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丰富,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阅读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结合有效教学,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国内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理解,主要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结合这些理念,我觉得阅读过程其实是学生和教师、文本的一种相互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尤其是有经验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充分阅读、体会、领悟文本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整个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才会逐步加强,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有效地深入下去。因此,我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会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真正达到有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读”为契入点,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或看到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当你面对汪洋大海,那一望无际的博大仅仅是说这里只有水吗?当你听那动人心魄的涛声,是否想象这拍天的巨浪无处不在,到处乱窜?海底是个什么样子的,那里有水晶宫吗?今天,我们要像神话里的孙悟空一样,穿过海水去看看海底的世界。”这样的阅读导入,会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有效教学很重视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能力,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叶圣陶曾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这样的阅读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作为阅读课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重视了“读”的作用,发展了学生“读”的能力,才真正领悟了阅读的本质。
二、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那么,在学法的指导上,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诸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五步阅读技巧”,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课文,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技能掌握后,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很多的有用资料。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就文体而言,记叙文与议论文也不一样,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论说文却在阐明作者推广的途径。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生从无边的题海和无休止的补课中解放出来。
语文能力不是匀速直线发展的,而是呈波浪式、螺旋型上升趋势。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必然存在若干“敏感期”,人称“快速发展期”或“转折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效率高,语文能力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同时,如果错失良机,就会影响言语能力的发展,甚至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研究表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总体发展存在着三个敏感期。其中时间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其中以初中三年级最为显著。这种分布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关。小学阶段低年级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训练,进入四年级是抽象思维发生期,学生思维开始变得活跃,因此在阅读中就需要锻炼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恰当地安排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内容,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上有所侧重,这样因材施教,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佳,学习效益就会提高。
三、引入对话理论,促进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如果要使他们真正领会文章的意思,有时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谈美学的文章中曾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的公路上,遇到美好的风景时,路边就有标牌,上面写着:“慢走,请注意欣赏。”教师的精讲、点拨,无疑就是指引学生的“标牌”,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权威);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许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学生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教师通过有效发问,可以获取教学双方信息反馈。在课堂发问的情景下,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和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借以衡量授课得失;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发问,获取学习的信息反馈,找到学习的疑点和弱点,有利于自我调控。
语文作为小学诸学科中一门最富内容开放性、情思启迪性、指涉丰富性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种图式化框架和召唤结构,其中存在着许多‘未确定领域’”,它们自身具有着牵引读者与之对话、建构新意的巨大潜在功能。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的心灵交流活动。它既是一种科学的传播,又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这个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把课文所蕴涵的理论美,艺术美转化为学生心灵美、智慧美;把书面语言负载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那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有效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这一理念才能落到实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国内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理解,主要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结合这些理念,我觉得阅读过程其实是学生和教师、文本的一种相互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尤其是有经验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充分阅读、体会、领悟文本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整个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才会逐步加强,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有效地深入下去。因此,我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会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真正达到有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读”为契入点,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或看到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当你面对汪洋大海,那一望无际的博大仅仅是说这里只有水吗?当你听那动人心魄的涛声,是否想象这拍天的巨浪无处不在,到处乱窜?海底是个什么样子的,那里有水晶宫吗?今天,我们要像神话里的孙悟空一样,穿过海水去看看海底的世界。”这样的阅读导入,会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有效教学很重视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能力,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叶圣陶曾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这样的阅读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作为阅读课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重视了“读”的作用,发展了学生“读”的能力,才真正领悟了阅读的本质。
二、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那么,在学法的指导上,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诸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五步阅读技巧”,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课文,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技能掌握后,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很多的有用资料。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就文体而言,记叙文与议论文也不一样,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论说文却在阐明作者推广的途径。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生从无边的题海和无休止的补课中解放出来。
语文能力不是匀速直线发展的,而是呈波浪式、螺旋型上升趋势。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必然存在若干“敏感期”,人称“快速发展期”或“转折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效率高,语文能力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同时,如果错失良机,就会影响言语能力的发展,甚至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研究表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总体发展存在着三个敏感期。其中时间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其中以初中三年级最为显著。这种分布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关。小学阶段低年级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训练,进入四年级是抽象思维发生期,学生思维开始变得活跃,因此在阅读中就需要锻炼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恰当地安排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内容,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上有所侧重,这样因材施教,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佳,学习效益就会提高。
三、引入对话理论,促进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如果要使他们真正领会文章的意思,有时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谈美学的文章中曾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的公路上,遇到美好的风景时,路边就有标牌,上面写着:“慢走,请注意欣赏。”教师的精讲、点拨,无疑就是指引学生的“标牌”,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权威);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许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学生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教师通过有效发问,可以获取教学双方信息反馈。在课堂发问的情景下,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和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借以衡量授课得失;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发问,获取学习的信息反馈,找到学习的疑点和弱点,有利于自我调控。
语文作为小学诸学科中一门最富内容开放性、情思启迪性、指涉丰富性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种图式化框架和召唤结构,其中存在着许多‘未确定领域’”,它们自身具有着牵引读者与之对话、建构新意的巨大潜在功能。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的心灵交流活动。它既是一种科学的传播,又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这个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把课文所蕴涵的理论美,艺术美转化为学生心灵美、智慧美;把书面语言负载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那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有效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这一理念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