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企业环保负担的弱化机制与实证检验

来源 :技术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规制既能促使工业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也会加重其财务负担.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弱化环保投入造成的财务负担,是科学处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关键.本文从源头端政府创新激励与末端产业化环保治理两个维度,讨论企业环保负担的弱化机制及国有企业的异质性,并手动收集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源头端技术创新激励及利用专业企业进行末端产业化环保治理两种机制能够缓解环保投入给企业财务造成的压力,但机制的有效性存在一定条件约束.国有企业的政策工具属性,会弱化源头端创新机制的激励效果.政府为发挥国企的环保示范作用,可能造成国企的末端环保投入过大,降低末端产业化治理的效率.随着更严厉的环保法规出台,地方政府可能给予企业过度的环保激励,进而降低产业化治理的收益.
其他文献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不仅体现制度层面的要求,而且成为行为层面的必然.界定了“能源产业比较优势”“能源产业优势演进”及“能源产业升级Motivation-Ability-Opportunity(MAO)”,选取了2009—2019年的相关数据,从区域及全国两个层面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聚焦转型期内“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制度层面,中国能源产业虽有优势,但仍存在发展“惰性”,应选择“渐进式”升级路径;组织层面,各区域能源产业仍普遍处于“升级未成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