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地震观测中强震前的异常波动信号探究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 T.1972)。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多个台站也同时观测到了低频波信号。但这类强震前的异常信号的普遍性,以及与强震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不少疑问。本文报道了我们近期所做的相关探索。
其他文献
构造应力场是地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探讨和认识构造运动根本原因的主要途径。震源机制解是描述震源几何特性的重要参数,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一定角度描述了震源的性质及其破裂过程,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有利于对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我们利用江苏省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江苏省及邻近地区ML3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和探讨
本文从产业安全的角度论述了煤炭产业安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在煤炭产业安全中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分析了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下我国煤炭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指
【摘要】在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甚至变革是毋庸置疑的,它就像“概念车”一样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和启迪,因此谁能尽早关注、研究、探索“数字化学习”,谁就能占得一席之地。在“数字化学习”探索之旅中,我们坚持“神奇技术新媒体”一定能飞入日常教学中。我们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致分为常规媒体、交互白板、数字学习三个层次,并把整个项目融合为“e教易学”项目。下面就从资源、平台、平板、师生等方面谈
通过简述本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探究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策略
为了对诺卡氏菌株C-14-1以及转基因工程菌ZM1的安全性进行合理评价,并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
随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尤其是今年来兴起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热潮,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重要领域逐渐向儿童社会工作转移,儿童社会工作也开始得到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