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代谢改变与表型关系密切,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提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化状态。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更新和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可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逐渐丰富。因此,代谢组学逐渐成为探讨DR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筛选的有力工具。DR代谢组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浆为样本,以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脯氨酸途径和抗坏血酸途径为主要研究途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DR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确定其与疾病的纵向关联。本文就DR相关动物模型以及DR患者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进行综述。“,”Diabetic retinopathy (DR) i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ex pathogenesis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clarified yet.Metabolic 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henotypes and metabolomics analysis can indicate the biochemical status of cells, tissues or organs.With the renewal of metabolomics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sensitivity, more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have been detected.Therefore, metabolomic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DR an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drugs for DR.Metabolomics study in D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hich mainly takes vitreous humor, aqueous humor and plasma as samples with 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arginine and proline pathway and ascorbic acidic pathway as main research pathways.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R, and to determine it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with the disease.Metabolomics studies related to the animal model of DR and the vitreous humor, aqueous humor and plasma of DR patients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其他文献
目的 对比分析携带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白内障患者和正常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 纳入17例HCV(+)的白内障患者及17例正常白内障患者,术前均抽取空腹静脉血行HCV抗体及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从前房内采集房水样本,采用人类细胞因子抗体阵列检测技术对房水中40种炎症因子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HCV(+)白内障患者与正常白内障患者间血液中肝功能和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检测的40种炎症因子中,HCV(+)白内障患者与正常白
目的 探究miR-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SP-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分为正常组、高糖组、阴性组、miR-29b mimics组和miR-29b mimics+ SP-1组.除正常组细胞外,其余各组细胞于35.5 mmol·L-1 D-葡萄糖环境中培养.阴性组、miR-29b mim-ics组和miR-29b mimics+ SP-1组分别共转染miRNA模拟物scramble和阴性siRNA序列、转染mi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GE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L/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30只健康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L/R+ GEN组,每组各10只.I/R组和I/R+ GEN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制备视网膜I/R损伤大鼠模型,I/R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I/R+ GEN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GEN (40 mL·kg-1·d-1);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应假手术后每天予以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病例,收集所有病例的详细病史,每位患者只统计首次手术眼.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416例患者中,术后7d新诊断为干眼84例,干眼发生率为20.19%;术后30 d干眼患者45例,干眼发生率为10.82%;术后90 d干眼患者8例,干眼发生率为1.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直径>400 μm者为大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是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手术治疗的经典方式。然而,对于大直经、复发性FTMH效果欠佳。为获得理想的大直径FTMH解剖愈合和功能恢复,新的手术治疗策略,如视网膜内界膜(ILM)翻转、扩大ILM撕除范围、不同组织瓣膜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研究者探索和讨论的热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大直径FTMH治疗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就大直径F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黄斑区微血流密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视患者25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3.00~-5.75 D)13例(21眼)和高度近视组(-6.00~-9.25 D)12例(20眼).另选取11人(18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屈光度为0~-2.75 D.三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量各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数,使用IOL M
目的 研究睑板腺功能障碍(MGD)与非MGD(NMGD)患者的眼表菌群的组成及差异.方法 招募了57例MGD患者为MGD组,32名健康志愿者为NMGD组,对两组受试者结膜拭子进行16S rRNA基因V3-V4片段的高通量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研究MGD组患者和NMGD组受试者眼表菌群的组成及差异.结果 MGD组患者和NMGD组受试者眼表菌群的16S rRNA的测序结果显示,眼表菌群多样性没有差异(均为P >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门和属水平上两组受试者显示了相似的眼表菌群构成
目的 探讨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进行散光术前标记的效果分析,并应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散光矫正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92例(92眼)行中心孔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患者术前标记先采用裂隙灯水平光束法进行初次标记,再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的量角器功能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矫正,标记完成后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收集患者屈光数据指标,包括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等效球镜(SE)、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
细胞焦亡是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促炎症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信号通路包括依赖NLRP3炎症小体等激活Caspase-1的经典细胞焦亡通路和依赖Caspase-4/5/11的非经典细胞焦亡通路两种,且所有炎症性Caspase的底物都是GSDMD.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细胞焦亡与某些感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重要脏器无菌性炎性疾病相关.近年来,细胞焦亡在眼科领域中也有部分研究.本文主要综述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