本人过去和现在的一些
期刊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对语文学科的开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培养。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当前高职
“掩模”是指在制作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光刻工艺需要的一整套相互间能精确套准、具有特定几何图形的光复印掩蔽模版。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审定的术语中,电子学、物理学以及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