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一座静谧的天堂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然想起阿根廷诗人赫尔博斯说的一句话:“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静心读书、让文字与自己的灵魂交流的地方,天堂是什么样呢?不过如此。
  走进图书馆,是走进一座宽广敞亮的灵魂圣殿。这座圣殿,是静谧的,是肃穆的,是最大程度抛弃了私心杂念的,它不赞成一丝一毫的浮躁和功利。走进图书馆,需要把功利降到最低,让心真正静下来,让魂真正静下来。
  《论语·泰伯》中这样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是说:“学了多年,内心还没想到要做官拿俸禄,难得呀。”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浮躁:浅学,则满。灌输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人”;人人都抱着“考大学”的唯一目的去学习;心无宁气,心有旁骛;“看书翻个皮,读报看个题”,甚至书报翻也不翻;急功近利,学术腐败;攀比成风,浪费为荣等等。其实,学习、做事、为人都一样,无不需要发自内心、专心致志的“静气”。著名学者张中行说:“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了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票子是看不起的。”静下心来多读点儿书,对防止染上铜臭,杜绝违规犯罪,意义是很大的。
  很多时候,我们太需要停下来了。走进图书馆吧,走进这座天堂。停下来,让心休息一下,让灵魂打个盹儿,给心灵充个电,祛除疲惫,才能精神百倍地出发。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能稳定,然后才能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然后才能学有收获。“静”不仅是“为学”之道,更是“为人”至理。
  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更是一位思想家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和留给世人的处世箴言。它告诉我们:要获得知识上的提升,不静不行;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不静不行;要在为人上获得认可,不静更不行。我们倡导每个人都走进图书馆,在图书馆里练就超然的心态,然后用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要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也不要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在静中历练思深虑远、处变不惊的本领,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
  走进图书馆,走进这座静谧的殿堂,就是走进了自己的心灵。
  (编辑 欣然)
其他文献
有收藏旧物的习惯,并时不时拿出来把玩。那天,无意中从旧物堆中翻捡出一个化妆包和几支口红。化妆包里是各式小工具,林林总总;口红早已过期了,坚硬干涩,不复昔日的华美鲜艳。晴好的阳光穿窗而入,空气里飘荡着微尘,面对这些旧物,不禁发起了呆。  不化妝已经很多年了,就那样素着一张脸,穿行在人群中,上班,下班,参加聚会。偶尔也会心血来潮,买一支心仪的口红,多是回家涂了,对镜自我欣赏一番,然后束之高阁。许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