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PD-1、PD-L1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365666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

方法

2019年2-4月收集就诊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17例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在第0、2、6、14、22、30、38、46周给予5 mg/kg英夫利西单抗静脉滴注治疗。第2、6、10、14、22、30、38、46、52周评价疗效,疗效指标为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记录不良反应。采用实时PCR检测志愿者对照(8例)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14例)及治疗10周后(5例)皮肤组织PD-1和PD-L1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例志愿者及银屑病患者皮肤组织PD-1和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皮肤样本PD-1、PD-L1的表达,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后患者皮损PD-1、PD-L1的表达。

结果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第2、6、10、14、22、30、38、46、52周,斑块状银屑病达到PASI7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17、6/16、9/16、10/16、15/15、14/15、13/14、11/13和10/11。12例患者出现抗核抗体转为阳性,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例出现输液反应,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皮损处PD-1、PD-L1的表达(1.111 ± 0.391,0.902 ± 0.169)显著高于对照组(0.620 ± 0.225,t=3.116,P=0.007;0.474 ± 0.360,t=3.208,P=0.006);治疗后银屑病好转皮损处PD-1、PD-L1的表达(0.570 ± 0.230,0.150 ± 0.050)较治疗前(1.238 ± 0.414,0.966 ± 0.184)显著降低(t=3.107,P=0.036;t=8.423,P=0.001)。

结论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但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非常必要;经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皮损中异常上调的PD-1、PD-L1表达水平降低,提示PD-1、PD-L1可能参与银屑病炎症调节。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管理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将所有患儿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进行一般护理干预)和观察组(43例,进行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儿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风险事件、护理误差、医疗纠纷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态度、专业水平、基础护理、实际操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
POEMS综合征是与浆细胞疾病相关的一种临床少见病。经典五联征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器官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血症和皮肤病变。由于其罕见性、多系统受累及临床高度异质性,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现报道1例以腹水为突出表现的M蛋白阴性的POEMS综合征变异型。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5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咳嗽、咳痰,感染指标轻度异常,肿瘤标记物指标增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效果欠佳,通过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等检查后明确肺炎型肺癌诊断。肺炎型肺癌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若早期无法明确诊断,可经抗感染治疗后复查胸部影像学,并及时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理学依据以明确诊断。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目前的标准治疗手段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但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低。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完善和放疗技术的发展,以膀胱部分切除术(partial cystectomy,PC)为主的保膀胱综合疗法重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