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国展”上的苏东坡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东坡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食品科学家、工程专家、慈善家等。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崇高的地位在书法“国展”(即全国书法篆刻展)中亦有体现。统计并研究了全国第十二届“国展”楷、行、草書“三体”总计746件入展作品的具体创作素材内容,发现东坡的著作最受书家钟爱,总计有七十余件,约占入展作品总数的十分之一。另外,还有众多作品提及东坡书法、书论、逸事等。
  关键词:
  书法“国展”;素材内容; 褒苏;东坡书法
  苏东坡(1037—1101)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诗人、艺术家、美食家、食品科学家、工程专家、慈善家。他留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太多的宝贵遗产:思想、诗词、散文、杂文、书法、绘画、水利工程……
  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中,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苏东坡”。若论中国文化史上全能型人物,赵孟頫应该算一位;不过赵孟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弘一法师也是一位堪称全面、伟大的人物;然而其成就同样局限于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戏剧、音乐等。[1]而东坡先生,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文理各科皆精,并且每个领域都达到了顶尖的高度。但是,东坡为世人所称颂、怀念的,却并不仅仅是他的才华。东坡是一个好官,清正廉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作为非凡。东坡还是一个好人:好兄弟,好丈夫,好朋友……因此,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心中都有着深深的“东坡情结”——钦佩景仰东坡先生,以东坡为楷模。
  “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简称“国展”)四年一届,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有极高的人气和关注度,是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交流和学习的圣殿。
  第十二届“国展”楷书隶书展、行书草书展分别于去年11月、12月在长沙和宝鸡举行。本届“国展”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体”入展作品数量分别是246件、280件和220件。入展的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继承创新,基本反映了当前书坛的发展水平。
  中国书协在第十一届“国展”之际提出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得到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认同和支持。在笔者看来,这里的“艺文兼备”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书家的层面看,不光要提高艺术修养(书艺),还要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从书法作品的层面看,不光需要技法优秀出色,书写的素材内容也要优美出众。
  书法作品的素材内容也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笔者对于十二届“国展”书法作品的素材内容非常关注,于是就有了两个非常有趣的发现:一是作品以东坡著作,包括诗词、散文、书论、题跋等入书的很多;二是作品中提及东坡书法、书论、逸事等的也很多。
  本届“国展”入展作品中,以东坡著作做素材内容的,楷书有20件,行书33件,草书18件。楷书作品中,东坡词作很少,仅有两三篇,另外有十多篇散文、数篇题跋和书论等;行书作品中,东坡词很多,有近十篇,另外有近十篇散文、十多篇题跋、数篇书论;草书作品中,东坡词亦较多,有七八篇,另外有数篇散文、题跋和书论等。
  在历届“国展”中,苏东坡的词作是最受书家欢迎的素材之一,其中《定风波》《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最受重视者。这几首词,也是宋词中最著名、最为读者喜爱的。
  书家在具体创作时可能考虑了内容与书体的和谐统一。东坡豪放的词作用于行草的创作可能更加贴切。所以,本届“国展”书法作品,行草书作品写东坡词作的远多于楷书。行草书作品中的东坡词有《念奴娇·中秋》《定风波》《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
  入展作品中素材内容体裁为散文的最多,其中以苏轼散文出现频率最高,达二十余篇。作品素材有其多篇游记,如《放鹤亭记》(3件)、《喜雨亭记》(3件)、《石钟山记》《眉山远景楼记》《记游庐山》;还有他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记与君谟论书》、前后《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南安军学记》《答秦太虚书》《东坡志林》等。
  本届“国展”入展楷、行、草书作品有近十分之一、计七十余件选择以东坡著作入书。此外,书法作品中还有众多作品提及东坡先生,主要方式包括:抄录他人著作,其中提及东坡;提到东坡书法;描述东坡逸事;对东坡著作的评价等等。
  作为东坡的学生,黄庭坚在其作品,尤其是题跋中经常提及苏轼。比如,张海滨书“《山谷题跋》数则”作品中,便有黄庭坚评东坡云:“巴蜀自古多奇士……东坡居士出于眉山,震辉中州,蔚为翰墨之冠,于是两川稍稍能书,然其风流不被于巴东黔安。”
  山谷书论中,也常常提及东坡先生,如汪荣胜行书作品《黄庭坚书论》摘抄,其中就提到了东坡论书句:“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周鑫行书作品,书写内容为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也提及东坡先生。《容斋随笔》中关于苏轼的评价就有八十余条材料。其中,所谓“褒苏”,即洪迈对苏轼的肯定性评价,比重占其大半。[2]
  历代书家一致认为,东坡先生的书法难学,但是仍然“师资苏书者代不乏人”[3]。东坡书法在历代书法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东坡先生极其热爱生活,经常研究饮食,结果就是东坡在中国饮食文化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东坡先生对酒文化贡献很大。其著名的行书作品《中山松醪赋》和《洞庭春色赋》都是有关酒的范文。
  北宋哲宗年间,苏东坡出任定州太守。由于爱饮松醪酒,便根据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亲自收集材料,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所以东坡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后来,东坡作《中山松醪赋》,赞美松醪酒“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其赋成为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中山松醪酒的美名也传遍四方。
  在历次重要的书法展览、也包括历届书法“国展”中,都有一些书家取法苏轼书法,或者以东坡书法为根基,本届“国展”亦是如此。比如洪雪青的楷书作品,内容为东坡题跋。其书法就是取法苏轼,素材又是东坡著作,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注释:
  [1]参见姜寿田:《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和他的书法》,《书法》2017年第9期。
  [2]参见杨胜宽:《关于洪迈〈容斋随笔〉评价苏轼的几个问题》,《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第8期。
  [3]曹建、苏叶:《清代苏轼书法的刊刻与崇苏风气》,《书法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工学博士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明代藩王朱椿所为,宗旨是为彰显“君臣一体”。司马贞曾评论:“君臣一体,自古所难”,道出了封建社会关于“君臣一体”的现实与梦想的不一致。“君臣之义”的重要性,不可能超过“父子之亲”的伦理关系。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不是“君臣一体”。之所以历代称颂诸葛亮,其实主要是封建统治者需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贞不贰而已。所以,本为突出刘备彰显“君臣
摘 要:  蒙文通在学术一变时期的墨家研究主要尝试论证墨家为异于儒家的另一元文化。在学术二变、三变时期,蒙文通的学术重心转移到对各家学说本身的关注和对儒家后学的研究,并尝试建立周秦之际包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这一时期的墨家研究更多关注墨家本身和墨家与各学派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了儒学对墨家的吸收。经学本位和民族—地域—文化三元一体观念是蒙文通墨家研究的特色。  关键词:  经学关怀;墨家;三变;特
摘 要:  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自其逝世以来,一直在民间传诵。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而对诸葛亮的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和研究,表达了后世的一种精神文化,反映出人们对“中华智慧之源”的崇拜与追求。  关键词:  传说故事;整理;争议;评价  自从诸葛亮步出茅庐,为刘备出谋划策,取荆得益,建立蜀汉,乃至受托辅主,兴国治邦,联
摘 要:  成渝铁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立项,1950年6月15日动工,中途经历了民主讨论,在龙泉山重新改线缩短路程,新控制性工程柏树坳隧道。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对龙泉山的人员出行和物资进出具有积极意义。成渝铁路是我国三个时期建设大工程最生动的比较样本。龙泉山浓缩了建设的很多关键历史节点,彰显出中国人的开放务实精神。  关键词:  全线通车;隧道施工;破解困局;开放务实  三、中华
摘 要:  李劼人亲历了晚清政治变局与辛亥革命。他的长篇小说,尤其是“大河三部曲”,用文学的手法表现了那个大嬗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众生相,显示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锋芒与民族情怀、人民情怀。  关键词:  大河三部曲;保路运动;《大波》;价值重估  李劼人(1891—1962)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实业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其祖籍湖北黄陂,出生于四川成都,1911年参加过四川保路运
摘 要:  《剪灯新话》是明初瞿佑在文网森严情况下创作的传奇小说集。其故事曲折,叙写闺情至奇艳,在当时风行一时;以后一二百年间,仿效者众,且传至亚洲汉文化圈,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校勘;闺情艳语;流播  一  传奇小说在唐代中叶作者最多,自唐以后,便逐渐走了下坡路;宋人模仿的作品虽多,但功力已远不如唐人;元代作者更少得可怜,只有《娇红记》等几篇。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