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伏千里 情节前后遥呼应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ge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蛇灰线”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基本的艺术手法,依据这一方法,笔者对《红楼梦》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前后关联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并对几种不同的关联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 草蛇灰线 故事情节 表现形式
  
  “草蛇灰线法”是脂批《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一句批语,也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所谓“草蛇灰线”?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红学家梁归智先生认为,“草蛇灰线”是两个比喻。“草蛇”是说一条蛇从草丛中蹿过去,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但仍然存在的痕迹。“灰线”是说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隐约的。例如贾府的破亡结局就在书中多次伏线: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导引下游太虚幻境所听新制红楼曲之《收尾飞鸟各投林》的唱词已暗示了此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它概括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可见,“草蛇灰线”就是比喻在小说创作中留下的对后文情节发展所作的暗示、伏笔,所以说“伏脉千里”。读者读到此处时看似闲笔,当读到彼处时蓦然回首方会心一笑,这些暗示、伏笔确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全文情节前呼后应,结构浑然一体。若知此法,读《红楼梦》会有诸多乐趣,读后也许会生发一点“探佚”的冲动。
  《红楼梦》中,草蛇灰线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
  1.谐音法。
  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姓名上面。比如第一回登场亮相的甄士隐、贾雨村,就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暗示小说中写的贾府故事是以曹雪芹家的“真事”为素材的;贾家的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明确告诉我们“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从命名上就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那个甄家的丫鬟娇杏,则谐音“侥幸”,因为她偶然回头看了落魄书生贾雨村一眼,雨村误以为她有意于己,贾雨村做了知府后就讨她做了妾,不久贾雨村的大老婆又死了,这个乡村丫头就成了堂堂正正的知府夫人。《红楼梦》里那些小人物的姓名几乎都有谐音的意趣。人物姓名谐音,暗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情节的未来发展。
  2.谶语法。
  谶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谶语运用到了小说情节的暗示之中。具体可分为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四种。
  首先是诗谶,我们知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薄命司之正册、副册、又副册,每册中的诗画都隐喻了这些女子们未来的结局。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旁边四句言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诗画隐喻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枯木”暗示结局悲惨,“玉带林中挂”似乎暗示了黛玉的结局不是病死,而是自缢。
  第二种是谜谶,就是用谜语来暗示后文情节。例如《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差人送到贾府一个灯迷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便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在屏上,并备下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一一猜中后,突然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益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莫非这是家族败亡的预兆?但他不敢悲形于色。
  第三种是戏谶,就是用戏曲内容来暗示情节。且看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寿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贾母请清虚观张道士打醮祈福,之后又唱戏敬神。贾珍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白蛇记》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事终得天下的故事。《满床笏》是汾阳王郭子仪七王八婿高官厚禄,笏板满床的故事。《南柯梦》是淳于棼梦入大槐树下的蚂蚁王国,历尽盛衰荣辱终被放逐醒来后觉悟的故事。这正是预兆贾家命运的三部曲。
  第四种是语谶。就是小说人物的一些对话有极强的暗示性,需仔细玩味。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当周瑞家的给惜春送花时,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儿可戴在哪里呢?”这是惜春第一次开口,就说剃了头作姑子去,暗示了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这是谶语法。
  3.影射法。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晴雯和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犀利尖刻,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又会做人。晴雯袭人的结局,是影射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的命运的。我们看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晴雯死了,贾宝玉悲痛之余为晴雯写了一篇诔文,诔文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那小丫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你道此系何人?黛玉也。然后林黛玉和贾宝玉讨论这个祭文,说里边有些词句不太文雅,需要修改。于是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句几经修改,最后定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结果林黛玉听了以后,脸上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狐疑,只是面上不肯露出。为什么呢?“卿”就是“你”啊,暗示你我原本无缘啊。此文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也!通过晴雯的死来暗示黛玉,这是人物之间互相影射。
  另外一种影射法就是象征,用物品来影射人象征人。比如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
  4.引文法。
  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外孙板儿,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那大姐因抱着一个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于是板儿和大姐将手中的柚子和佛手互换了。脂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巧儿和板儿今日已结红丝绳。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
  5.化用典故法。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卷帙浩繁的典籍里,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这些成语仍然鲜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暗示的作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家互起别号,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潇湘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于是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史湘云的“湘”,就是湘妃的“湘”。你再看她册子的判词里写道:“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还有《乐中悲》曲子里写的:“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都是这个典故。所以帝舜象征宝玉,娥皇和女英象征林黛玉和史湘云,我们据此可以猜想,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宝玉和湘云之间应该有点故事。
  读《红楼梦》时,我们了解了“草蛇灰线”这一《红楼梦》创作的最基本的全局的艺术手法的话,一路读来该会有多少会心顿悟,多少掩卷遐思,其间的审美体验又会增加多少!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
其他文献
秋风萧瑟,易水寒碧。多少风流韵事被历史的烟云掩去,可那两千年多年前的壮士的悲歌却穿透时空,依然在空中回荡。荆轲,荆轲,我再次轻轻唤起这个名字。  你胸怀大志,曾经用剑术游说卫元君,可惜不被任用。你曾经和盖聂谈论剑术受到盖聂的呵斥,和鲁勾践下棋受到鲁勾践的责备。对看重尊严的剑客而言,这真是奇耻大辱,当愤然还击。你没有反击,只是默默地离开。我知道你不是畏惧死亡,只是你还有所期待。大丈夫当名留青史,功业
【摘 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的最后一段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为政、为人、为师之道,体现了孔子当时对弟子,对自己的遭遇禁不住发出感慨的复杂心理,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弃追求精神。因此这段也集中体现了文章选入教材的意义。  【关键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 仁政 礼治  现今有很多老师在上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时,都没有注意深入分析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摘 要】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作者慷慨激昂的背后似乎隐含着许多欲说还休的内容。本文对这种叙述状态与作者复杂的创作背景及其创作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图揭示出文本沉郁的背后隐含的丰富涵义。  【关键词】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沉郁 解读    每每读及《指南录后序》,心中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总以为文天祥是南宋历史上的英雄,而这篇文章在慷慨激昂的同时似乎又欲说还休。也许“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
【摘 要】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考查热点是景物描写的鉴赏,鉴赏角度为情与景、声与色、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画面意境、诗眼词句等,学生备考应针对出题角度变化,熟知相关鉴赏知识和方法,并能结合诗句品味其独具韵味之处。  【关键词】高考 诗歌 景物描写 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内蕴丰富,含蓄隽永,最令人称道的是诗中独具个性的景物,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
【摘 要】结合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效率低下的情况,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至关重要,进而探索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方法,即把握问题的开放度、难易度,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并且特别强调在学生的回答之后,给学生的回答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课堂 提问 注意 有效     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
【摘 要】“品文”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品”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悟作品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品人”就是在叙事性文章中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从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本文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人物教学,阐明语文教学中品文与品人的关系和方法技巧。  【关键词】品文 品人 文本解
数度教学《琵琶行》,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出色的音乐描写,自然是导学的重难点之一。以往按部就班,引导学生依次赏析音乐描写时,从“忽闻水上琵琶声”一直赏析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从转轴、拨弦、调音赏析到动作准确、娴熟;从沉着而雄浑、宛如一阵急雨的“大弦嘈嘈”赏析到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的“小弦切切”,再到好像大珠小珠般清脆、圆润、悦耳的“嘈嘈切切错杂弹”;从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走的“间关莺语花底滑”欣赏到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这是冯友兰在蒙自南湖所做的古体诗,亦即“南渡北归”一词的由来。岳南先生所著《南渡北归》,以详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在抗战前后那风云激荡的历史时代中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那一代大师在大动乱时代中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展现出来的令人景仰的大师风度,长久地留在读者心头,令人荡气回肠。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一代大师的背影早已渐行渐远
【文题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声音,让我们告别幼稚和浅薄;有一种声音,让我们得到许多难得的经验,少走很多弯路;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彼此得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有一种声音,把人世间所有的风霜雨雪、世事沧桑变成回首时那道回味无穷的风景线……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
【摘 要】毛泽东诗词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人毛泽东善于捕捉和驱遣瑰奇雄伟的意象,并且将它们置于广阔的时空加以表现,主体和背景互相映衬,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江河”这个意象就是突出的例子。  【关键词】诗词 江河 意象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英雄气质,同时也具有文学家的浪漫情怀。通读毛泽东的九十首诗词后,就会发现毛泽东诗词中经常出现“山”“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