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错菜的餐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taide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在日本东京突然出现了一家特殊的餐厅,餐厅的名字就很与众不同,叫“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店如其名,这家餐厅的服务员确实常常下错单,送错食物:点了三文鱼,送上来的是烤鳗鱼;想要一份乌冬面,上来的却是一碗拉面;想吃墨鱼丸子?不好意思端来的是蛋包饭……如此糟糕的餐厅生意应该很惨淡吧?不,恰恰相反,这家餐厅的生意非常火爆,食客络绎不绝,根本不把上错菜当回事,反而自得其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日本几家电视台和广告公司策划的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一个叫小国士朗的电视制作人。4年前,小国士朗参与一档节目制作时,和几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一起生活,这些老人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有时还会做饭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吃。有一次,小国士朗说想吃汉堡,结果老人们却端上了锅贴。虽然没有吃到想吃的食物,但小国士朗心里却很温暖,因为这些老人端来食物给他吃时那种关切的语气和眼神让他特别感动,仿佛他们就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这件事给他的印象很深,他一直在想用什么办法给这些老人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一个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也让人们对他们多一些了解和体谅。
  于是,这家“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就诞生了。在餐厅里工作的几位老奶奶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她们在餐厅里兼職侍应。由于年事已高,她们的工作效率非常低,动作缓慢、听力下降、理解能力变差……各种问题导致了餐厅点餐的出错率猛增。
  员工们耐心地给几位侍应老奶奶讲解规则和知识,老奶奶们都似懂非懂地听着。客人来了,她们热情耐心地招呼,跟客人聊天,然后慢慢下单,写完后逐一跟客人确认,有时还要花很长时间确认好几遍。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最后送到客人餐桌上的,依然是点错了的食物。不过,客人们全都宽容地接受了这一切,大家都笑着吃掉了那些原本不是自己点的食物。
  因为老奶奶们对待客人非常友善,大家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觉得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亲人;而且这里节奏缓慢,置身其中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当然,这里的厨师都是出色的专业大厨,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所以,不管端上来的是不是自己点的那份食物,都能享受到绝佳的口感。
  如今日本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失智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可能某天自己身边的哪个老爷爷老奶奶突然就患上了这种病。然而,往往只有情况发生在自己身边时,人们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这个项目就是希望通过与失智老人面对面地接触,唤醒大家对他们的关注。
  小国士朗说,完善法律和制度去帮助这些老人固然重要,但社会上人们的宽容和理解,同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对此说法人们都非常认同,很多顾客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点了一杯茶,上来一杯咖啡,绝对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啊!”
其他文献
一些名人竟然会对自己最受欢迎、盛极一时的代表作品心生厌恶和无奈?来看看下面这些例子吧——凯丽·费雪(左)和她在《星球大战》中饰演的莉亚公主凯丽·费雪 → 莉亚公主  如果我没有扮演莉亚公主,会是什么样子?不会成天收到影迷的来信,不会梳着难看的、让人厌恶的发型,永远不会成为观众熟知的名人。我只会是我自己。——凯丽·费雪  凯丽·费雪在其自传《莉亚公主日记》中表示,她在影片《星球大战》(1977)中的
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飞鸟鱼曾经是我的作者。某一年,她突然人间蒸发!  待到我偶尔读了她公众号的文章,才知道她已人在日本。这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连根拔起、浴火重生——这个连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的人,居然跑到京
美国童书作家、插画家弗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 Lee Burton,1909-1968)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她出版于1939年的图画书《迈克和他的蒸汽铲车》(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 Shovel)以及为她赢得1942年凯迪克奖的 《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她笔下那架可爱的蒸汽铲车玛丽,已经成为20世纪美国童年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那
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1868—1934)是美国20世纪初的著名女作家。继1903年发表成名作《少雨的土地》后,她又于1909年发表了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集《无界之地》。尽管“生态女性主义”是1970年代才出现的学术概念,但作为美国环保运动先驱和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者,奥斯汀的作品已展现出对生态女性主义基本理念的思考与探索。女性的沙漠  奥斯汀在《无界之地》中对沙漠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
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耶路撒冷三千年》那本书曾被我束之高阁了很久,一度将阅读它视为畏途。  巧的是,在我主持的某次同行阅读分享会上,韩玉霞老师跟大家分享的正是这本书。韩老师学史出身,对很多史实信手拈来;身为资深业
在2010《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网站上,“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得票数稳居候选人之首。这足以说明“朱利安·阿桑奇”背负了亿万网民的“厚望”,也预示了“朱利安·阿桑奇”注定是一个令全世界难以忘记的名字。而由他领导的“维基解密”事件更是引发一场震撼全球的泄密大地震!35岁的阿桑奇创建“维基解密”网站——这个将堪比“国王长了驴耳朵”这类不能说的秘密统统收入囊中的“树洞”,通过互联网一字不
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是巴塞罗那的一位特立独行的建筑师,被奉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设计的建筑有18处被保留下来,其中17处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处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样的奇迹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个叫东田的游侠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她在游过巴塞罗那之后评价说:没有哪座城市像巴塞罗那,因为一个人而熠熠生辉。达·芬奇、凡·高
约瑟夫·伍德·克鲁奇(Joseph Wood Krutch)1893年11月25日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社会批评家和自然主义者。在即将退休之际迁移到亚利桑那州的索诺兰沙漠居住,以沙漠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出版了《十二个季节:终而复始的乡村年记》《伟大的美国自然文学》等多部自然文学著作,被称为“现代版的梭罗”。其中《沙漠岁月》(The De
旁遮普是印度西北部著名的五河之地,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片土地曾养育了能征善战的锡克人,也曾目睹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近代以来,旁遮普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印巴分治把旁遮普切分,一半在印度,一半在巴基斯坦。在那个令人震惊的历史时刻,人民的鲜血浸染了大地,这成为旁遮普甚至印度人永久的痛苦记忆。  在诸多以印巴分治为题材的作品中,有一首女诗人的诗歌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受到普遍欢迎,那就是阿姆瑞塔·普瑞
许多到过欧洲国家的友人告诉我,每当登上那些高楼大厦时,就会发现电梯越过12层便到了14层,偏偏见不到13层的踪影!  后来,参观了闻名世界的达·芬奇绘制的《最后的晚餐》壁画才知晓,耶稣的第13个弟子犹大,为了贪图30块银币而出卖了耶稣,结果耶稣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天国的一次款待阵亡英灵的宴会上,当时有12人在座。席间,突然闯进一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这样凑成了13人。结果,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