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藏精”理论在慢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mblossom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许多学者在理论探讨、临床运用、现代生物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慢性肾病(CKD)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CKD的患病率为10.8%[1].如何更好的发挥中医特色,将"肾藏精"理论运用到CKD的防治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肾藏精"的理论探讨、现代生物学研究以及其在CKD中运用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以往从莲子心中分离鉴定了双苄基异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类、阿朴啡类、原阿朴啡类生物碱成分。作者对莲子心中镇静类成分的研究中,发现甲基莲心碱可对自发活动能力产生影响,同时,对于5-HT1A。受体诱导的抑郁症也有抗抑郁活性。再深入研究微量生物碱成分的过程中,发现了3种新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和4种已知生物碱。
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难经》始称"不寐",现在中医教材统称为"不寐".临床主要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睡眠时间、深度不足为特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寐.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日益增加,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日益加重,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之前从狭基线纹香茶菜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一系列松香烷类二萜成分,作者在后续研究中分离鉴定出四种新的二萜类成分,IsolophanthinsA.D(化合物1-4),以及七种已知的松香烷二萜类成分,并评估了部分二萜类成分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及对四种人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