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晨一点,福州市鼓楼区一个普通居民楼里有一间屋子突然亮起了灯。屋子的主人叫许佳萍,今年21岁,她迅速地穿好衣服,然后开始收拾东西。工作服、口罩、手套、帽子、脚套、毛巾一件件装入行李箱,接着是化妆包,里面有剃须泡、洗发水、指甲剪、粉底液、腮红刷、指甲锉、眉笔等化妆用品。也许你会猜,她是美容师?也算对,但更确切地说,她是一名入殓师,因为刚刚接到了出单任务,她需要马上奔赴现场为逝者服务。
接下来,你可能要问,一个正青春貌美的“90后”,怎么想起做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神秘甚至恐怖的工作呢?这还得从她的奶奶说起。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许佳萍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奶奶是个热心人,经常东家西家的跑,尤其是丧事上更是少不得她的身影,村里每个去世的人都是奶奶亲手为其穿好寿衣,按摩身体,化妆美容,然后神态安详地去往另一个世界。她是奶奶的“小尾巴”,因为好奇总想上前瞧瞧,但总是被大人们拒绝,他们说刚去世的人周围“不干净”,小孩子不能靠前。她虽然看不到奶奶到底是如何做事的,但是街坊邻居们对奶奶的尊敬和感激她一直看在眼里。她知道,奶奶做的是一件多数人做不了的善事。
许佳萍15岁的时候,奶奶车祸去世,整个身体破损严重,一向慈祥的面目突然间变得恐怖起来,很多人甚至都不敢上前去看。最后,奶奶就那样被草草地拉去火化了。她记得,奶奶常说,不管在世时活得多难,走的时候一定要还逝者以尊严。可是,奶奶走的时候,却没人还她尊严,这件事像块石头一样沉沉地压在她心底,久久不能释怀。
高中时,许佳萍偶然中知道了入殓师这个职业,高考时她执意要填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父亲还好,母亲却极力反对。其实,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一个姑娘家,从事这个跟死人打交道的工作,别人会怎么看?到时候,如果连个婆家都找不到,那可咋整。但最终,母亲还是没能拗过态度坚定的许佳萍。
毕业时,因为薪资待遇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全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离开,许佳萍坚持留了下来。从此,她开始了一位入殓师的职业生涯。
喜欢归喜欢,当许佳萍第一次跟着师傅为逝者服务时,还是心生恐惧,那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第一次进逝者房间,心扑腾扑腾地乱跳,她贴着墙根,蹑手蹑脚地往里挪,一边走一边深呼吸,并自我安慰道,不怕的,他去世了,是不会动的。逝者是一位病逝的老太太,口鼻流血,脸色苍白,眼睛大大地睁着,她颤抖着去摸遗体的手时,一股冰冷的感觉瞬时传递过来,她心里顿时跟冰住了似的,有害怕,有难受,有凄凉……
许佳萍在师傅的指导下,先用浸水的小毛巾为逝者净身,然后涂上精油为逝者按摩肌肤舒缓关节,一番轻柔的按摩后,逝者自然地闭上了眼睛。随后,为逝者化妆,扑上薄薄的粉、扫上浅浅的腮红、描上弯弯的眉毛、涂上淡淡的口红……逝者的面部慢慢地“恢复”到自然的颜色和状态,当家属看到老人安详的状态像日常熟睡的样子时,惊叹不已,对她们发出了由衷的感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佳萍的胆子锻炼得越来越大了,对工作内容也越来越熟稔。只是,正常死亡的还好,如果碰到高腐或是受损严重的逝者,每一次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2011年7月24日,许佳萍被派往温州为温州动车事故遇难者整容。在闷热的停尸房里,摆放着一具具没有头颅、少胳膊少腿甚至严重变形的遗体,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让人窒息的死亡气息扑面而来。许佳萍和同事们一站就是一天,在无声的默契中完成了一个个艰难的任务,看着变得“面目一新”的逝者,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在胸中升腾着,她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善事,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如此美丽。
然而,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让一个人的生活也变得“特殊”起来。
整天窝在一间五六个平方米的宿舍里时刻待命,以备在接到任務后15分钟内就要出发。而夜里工作更是家常便饭,最累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
因为经常直面生死,平时思考的问题也大多与生死相关,许佳萍变得内敛和沉稳,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由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女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
还有,母亲的担心也在她身上应验了。像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许佳萍也渴望有个“白马王子”降临身边。但是,每当有人听说她的工作后,便没了下文。这种情形,她早料到了,因此她并不着急,反而淡然地宽慰着母亲:“爱情要等,是我的早晚跑不了,不是我的,也强求不得。”
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有社会上的偏见和对这个职业的不认可。身边经常有人像看外星人似的投来讶异的眼光,还有随之而来的啧啧哀叹声。于是,身边的同事不断有人选择离开,而许佳萍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没有丝毫动摇过,前来采访的记者也禁不住为她的坚持而感动。
她却非常实在地说,其实,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只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离去的那天,逝者已逝,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逝者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少些悲伤多些安慰,然后坚强地好好活下去。
不要彩装要素装,这就是一个“90后”女孩的美丽事业。她用一双温柔的手送走逝者,又用这双温暖的手抚慰生者,她用青春在这个谁也不能逃避的生与死的临界场中谱写着一首动人的歌。
接下来,你可能要问,一个正青春貌美的“90后”,怎么想起做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神秘甚至恐怖的工作呢?这还得从她的奶奶说起。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许佳萍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奶奶是个热心人,经常东家西家的跑,尤其是丧事上更是少不得她的身影,村里每个去世的人都是奶奶亲手为其穿好寿衣,按摩身体,化妆美容,然后神态安详地去往另一个世界。她是奶奶的“小尾巴”,因为好奇总想上前瞧瞧,但总是被大人们拒绝,他们说刚去世的人周围“不干净”,小孩子不能靠前。她虽然看不到奶奶到底是如何做事的,但是街坊邻居们对奶奶的尊敬和感激她一直看在眼里。她知道,奶奶做的是一件多数人做不了的善事。
许佳萍15岁的时候,奶奶车祸去世,整个身体破损严重,一向慈祥的面目突然间变得恐怖起来,很多人甚至都不敢上前去看。最后,奶奶就那样被草草地拉去火化了。她记得,奶奶常说,不管在世时活得多难,走的时候一定要还逝者以尊严。可是,奶奶走的时候,却没人还她尊严,这件事像块石头一样沉沉地压在她心底,久久不能释怀。
高中时,许佳萍偶然中知道了入殓师这个职业,高考时她执意要填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父亲还好,母亲却极力反对。其实,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一个姑娘家,从事这个跟死人打交道的工作,别人会怎么看?到时候,如果连个婆家都找不到,那可咋整。但最终,母亲还是没能拗过态度坚定的许佳萍。
毕业时,因为薪资待遇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全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离开,许佳萍坚持留了下来。从此,她开始了一位入殓师的职业生涯。
喜欢归喜欢,当许佳萍第一次跟着师傅为逝者服务时,还是心生恐惧,那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第一次进逝者房间,心扑腾扑腾地乱跳,她贴着墙根,蹑手蹑脚地往里挪,一边走一边深呼吸,并自我安慰道,不怕的,他去世了,是不会动的。逝者是一位病逝的老太太,口鼻流血,脸色苍白,眼睛大大地睁着,她颤抖着去摸遗体的手时,一股冰冷的感觉瞬时传递过来,她心里顿时跟冰住了似的,有害怕,有难受,有凄凉……
许佳萍在师傅的指导下,先用浸水的小毛巾为逝者净身,然后涂上精油为逝者按摩肌肤舒缓关节,一番轻柔的按摩后,逝者自然地闭上了眼睛。随后,为逝者化妆,扑上薄薄的粉、扫上浅浅的腮红、描上弯弯的眉毛、涂上淡淡的口红……逝者的面部慢慢地“恢复”到自然的颜色和状态,当家属看到老人安详的状态像日常熟睡的样子时,惊叹不已,对她们发出了由衷的感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佳萍的胆子锻炼得越来越大了,对工作内容也越来越熟稔。只是,正常死亡的还好,如果碰到高腐或是受损严重的逝者,每一次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2011年7月24日,许佳萍被派往温州为温州动车事故遇难者整容。在闷热的停尸房里,摆放着一具具没有头颅、少胳膊少腿甚至严重变形的遗体,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让人窒息的死亡气息扑面而来。许佳萍和同事们一站就是一天,在无声的默契中完成了一个个艰难的任务,看着变得“面目一新”的逝者,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在胸中升腾着,她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善事,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如此美丽。
然而,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让一个人的生活也变得“特殊”起来。
整天窝在一间五六个平方米的宿舍里时刻待命,以备在接到任務后15分钟内就要出发。而夜里工作更是家常便饭,最累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
因为经常直面生死,平时思考的问题也大多与生死相关,许佳萍变得内敛和沉稳,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由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女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
还有,母亲的担心也在她身上应验了。像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许佳萍也渴望有个“白马王子”降临身边。但是,每当有人听说她的工作后,便没了下文。这种情形,她早料到了,因此她并不着急,反而淡然地宽慰着母亲:“爱情要等,是我的早晚跑不了,不是我的,也强求不得。”
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有社会上的偏见和对这个职业的不认可。身边经常有人像看外星人似的投来讶异的眼光,还有随之而来的啧啧哀叹声。于是,身边的同事不断有人选择离开,而许佳萍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没有丝毫动摇过,前来采访的记者也禁不住为她的坚持而感动。
她却非常实在地说,其实,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只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离去的那天,逝者已逝,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逝者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少些悲伤多些安慰,然后坚强地好好活下去。
不要彩装要素装,这就是一个“90后”女孩的美丽事业。她用一双温柔的手送走逝者,又用这双温暖的手抚慰生者,她用青春在这个谁也不能逃避的生与死的临界场中谱写着一首动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