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宴传统下欧阳修词中的“洛阳”印象

来源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于天圣九年至景祐元年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这3年对欧阳修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洛期间,欧阳修的词作不但从侧面反映了洛阳富丽繁盛的城市印象,且对文人游宴聚会的情形有着颇多记录,反映了欧阳修在洛期间恣意欢纵的美好岁月.离开洛阳后,历经宦海沉浮,欧阳修在词中对洛阳旧日时光也多有回忆,并且,随着岁月流逝,洛阳故友相继辞世,欧阳修对故友深切的思念和对年华易老、青春不复的感伤也在词中尽皆流露.洛阳成了欧阳修词中的重要且复杂的象征意象.
其他文献
第一辑立人:鲁迅思想的出发点,归宿和中心rn收入本辑的第一篇文章《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写于1981年7月,是为纪念19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召开的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这一次学术讨论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鲁迅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鲁迅研究的新格局.得后的这篇论文在会上一发表,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但公开响应者并不多.当时的鲁迅研究权威陈涌连续在两篇文章里,指出得后的“鲁迅立人思想论”是对他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挑战;而他的批判似乎也无人
期刊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情境,问题引领是历史思维教学的最优路径.问题引领的成功,首先需凝练教学主旨,聚焦核心;其次要创设情境,提出好问题;最后还要科学实施,用好问题.科学实施问题引领的关键是问题前置、材料后出、循循善诱.
项目化学习既是前沿的,也是实践的.如何开展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呢?历史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应该围绕“问题—史料—展示”的路径,以问题为中心,以史料的搜集、阅读、解读为主线开展学习活动.问题既可以是“线上梳理”的,也可以是“点上突破”,还可以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地理、政治综合的项目化学习.“国共合作抗日模拟记者会”就是一个“点上突破”式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本文试图为项目化学习在任务的选择、目标的设定、评价的方法、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鲁迅于1906年3月从日本回国,遵母亲之命、媒妁之言与朱安结婚,这是一场包办婚姻,二人之间没有感情基础,没有共同语言,这对已具有西方现代爱情婚姻观念的鲁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出于对母亲的孝心,他忍受内心的痛苦与朱安举行了婚礼,但在鲁迅看来,这场婚礼是母亲在为自己挑选儿媳妇,朱安并非自己的妻子,她只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而已.鲁迅自结婚之日起便与朱安分居,两人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并无实质的夫妻生活,这无论是对鲁迅还是对朱安来说都是一种非人性的残酷折磨.1925年,鲁迅遇到许广平,是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
期刊
鲁迅手稿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鲁迅的手稿,不仅可以读到鲁迅写作的艺术,也可以读到鲁迅写作的过程、状态、思维的流程与特点,对鲁迅手稿的校勘,是极其有意思的过程,通过校勘,无疑等于重新细读、精读了一遍鲁迅著作,收获非常之丰.”①对《藤野先生》手稿的研究而言,人们多集中在写作艺术的探讨上,对《藤野先生》写作过程、状态、思维流程与特点的研究则较少,本章拟对此进行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