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别人,不如珍惜自己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很意外接到星的电话,邀我礼拜天去她家小聚。
  我有些犹豫。
  星是我在杂志社工作时关系亲密的同事,我们曾经一起工作一起吃零食一起在服装一条街淘衣服,为一条牛仔裤与商贩讨价还价。只是星比我好运,嫁给一位成功的商人,生活在瞬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了私家车和临湖的别墅,辞掉了工作,在家做起悠闲的全职太太。
  而我,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两口子每日里朝九晚五兢兢业业,换回的不过是每月区区几千元工资,要吃饭穿衣要抚养孩子要照顾老人,在物价飞涨的现在,捉襟见肘的时候是常有的。看看星,想想自己,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似乎也被不同的生活际遇割开了。不是不嫉妒,可嫉妒又能怎样?所以面对星诚恳的邀请,我不知如何是好。现如今我们在一起还能说什么呢?说我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生活?这些,置身于临湖别墅里的星如何能体会?既然没有可以引起我们共鸣的话题,那么我的赴约,就是欣赏她的幸福了;可是如果不赴约,反倒显出我的小气和在意,那也是我不愿意让星感觉到的。于是,电话里我和星开玩笑:“我一定去!好好看看你的幸福生活,这对我的心理素质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啊!”
  星的家,一如我想象中的宽敞和奢华,有专门的佣人和厨师,餐桌上各种各样的菜肴,有些竟是我未曾尝过的。星将一盘“宫保鸡丁”摆到我面前:“喏,记得你最爱吃这个,特地让厨师给你做的。”难为她能记得这么清楚,一盘普通的“宫保鸡丁”在一桌子精致的菜肴中,显得很突兀,就像我置身于星华丽的家中,显得那么寒酸。
  餐桌旁佣人侍立,我和星没有空间可以说一说各自婚后的情形。直到吃完饭,星才迫不及待地将我拉进书房,我们终于可以回到以往的同事时光,在沙发里盘腿而坐,放松地聊天。我对星由衷地说:“真羡慕你,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是我们过去的同事里生活得最好的一个。”星深深地看着我,良久,一脸的感慨:“其实我也挺羡慕你的呀!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上这么有成绩,老公很爱你,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虽然在经济上比你富有,可是有什么意思?钱再多,买不来快乐也买不来充实,人能用的也就那么多。老公生意很忙,要让他像个普通丈夫那样陪着我是不可能的,我一个人守着这么大的房子,无所事事无聊至极,每一天都是那么难挨,有时候我觉得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什么区别。”
  我惊呆了。我一直羡慕着的人竟也羡慕着我?可是仔细想想,星的感受,也是真切的吧!
  突然想起曾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真实故事:萨伊特曾是埃及的一位政府高官,34岁就做了副市长,前程可谓一片灿烂。可是就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主管的城市却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于是他被免职,那年他37岁。离官退位后,萨伊特回到乡村,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他在自家菜园里种菜、施肥、捉虫,没事的时候,他就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民间陶器作为自己的爱好。很多人为萨伊特惋惜,可他却自得其乐,不怀念往日的富贵,更不去羡慕过去那些朋友的奢侈生活。由于他的知识和才能,他很快就在收藏上有了很大成就,竟然收集到了几十件世界顶级的民间珍宝。有人问萨伊特:“你怎么会在收藏上有这么大的成就?”他说:“因为我过得十分简单,从不盲从地去羡慕别人,清静的生活让我可以一心一意地鉴别陶器。”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让萨伊特不但摆脱了烦恼,也把收藏像事业一样做到了罕见的高度——生活中常常造成我们困扰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
  记得最初看到这个故事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相反认为那都是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在说一些自以为是的感悟,可是面对星,面对星的感慨,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犯一个错误。
  生活恰如饮水,冷暖自知,也许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正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芸芸众生,都是互相羡慕来羡慕去:单身的羡慕已婚的幸福和温馨,已婚的羡慕单身的自由与潇洒;年轻的羡慕年老的悠闲和阅历,年老的羡慕年轻的青春与活力;名人羡慕普通人的自在和家常,普通人羡慕名人的名气与成功……
  总是羡慕别人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己的悠然与平衡,变成一个心里充满了怨气和自怜的不可爱的人,而其实,别人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幸福无忧,终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差不多吧,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我在心里悄悄告诉自己:从今天起,我不再羡慕任何人,我要用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知足者从容,知足者常乐。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崔芳芷是一位数学女博士。女生学数学本来就凤毛麟角,从学士、硕士一直读到博士,更是曲高和寡了。崔芳芷芳龄28岁了,父母为她的婚事急得直跳脚,可她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崔芳芷从小就迷上了数学,她的爸爸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崔芳芷两岁时,爸爸便教她背诵唐诗宋词,可崔芳芷只对带数字的诗词感兴趣,一读就记住了。有一回,爸爸教她读苏轼的《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