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早已传为文坛佳话。萧军的一生,大半辈子坎坷和多难,其“张扬个性”的“怪异行为”常常被人不解,人们也习惯把这一切归咎于其刚直暴烈、侠骨柔肠的性格,晚年的萧军更是以“辽西凌水一匹夫耳”自嘲。其实,一个真正的萧军何止一介“匹夫”!如果说萧军留给后人的一半或多一些是文学创作上的收获,那么,另一半则是他的为人,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磊落光明、坦率真诚。让我们一起走近萧军,解读他独具个性的人生经历吧。
1.“匹夫”之刚
1907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西部锦县一个叫下碾盘沟的小山村。
幼年的萧军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父亲是个细木工人,在镇上开了一处作坊,人精明能干,但却暴躁贪婪,有嚴重的“夫权”和“父权”思想;二叔上山当了土匪,在当地杀富济贫,人称“十三太保”;三叔长得人高马大,拉起一支义勇军队伍抗日,是一个失败后被打了两千鞭、压了滚杠也不流一滴眼泪的硬汉。萧军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无端的毒打,在给萧军口里塞满鸦片后自杀身亡。萧军大概因为嫌鸦片味道太苦不肯吃,而免于一死。后来他知道了母亲的死亡真相后,对父亲产生仇恨,这使他终生都藐视权威。
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幼年的萧军倔强而刚烈。如果有人惹着了他,他会一屁股坐到院中积水的冰上,任冰冷刺骨和家人打骂,没有人来硬拉他是绝不肯起来的。
10岁那年,萧军随父亲流落到长春,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小学读书。在这里,一些忧国忧民的老师常常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萧军萌生练习武术、长大当一名闯荡江湖的大侠客,杀贪官、打土豪、除尽天下不平事的想法。他甚至向艺人磕头拜师,每天放学后一个人躲在无人居住的破屋子里练习拳脚。他还模仿《楚辞》体写了一篇《大风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把自己比作直冲霄汉的大风,用自己的威力扫尽人间不平,为民除害。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吼吼兮,荡荡兮”,表现了狂风怒吼、摧枯拉朽、惊天动地的宏伟气势,使得国文老师大为惊奇,不敢相信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文章。
萧军生前多次说过:“锦县下碾盘沟村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那时候,这里穷山恶水,交通闭塞,乡亲们为生活所迫,读书的很少,却十分崇敬绿林好汉。……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大树下听祖母给我讲《杨家将》等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听四叔说鼓词,听五姑唱皮影戏,使我最初懂得爱国爱民的道理和做人的忠奸之别,在我的幼小心灵里,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启蒙。”
的确,粗犷的辽西山水,养育了一代代强悍的辽西人,也影响到萧军。萧军后来戏称自己是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蹦出来的“石头疙瘩”。
2.“匹夫”之勇
1925年春天,向往戎马关山岁月已久的萧军到吉林的一个军营当了骑兵。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兵士中罕见,于是被提拔为“字儿兵”,专管抄写往来公函。这时,萧军遇到一位能工诗词的朋友,开始学起了作诗赋词,很快他就能做出让别人赞赏、自己也很得意的诗作。他当时最欣赏的两句诗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1927年深秋,萧军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在讲武堂,萧军目睹被欺侮的士兵,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之心。
一个初春的黄昏,萧军正在随队操练,忽然前面传来“踢人头啊”的呼喊。萧军到了跟前才发现,果然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死者竟是东北军中的一名“下士”。萧军震惊了。当晚,他奋笔疾书,写了一篇题为《懦……》的文章,发表在《盛京时报》上。文章写道:“那些军阀们,利用你们的性命夺地盘,发财致富,他们买姨太太,吃喝玩乐。你们死了,却在这里被狗啃,脑袋被大家当球踢,你们就这样甘心,难道你们就这样怯懦么?”
萧军愤怒的呼喊,在讲武堂的学员中引起强烈的震动。接着,萧军又写出多篇揭露黑暗社会、同情人民痛苦和不幸的文章。
在讲武堂临近毕业的时候,萧军因为打抱不平、不畏权势,差点掉了脑袋。
一天,萧军在野外挖炮兵掩体归来,发现一个叫丁国英的炮兵学员,因为淘气用铁锹捅坏了步兵学员的掩体遭到步兵队长的毒打。其他炮兵学员见状赶紧向这个队长求情,但步兵队长还是不依不饶。萧军再也忍耐不住了,冲上前去讲理。那队长横惯了,容不得萧军说话,抡起巴掌朝萧军脸上打来。从小习武的萧军反应飞快,一个躲闪顺手抄起身边的铁锹,照着队长的头就劈下来,幸亏一个学员手疾眼快,一把抱住萧军,使抡起的铁锹偏离了方向。在场的人都吓呆了,因为步兵队长的爷爷是张作霖的秘书长,真要出了人命,萧军可是要掉脑袋的啊。为此,马上就要毕业的萧军被开除了学籍。
想想3年讲武堂时光就这样付之东流,萧军长歌当哭,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挥笔写就七律《离校赠别》:
欲展雄心走大荒,可堪往事误昂扬。
三年俯仰悲戎马,十载遭逢半虎狼。
任其苍天终聩聩,何关宇宙永茫茫。
男儿自有洪崖臂,怎肯娥眉斗短长?
早在萧军当骑兵时,他就深深地爱上鲁迅的作品了。一部《野草》,曾经使他手不释卷,一读再读。后来,萧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不仅亲自作序,还积极推荐出版。从此鲁迅成为萧军文学和生活上的导师,萧军也被誉为“鲁门小弟子”。
《八月的乡村》由于反映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而引起广泛反响,进步文学界人士给予很高评价。然而,一篇署名“狄克”的人竟发表文章对小说进行抨击进而攻击鲁迅。这个人就是后来在“文革”中平步青云而最终臭名昭著的张春桥。是鲁迅仗义执言,为萧军撑了腰。但狄克不肯罢休,继续无理纠缠,萧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狄克下达了“决斗书”。
一天,他径直找到狄克处,当场质问:“那篇侮辱鲁迅和我的文章是谁写的?”一个与狄克合伙办报的名叫马吉烽的人承认是他们所为。萧军马上挑战:“好。我也没有工夫写文章来回答你们,——我们打架去,如果我打输了,此后你们可以随便侮辱我,我不再找你们;如果你们败了,不允许再写此类文章,否则我来揍你们!”双方当即约定了决斗的时间和地点。
1.“匹夫”之刚
1907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西部锦县一个叫下碾盘沟的小山村。
幼年的萧军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父亲是个细木工人,在镇上开了一处作坊,人精明能干,但却暴躁贪婪,有嚴重的“夫权”和“父权”思想;二叔上山当了土匪,在当地杀富济贫,人称“十三太保”;三叔长得人高马大,拉起一支义勇军队伍抗日,是一个失败后被打了两千鞭、压了滚杠也不流一滴眼泪的硬汉。萧军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无端的毒打,在给萧军口里塞满鸦片后自杀身亡。萧军大概因为嫌鸦片味道太苦不肯吃,而免于一死。后来他知道了母亲的死亡真相后,对父亲产生仇恨,这使他终生都藐视权威。
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幼年的萧军倔强而刚烈。如果有人惹着了他,他会一屁股坐到院中积水的冰上,任冰冷刺骨和家人打骂,没有人来硬拉他是绝不肯起来的。
10岁那年,萧军随父亲流落到长春,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小学读书。在这里,一些忧国忧民的老师常常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萧军萌生练习武术、长大当一名闯荡江湖的大侠客,杀贪官、打土豪、除尽天下不平事的想法。他甚至向艺人磕头拜师,每天放学后一个人躲在无人居住的破屋子里练习拳脚。他还模仿《楚辞》体写了一篇《大风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把自己比作直冲霄汉的大风,用自己的威力扫尽人间不平,为民除害。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吼吼兮,荡荡兮”,表现了狂风怒吼、摧枯拉朽、惊天动地的宏伟气势,使得国文老师大为惊奇,不敢相信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文章。
萧军生前多次说过:“锦县下碾盘沟村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那时候,这里穷山恶水,交通闭塞,乡亲们为生活所迫,读书的很少,却十分崇敬绿林好汉。……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大树下听祖母给我讲《杨家将》等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听四叔说鼓词,听五姑唱皮影戏,使我最初懂得爱国爱民的道理和做人的忠奸之别,在我的幼小心灵里,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启蒙。”
的确,粗犷的辽西山水,养育了一代代强悍的辽西人,也影响到萧军。萧军后来戏称自己是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蹦出来的“石头疙瘩”。
2.“匹夫”之勇
1925年春天,向往戎马关山岁月已久的萧军到吉林的一个军营当了骑兵。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兵士中罕见,于是被提拔为“字儿兵”,专管抄写往来公函。这时,萧军遇到一位能工诗词的朋友,开始学起了作诗赋词,很快他就能做出让别人赞赏、自己也很得意的诗作。他当时最欣赏的两句诗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1927年深秋,萧军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在讲武堂,萧军目睹被欺侮的士兵,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之心。
一个初春的黄昏,萧军正在随队操练,忽然前面传来“踢人头啊”的呼喊。萧军到了跟前才发现,果然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死者竟是东北军中的一名“下士”。萧军震惊了。当晚,他奋笔疾书,写了一篇题为《懦……》的文章,发表在《盛京时报》上。文章写道:“那些军阀们,利用你们的性命夺地盘,发财致富,他们买姨太太,吃喝玩乐。你们死了,却在这里被狗啃,脑袋被大家当球踢,你们就这样甘心,难道你们就这样怯懦么?”
萧军愤怒的呼喊,在讲武堂的学员中引起强烈的震动。接着,萧军又写出多篇揭露黑暗社会、同情人民痛苦和不幸的文章。
在讲武堂临近毕业的时候,萧军因为打抱不平、不畏权势,差点掉了脑袋。
一天,萧军在野外挖炮兵掩体归来,发现一个叫丁国英的炮兵学员,因为淘气用铁锹捅坏了步兵学员的掩体遭到步兵队长的毒打。其他炮兵学员见状赶紧向这个队长求情,但步兵队长还是不依不饶。萧军再也忍耐不住了,冲上前去讲理。那队长横惯了,容不得萧军说话,抡起巴掌朝萧军脸上打来。从小习武的萧军反应飞快,一个躲闪顺手抄起身边的铁锹,照着队长的头就劈下来,幸亏一个学员手疾眼快,一把抱住萧军,使抡起的铁锹偏离了方向。在场的人都吓呆了,因为步兵队长的爷爷是张作霖的秘书长,真要出了人命,萧军可是要掉脑袋的啊。为此,马上就要毕业的萧军被开除了学籍。
想想3年讲武堂时光就这样付之东流,萧军长歌当哭,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挥笔写就七律《离校赠别》:
欲展雄心走大荒,可堪往事误昂扬。
三年俯仰悲戎马,十载遭逢半虎狼。
任其苍天终聩聩,何关宇宙永茫茫。
男儿自有洪崖臂,怎肯娥眉斗短长?
早在萧军当骑兵时,他就深深地爱上鲁迅的作品了。一部《野草》,曾经使他手不释卷,一读再读。后来,萧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不仅亲自作序,还积极推荐出版。从此鲁迅成为萧军文学和生活上的导师,萧军也被誉为“鲁门小弟子”。
《八月的乡村》由于反映了东北人民抗日斗争而引起广泛反响,进步文学界人士给予很高评价。然而,一篇署名“狄克”的人竟发表文章对小说进行抨击进而攻击鲁迅。这个人就是后来在“文革”中平步青云而最终臭名昭著的张春桥。是鲁迅仗义执言,为萧军撑了腰。但狄克不肯罢休,继续无理纠缠,萧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狄克下达了“决斗书”。
一天,他径直找到狄克处,当场质问:“那篇侮辱鲁迅和我的文章是谁写的?”一个与狄克合伙办报的名叫马吉烽的人承认是他们所为。萧军马上挑战:“好。我也没有工夫写文章来回答你们,——我们打架去,如果我打输了,此后你们可以随便侮辱我,我不再找你们;如果你们败了,不允许再写此类文章,否则我来揍你们!”双方当即约定了决斗的时间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