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引进越南木薯优良品种(系)9个和杂交种子2500多颗,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20株单行大田评比试验,观测和评价了生物学性状,并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显示:直接引入的9个品系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同我国主栽品种SC205相比较,均表现减产,平均分别减产33.70 %、29.72 %;引进种子筛选出的3个品系在试验中,2个品系增产明显。表明引进越南杂交种子比直接引进优良品种(系)可能具有更好的育种效率;筛选出了4个具有一定特异性状的种质:①地上生长势较旺种质KM302,株高、茎粗、节间距均显著高于主栽品种SC205;②矮化特异种质2份KM228和NA1,2个品系在节间距和株高上均显著低于SC205;③相对较抗叶螨种质1份HL23,螨害指数为1.6,中抗(MR)叶螨。
关键词:木薯 越南 引种 性状评价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别名木蕃薯,是大戟科科(Eup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是重要的热带块根类作物,具有高产、高淀粉含量、抗旱、耐贫瘠等特点。木薯广泛应用传统的加工业,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多达2000种以上,另一方面,以木薯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兴起,市场前景看好[1-2]。再者,木薯的粮食属性是其基本属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吃得饱,向从吃得健康的要求发展,木薯块根含低量的氢氰酸和一定膳食纤维,具有较好保健功效,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生活的提高,对具有健康概念的木薯食品,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棒。这三大需求导至木薯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自21世纪以来,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产品进口国,每年进口木薯淀粉约100万t,进口木薯干片和颗粒103万t,进口木薯变性淀粉14.4万t。进口木薯干片达世界贸易50 %以上。缺口巨大[3]。我国在木薯生产上,产量17~22.5 t/hm2,单产不高,主栽品种较单一,如何加快良种繁育,提高木薯单产量,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木薯的需求是木薯产业面临主要问题,直接引进国外的木薯良种,是最快捷的育种途径之一。越南是亚洲主要木薯生产国之一,是世界第二大木薯和木薯制品出口国,是中国木薯原料主要来源地之一[4]。木薯是越南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木薯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越南是中国邻国,同我国木薯主产区广西相接,木薯是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作物,因而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在广西种植可能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加快我国的育种进程。2011~2013年,以种质交流获得越南优良品种(系)9个及杂交种子1批,然后按引种程序进行试种,对其生物性状观测评,为从越南引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与试验的木薯品系材料有:GR103-3-1、GR102-x-1、GR105-6-1(GR系列为种子获得);KM140、HL23、KM41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RORONG9,SC205是对照品种,这10个为种茎。
1.2 试验方法
对获得的试验材料在2013年、2014年进行20株的高级株系单行筛选试验和不同年份重复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价。测定的主性状有:鲜薯产量、淀粉含量、茎粗度、株高、叶片生长量、节间距、叶螨为害情况(落叶及叶片为害程度)。2014年10月3~7日为木薯叶螨为害高峰期, 10月10日测定相关叶螨为害数据;其他数据在当年12月25日,收获时测定。具体性状的测定方法如下。
茎粗:用游标卡尺随机抽取5株测离地50 cm高处直径;
鲜薯产量:随机抽取5~15株测定产量,计算株产量;
淀粉含量:用雷蒙称采用浮力比重法测定;
抗螨指数[5]:在螨害最严重期,随机抽取5株,从植株上、中、下部3个部位各选3片受害最重的叶片为代表,每株每部位调查3片叶,每个品种调查5株。根据木薯叶片受螨害程度将其分为0、1、2、3、4共5级。0级为叶片未受螨害,植株生长正常、健壮;1级为叶片表面出现黄白色小斑点,受害轻微,螨害面积占叶片的25 %以下;2级为叶片出现黄褐(红)斑,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 % ~50 %;3级为叶面黄褐斑较多且成片,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 %~75 %,叶片局部卷缩;4级为叶片受害严重,黄褐(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76 %以上,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螨害指数(I)=∑(叶片受害级别 ×该级叶片数)/调查总叶数。
比较螨害指数(Ⅱ)=〔螨害指数(I) 螨害指数(I)×品种(系)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SR法,在SPSS18.0软件中进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引进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引入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见表1。
2.1.1 节间距
12个品种(系)节间距1.35~2.35 cm,其中ROYONG9节间距最小,直接引进的品系有6个品系节间距小于SC205。节间距越小,越有利于植株矮化,有利于耐N肥能力,反之,对N肥促长性越明显,越耐贫瘠。其中,KM302和除KM614外的其他品种(系)在节间距上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KM302节间距显著大于大部分品种,比主栽品种SC205耐N肥力差;GR105-6-1节间距显著大于主栽品种SC205;GR102-x-1同主栽品种SC205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大部分品系显著小于SC205,表明引入的品系在矮化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2.1.2 茎粗
12个品种(系)茎杆50 cm高处直径(茎粗)在23.35~37.14 mm,其中KM302茎粗最大,ROYONG9最小。KM302同SC205及其他品种(系)间差异显著,表明KM302生长旺盛,平均茎粗直径达37.14 mm;GR102-x-1品系同SC205无显著差异; GR105-6-1同SC205和GR102-x-1差异达显著水平。 2.1.3 株高
12个品种(系)株高184~331.8 cm,其中KM302最高,KM149和ROYONG9最矮,KM302 同KM140、KM149、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 228、SC205在株高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KM302地上部分生长势强,植株高大,生长势显著强于SC205;GR102-x-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GR105-6-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2.1.4 落叶率
12个品种(系)在叶螨类为害最严重期后落叶率分别49.13%~77.19 %,落叶率最重的是GR105-6-1、SC205,落叶率较小的有KM302、HL2012 、ROYONG9。落叶率越小,越抗旱,耐螨害能力较强,反之亦然。GR105-6-1与SC205品种(系)落叶率无显著差异,与ROYONG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GR102- x-1、KM149品种(系)在落叶率上差异显著; GR102-x-1与 SC205品种(系)在落叶率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2.1.5 叶片总数
12个品种(系)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叶片总数116~154片,其中KM140、 KM149、KM302、GR105-6-1、GR102-x-1、NA1、GR103-3-1、
HL2012、ROYONG9、KM614、HL23、KM228、SC205分别叶片量为:116、120、121、125、127、128、134、136、140、141、150、151、153片,表明在相同条件下,KM140长叶速度最慢,SC205则最快。
2.1.6 收获系数
12个品种(系)收获系数为0.35~0.68(见表2),其中KM140与GR105-6-1收获系数较大,分别为0.68、0.675,KM228收获系数最小为0.35。收获系数越大,表示鲜薯产量占生物产量越大。
2.2 引入木薯品系经济性状分析
通过2年高级单行株系筛选试验,结果见表2。GR系列产量较高,其中GR102-x-1、GR105-6-1产量明显高产于主栽品种SC205(对照),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增产分别为57.02 %、50.20 %和62.11 %、78.24 %,引进的9个品种(系)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SC205均表现减产,减产幅度为3.27 %~59.96 %,其中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减产33.70 %、29.32 %。引进的品种(系)淀粉含量在23 %~28.9 %,大部分品系淀粉含量高于SC2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直接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系),比我国主栽品种SC205没有优势,木薯品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引进杂交种子可能取得更好的引种效果。
2.3 引进品种(系)抗螨性结果分析
12个品种(系)植株叶片叶螨为害见表3,数据显示螨害指数1.6~3.0,其中HL23螨害指数最低,为1.6,抗螨最好;KM614螨害指数最大,抗性最差;螨害指数小于SC205或相当的有8个品种(系)。12个品种(系)中,HL23、GR102-x-1、GR103-3-1 、HL2012抗螨达中抗(MR)水平,其他为感病品种(系);结合落叶率的比较抗螨指数出现轻微变化,中抗(MR)水平有8个品种(系),HL23由中抗(MR)级别上升为抗(R)螨级别。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通过引进越南的木薯优良品种(系)9个和杂交种子2500多颗,通过大田试验和生物学部分性状观测得到结论:直接引进越南优良品种(系),在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上,都不如我国主栽品种SC205,表现不同程度减产;引进杂交种子,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株系,其中有2个品系GR102-x-1、GR105-6-1比主栽品种SC205增产明显;表明引进越南杂交种子比直接引进优良品种(系)可能具有更好的育种效率。
通过生物学观测,筛选出4个具有一定特异性状的种质:①地上生长势较旺种质KM302,在株高、茎粗、节间距比主栽品种SC205同一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②矮化特异种质2份KM228、NA1,2个品系在节间距和株高上均显著比SC205小。③相对较抗叶螨种质1份HL23,螨害指数为1.6,中抗(MR)叶螨。
越南与中国木薯主产区为邻,因而有人认为,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系)可能具有较好的引种效率,但由越南的木薯种植习惯同我国的栽培管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性,兼之木薯具有较强区域性,因而本研究建议引种应重点引入自然气候相似及栽培种植水平较近的国家的种质,更易获得成功,引入国外优良种质,应重点放在引进特异性种质,可能更具效果。叶螨是木薯的主要虫害,每年发生严重,我国木薯主栽品种均不是高抗叶螨品种[5],因而研究对引进木薯品系进行抗叶螨调查,并初次引入了比较抗叶螨概念,本研究认为传统的螨害指数(I)=∑(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调查总叶)计算方法,不能安全反应木薯抗螨性,因为叶螨为害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叶片受害,另一方面叶片受害严重时引起黄化、落叶。因而研究认为,落叶率应是螨害指数的另一因子,引入的落叶抗螨指数综合到传统的螨害指数中,提出一种新的螨害指数计算方法(比较螨害指数(Ⅱ)=〔螨害指数(I) 螨害指数(I)×品种(系)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可能更具有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叶剑秋. 我国木薯选育品种进展[J]. 热带农
学,2009,29(11):115-119.
[2] 叶剑秋,等. 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的选育[J]. 热带作物学报,2006,27(4):2024.
[3] 古碧,等.我国木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业工程技术,2013(12):25-31.
[4] 盘欢 . 亚洲11国木薯生产概况[J]. 广西热带
农业,2009(5):29-31.
[5] 陈显双,等.不同木薯品种对红蜘蛛抗性研究初报[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5):8-12.
关键词:木薯 越南 引种 性状评价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别名木蕃薯,是大戟科科(Eup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植物,是重要的热带块根类作物,具有高产、高淀粉含量、抗旱、耐贫瘠等特点。木薯广泛应用传统的加工业,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多达2000种以上,另一方面,以木薯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兴起,市场前景看好[1-2]。再者,木薯的粮食属性是其基本属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吃得饱,向从吃得健康的要求发展,木薯块根含低量的氢氰酸和一定膳食纤维,具有较好保健功效,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生活的提高,对具有健康概念的木薯食品,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棒。这三大需求导至木薯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自21世纪以来,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产品进口国,每年进口木薯淀粉约100万t,进口木薯干片和颗粒103万t,进口木薯变性淀粉14.4万t。进口木薯干片达世界贸易50 %以上。缺口巨大[3]。我国在木薯生产上,产量17~22.5 t/hm2,单产不高,主栽品种较单一,如何加快良种繁育,提高木薯单产量,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木薯的需求是木薯产业面临主要问题,直接引进国外的木薯良种,是最快捷的育种途径之一。越南是亚洲主要木薯生产国之一,是世界第二大木薯和木薯制品出口国,是中国木薯原料主要来源地之一[4]。木薯是越南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木薯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越南是中国邻国,同我国木薯主产区广西相接,木薯是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作物,因而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在广西种植可能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加快我国的育种进程。2011~2013年,以种质交流获得越南优良品种(系)9个及杂交种子1批,然后按引种程序进行试种,对其生物性状观测评,为从越南引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与试验的木薯品系材料有:GR103-3-1、GR102-x-1、GR105-6-1(GR系列为种子获得);KM140、HL23、KM41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RORONG9,SC205是对照品种,这10个为种茎。
1.2 试验方法
对获得的试验材料在2013年、2014年进行20株的高级株系单行筛选试验和不同年份重复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价。测定的主性状有:鲜薯产量、淀粉含量、茎粗度、株高、叶片生长量、节间距、叶螨为害情况(落叶及叶片为害程度)。2014年10月3~7日为木薯叶螨为害高峰期, 10月10日测定相关叶螨为害数据;其他数据在当年12月25日,收获时测定。具体性状的测定方法如下。
茎粗:用游标卡尺随机抽取5株测离地50 cm高处直径;
鲜薯产量:随机抽取5~15株测定产量,计算株产量;
淀粉含量:用雷蒙称采用浮力比重法测定;
抗螨指数[5]:在螨害最严重期,随机抽取5株,从植株上、中、下部3个部位各选3片受害最重的叶片为代表,每株每部位调查3片叶,每个品种调查5株。根据木薯叶片受螨害程度将其分为0、1、2、3、4共5级。0级为叶片未受螨害,植株生长正常、健壮;1级为叶片表面出现黄白色小斑点,受害轻微,螨害面积占叶片的25 %以下;2级为叶片出现黄褐(红)斑,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 % ~50 %;3级为叶面黄褐斑较多且成片,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 %~75 %,叶片局部卷缩;4级为叶片受害严重,黄褐(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76 %以上,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螨害指数(I)=∑(叶片受害级别 ×该级叶片数)/调查总叶数。
比较螨害指数(Ⅱ)=〔螨害指数(I) 螨害指数(I)×品种(系)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SR法,在SPSS18.0软件中进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引进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引入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见表1。
2.1.1 节间距
12个品种(系)节间距1.35~2.35 cm,其中ROYONG9节间距最小,直接引进的品系有6个品系节间距小于SC205。节间距越小,越有利于植株矮化,有利于耐N肥能力,反之,对N肥促长性越明显,越耐贫瘠。其中,KM302和除KM614外的其他品种(系)在节间距上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KM302节间距显著大于大部分品种,比主栽品种SC205耐N肥力差;GR105-6-1节间距显著大于主栽品种SC205;GR102-x-1同主栽品种SC205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大部分品系显著小于SC205,表明引入的品系在矮化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2.1.2 茎粗
12个品种(系)茎杆50 cm高处直径(茎粗)在23.35~37.14 mm,其中KM302茎粗最大,ROYONG9最小。KM302同SC205及其他品种(系)间差异显著,表明KM302生长旺盛,平均茎粗直径达37.14 mm;GR102-x-1品系同SC205无显著差异; GR105-6-1同SC205和GR102-x-1差异达显著水平。 2.1.3 株高
12个品种(系)株高184~331.8 cm,其中KM302最高,KM149和ROYONG9最矮,KM302 同KM140、KM149、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 228、SC205在株高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KM302地上部分生长势强,植株高大,生长势显著强于SC205;GR102-x-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GR105-6-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2.1.4 落叶率
12个品种(系)在叶螨类为害最严重期后落叶率分别49.13%~77.19 %,落叶率最重的是GR105-6-1、SC205,落叶率较小的有KM302、HL2012 、ROYONG9。落叶率越小,越抗旱,耐螨害能力较强,反之亦然。GR105-6-1与SC205品种(系)落叶率无显著差异,与ROYONG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GR102- x-1、KM149品种(系)在落叶率上差异显著; GR102-x-1与 SC205品种(系)在落叶率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2.1.5 叶片总数
12个品种(系)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叶片总数116~154片,其中KM140、 KM149、KM302、GR105-6-1、GR102-x-1、NA1、GR103-3-1、
HL2012、ROYONG9、KM614、HL23、KM228、SC205分别叶片量为:116、120、121、125、127、128、134、136、140、141、150、151、153片,表明在相同条件下,KM140长叶速度最慢,SC205则最快。
2.1.6 收获系数
12个品种(系)收获系数为0.35~0.68(见表2),其中KM140与GR105-6-1收获系数较大,分别为0.68、0.675,KM228收获系数最小为0.35。收获系数越大,表示鲜薯产量占生物产量越大。
2.2 引入木薯品系经济性状分析
通过2年高级单行株系筛选试验,结果见表2。GR系列产量较高,其中GR102-x-1、GR105-6-1产量明显高产于主栽品种SC205(对照),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增产分别为57.02 %、50.20 %和62.11 %、78.24 %,引进的9个品种(系)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SC205均表现减产,减产幅度为3.27 %~59.96 %,其中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减产33.70 %、29.32 %。引进的品种(系)淀粉含量在23 %~28.9 %,大部分品系淀粉含量高于SC2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直接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系),比我国主栽品种SC205没有优势,木薯品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引进杂交种子可能取得更好的引种效果。
2.3 引进品种(系)抗螨性结果分析
12个品种(系)植株叶片叶螨为害见表3,数据显示螨害指数1.6~3.0,其中HL23螨害指数最低,为1.6,抗螨最好;KM614螨害指数最大,抗性最差;螨害指数小于SC205或相当的有8个品种(系)。12个品种(系)中,HL23、GR102-x-1、GR103-3-1 、HL2012抗螨达中抗(MR)水平,其他为感病品种(系);结合落叶率的比较抗螨指数出现轻微变化,中抗(MR)水平有8个品种(系),HL23由中抗(MR)级别上升为抗(R)螨级别。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通过引进越南的木薯优良品种(系)9个和杂交种子2500多颗,通过大田试验和生物学部分性状观测得到结论:直接引进越南优良品种(系),在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上,都不如我国主栽品种SC205,表现不同程度减产;引进杂交种子,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株系,其中有2个品系GR102-x-1、GR105-6-1比主栽品种SC205增产明显;表明引进越南杂交种子比直接引进优良品种(系)可能具有更好的育种效率。
通过生物学观测,筛选出4个具有一定特异性状的种质:①地上生长势较旺种质KM302,在株高、茎粗、节间距比主栽品种SC205同一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②矮化特异种质2份KM228、NA1,2个品系在节间距和株高上均显著比SC205小。③相对较抗叶螨种质1份HL23,螨害指数为1.6,中抗(MR)叶螨。
越南与中国木薯主产区为邻,因而有人认为,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系)可能具有较好的引种效率,但由越南的木薯种植习惯同我国的栽培管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性,兼之木薯具有较强区域性,因而本研究建议引种应重点引入自然气候相似及栽培种植水平较近的国家的种质,更易获得成功,引入国外优良种质,应重点放在引进特异性种质,可能更具效果。叶螨是木薯的主要虫害,每年发生严重,我国木薯主栽品种均不是高抗叶螨品种[5],因而研究对引进木薯品系进行抗叶螨调查,并初次引入了比较抗叶螨概念,本研究认为传统的螨害指数(I)=∑(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调查总叶)计算方法,不能安全反应木薯抗螨性,因为叶螨为害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叶片受害,另一方面叶片受害严重时引起黄化、落叶。因而研究认为,落叶率应是螨害指数的另一因子,引入的落叶抗螨指数综合到传统的螨害指数中,提出一种新的螨害指数计算方法(比较螨害指数(Ⅱ)=〔螨害指数(I) 螨害指数(I)×品种(系)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可能更具有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叶剑秋. 我国木薯选育品种进展[J]. 热带农
学,2009,29(11):115-119.
[2] 叶剑秋,等. 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的选育[J]. 热带作物学报,2006,27(4):2024.
[3] 古碧,等.我国木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业工程技术,2013(12):25-31.
[4] 盘欢 . 亚洲11国木薯生产概况[J]. 广西热带
农业,2009(5):29-31.
[5] 陈显双,等.不同木薯品种对红蜘蛛抗性研究初报[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