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演出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
——米兰·昆德拉
春树故事:
春树,诗人、80后代表作家。以“残酷青春”书写中国新生代的经典,年纪轻轻就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已出版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等,主编《80后诗选》。新书《红孩子》已经出版。
2007年3月,北京春寒料峭,我给春树打电话,春树手机的彩铃音乐还是李宇春的那首《TMD我爱你》,每次等不到春春唱第三句她准会接起电话。本来想下午采访她,结果香港来了一个书商和她谈《红孩子》香港版的事情,最后又推到了晚上,11点多的时候,春树打来电话:“我在MAO呢,一起过来玩吧。”MAO是鼓楼大街一个用铁皮包裹起来的酒吧,每天晚上都有一些地下乐队表演。在那里我见到了春树,面对这个比我大两岁的女孩,忽然觉得有些紧张。第一次看见春树的书是2004年,我还在读大学,那本书就是让她声名鹊起的《北京娃娃》,时至今日我还保留着那本已经有些破旧的书,听到我说这些,春树开始笑起来:“其实读我书的人很多都是心理有些异化的。”
不仅仅是我,凡是看过春树《北京娃娃》的人一定都忍不住好奇,书中的女主人公林嘉芙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叛逆的女孩的。春树新作《红孩子》给出了答案,作为《北京娃娃》的前传,该书描述了林嘉芙的小学与初中时光。这本书的时间贯穿整个20世纪90年代,描写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的年轻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女主人公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青春期成长的烦恼是本书的主线。书中的友情是激烈而神奇的,爱情则淡如柳絮,与家庭的冲突矛盾也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语言风格则延续了春树贯有的清冽与干脆,不论忧伤和欢乐都不矫揉造作。
第一次在酒吧里进行采访,还真有些不习惯,我点了一杯特浓的意大利咖啡,坐在她的对面。春树要了一杯椰汁。“随便聊聊吧。”在优雅轻柔的音乐声中春树安静地说。
访谈实录
记者:在你眼中什么是“红孩子”?
春树:你看书里面有段话,“我是一个红孩子,内心渴望着激情的事业和理想。升旗典礼唱队歌时我的声音最洪亮,队服最干净,表情最虔诚——我恨不得回到过去的红色岁月,当个送鸡毛信的小士兵。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体育、热爱集体,心无旁骛努力学习。课外书除了看《少年血》还看《少年赖宁》。”就是这样的感觉。
记者:有人说《红孩子》没有了你以前作品的叛逆精神,变得有点像《花季雨季》了。
春树:可能吧,人不可能永远处在青春期,人会变老,80后也一样会迎来自己的30岁、40岁,不会永远是18岁。我曾经也是个“傻根”,相信“天下无贼”,并且把这种信念大声地喊出来,但现在我不会了。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你的锋芒正在消失?
春树:18岁的时候看透一切不说出来,会觉得自己很傻:30岁看透了一切说出来,也会觉得自己很傻。都是顺其自然的表现吧。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发表文章是什么时候,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春树:初二的时候吧(思考),发了一个短篇,还拿到了千字80块的稿费,这个在当时应该是比较高的了,还是比较兴奋(笑)。
记者:现在你已成了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你怎么看待同龄的作家们?
春树:原来看过他们的书,现在不看了,我的读者群跟他们的不一样,我的读者受我书的影响好像都想去当兵了(笑)。
记者:你觉得中国80后会不会是“垮掉的一代”呢?
春树:只有用心不良者才会这么称呼。当然不包括TIME(美国《时代周刊》,编者注)采访过我的记者,因为她不太了解我们的国情。她是善意的。
记者:你向来以叛逆著称,你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叛逆还是故意要摆出一副叛逆的架势?
春树:叛逆不是天生的,女人也是需要造就的。仅此一句。
记者:高中休学的选择,以自己现在的眼光来看,觉得是否明智?如果是现在,你还会这样做吗?
春树:我不喜欢“向后看”。
记者:你平时都看些什么书?有没有认为值得推荐给我们读者的好书?
春树:我比较喜欢白先勇和萨特的作品,但是在书城不太好找。我觉得建书城就是一种浪费,书又不是家用电器,怎么和商场推销一样,门口摆上销售排行榜和推荐书籍,自己喜欢的书反而找不到了,其实这是误导读者,也是一种文化浮躁的表现。
至于推荐,我建议大家看看《小世界》这本书,一个英国人写的,很不错的。
记者:最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春树:学德语和英语,几个朋友想把《北京娃娃》拍成电影,先要拍一些花絮,我要配合配合他们的工作。
记者:那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所希望的吗?
春树:现在仅仅是在维持生活,还远没达到我最想要的那种状态。
记者:想过以后自己最希望做的职业吗?
春树:做个心理医生,有一个像酒吧一样的心理诊所,谁心情不好都可以来坐坐。
记者:有什么话给我们的读者说吗?
春树: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争取都考个好大学吧(笑),还有,别相信现在炒得很热的所谓“文化”,他们根本算不上文化,都是泡沫。
——米兰·昆德拉
春树故事:
春树,诗人、80后代表作家。以“残酷青春”书写中国新生代的经典,年纪轻轻就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已出版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等,主编《80后诗选》。新书《红孩子》已经出版。
2007年3月,北京春寒料峭,我给春树打电话,春树手机的彩铃音乐还是李宇春的那首《TMD我爱你》,每次等不到春春唱第三句她准会接起电话。本来想下午采访她,结果香港来了一个书商和她谈《红孩子》香港版的事情,最后又推到了晚上,11点多的时候,春树打来电话:“我在MAO呢,一起过来玩吧。”MAO是鼓楼大街一个用铁皮包裹起来的酒吧,每天晚上都有一些地下乐队表演。在那里我见到了春树,面对这个比我大两岁的女孩,忽然觉得有些紧张。第一次看见春树的书是2004年,我还在读大学,那本书就是让她声名鹊起的《北京娃娃》,时至今日我还保留着那本已经有些破旧的书,听到我说这些,春树开始笑起来:“其实读我书的人很多都是心理有些异化的。”
不仅仅是我,凡是看过春树《北京娃娃》的人一定都忍不住好奇,书中的女主人公林嘉芙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叛逆的女孩的。春树新作《红孩子》给出了答案,作为《北京娃娃》的前传,该书描述了林嘉芙的小学与初中时光。这本书的时间贯穿整个20世纪90年代,描写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的年轻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女主人公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青春期成长的烦恼是本书的主线。书中的友情是激烈而神奇的,爱情则淡如柳絮,与家庭的冲突矛盾也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语言风格则延续了春树贯有的清冽与干脆,不论忧伤和欢乐都不矫揉造作。
第一次在酒吧里进行采访,还真有些不习惯,我点了一杯特浓的意大利咖啡,坐在她的对面。春树要了一杯椰汁。“随便聊聊吧。”在优雅轻柔的音乐声中春树安静地说。
访谈实录
记者:在你眼中什么是“红孩子”?
春树:你看书里面有段话,“我是一个红孩子,内心渴望着激情的事业和理想。升旗典礼唱队歌时我的声音最洪亮,队服最干净,表情最虔诚——我恨不得回到过去的红色岁月,当个送鸡毛信的小士兵。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体育、热爱集体,心无旁骛努力学习。课外书除了看《少年血》还看《少年赖宁》。”就是这样的感觉。
记者:有人说《红孩子》没有了你以前作品的叛逆精神,变得有点像《花季雨季》了。
春树:可能吧,人不可能永远处在青春期,人会变老,80后也一样会迎来自己的30岁、40岁,不会永远是18岁。我曾经也是个“傻根”,相信“天下无贼”,并且把这种信念大声地喊出来,但现在我不会了。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你的锋芒正在消失?
春树:18岁的时候看透一切不说出来,会觉得自己很傻:30岁看透了一切说出来,也会觉得自己很傻。都是顺其自然的表现吧。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发表文章是什么时候,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春树:初二的时候吧(思考),发了一个短篇,还拿到了千字80块的稿费,这个在当时应该是比较高的了,还是比较兴奋(笑)。
记者:现在你已成了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你怎么看待同龄的作家们?
春树:原来看过他们的书,现在不看了,我的读者群跟他们的不一样,我的读者受我书的影响好像都想去当兵了(笑)。
记者:你觉得中国80后会不会是“垮掉的一代”呢?
春树:只有用心不良者才会这么称呼。当然不包括TIME(美国《时代周刊》,编者注)采访过我的记者,因为她不太了解我们的国情。她是善意的。
记者:你向来以叛逆著称,你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叛逆还是故意要摆出一副叛逆的架势?
春树:叛逆不是天生的,女人也是需要造就的。仅此一句。
记者:高中休学的选择,以自己现在的眼光来看,觉得是否明智?如果是现在,你还会这样做吗?
春树:我不喜欢“向后看”。
记者:你平时都看些什么书?有没有认为值得推荐给我们读者的好书?
春树:我比较喜欢白先勇和萨特的作品,但是在书城不太好找。我觉得建书城就是一种浪费,书又不是家用电器,怎么和商场推销一样,门口摆上销售排行榜和推荐书籍,自己喜欢的书反而找不到了,其实这是误导读者,也是一种文化浮躁的表现。
至于推荐,我建议大家看看《小世界》这本书,一个英国人写的,很不错的。
记者:最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春树:学德语和英语,几个朋友想把《北京娃娃》拍成电影,先要拍一些花絮,我要配合配合他们的工作。
记者:那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所希望的吗?
春树:现在仅仅是在维持生活,还远没达到我最想要的那种状态。
记者:想过以后自己最希望做的职业吗?
春树:做个心理医生,有一个像酒吧一样的心理诊所,谁心情不好都可以来坐坐。
记者:有什么话给我们的读者说吗?
春树: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争取都考个好大学吧(笑),还有,别相信现在炒得很热的所谓“文化”,他们根本算不上文化,都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