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氧分压对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动脉高压临床结局的影响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city_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血氧分压在胎粪吸入综合征所致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胎粪吸入并肺动脉高压患儿58例,死亡组28例,存活组30例。采集两组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呼吸机前(0 h)、机械通气后12 h、机械通气后24 h及机械通气后72 h血气分析结果做对比研究,并以血气分析中血氧分压80 mmHg(1 mmHg=0.133 kPa)为界值点,研究不同的血氧分压对存活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长短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前pH、血氧分压、HCO3-、乳酸无明显差异,但pH值在机械通气12 h、24 h及72 h后存活组较死亡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7、-3.48、-7.11;P均<0.05)。存活组12 h、24 h及72 h氧分压高于死亡组(t值分别为-2.87、-4.88、-11.29;P均<0.05)。存活组在12 h、24 h及72 h三个时间点的HCO3-值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0、-5.60、-5.76;P均<0.001);存活组乳酸在通气治疗72 h明显低于死亡组(t=5.12,P<0.001)。在机械通气治疗24 h、72 h后,存活组中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7、7.60;P<0.05)。存活组中血氧分压维持在80 mmHg以上组(18例)机械通气时间(7.17±1.95)d,短于80 mmHg以下组(12例)机械通气时间(8.67±2.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P<0.001)。

结论

胎粪吸入致肺动脉高压患儿治疗中,维持患儿较高的pH值,且维持大于80 mmHg的血氧分压将有利于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恢复。

其他文献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机械通气在NICU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及生存质量。目前,ALI和B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两者有着相同的基因因素,如肿瘤
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常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等。但因此会带来急性肾损伤、骨髓抑制、黏膜炎等严重不良反应。MTX中毒风险高的患儿在水化碱化及高剂量亚叶酸解救基础上,需尽早行血液净化清除MTX。应根据患儿全身状况、肾损伤程度及MTX浓度决定血液透析的次数和频率,有条件时可选择高通量血液透析。持续肾替代疗法(CRRT)适合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儿。当MTX浓度极高时,建议联合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以达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内科病房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EG患儿共33例,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过敏史、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情况。结果EG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5.8%)、呕吐(30.3%)和腹泻(21.2
儿童肿瘤所致气道梗阻是临床少见的一种危重症,联合儿童重症监护、小儿外科、儿童肿瘤科、麻醉科及呼吸介入科多学科协作诊断及治疗,可使患儿得到较好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期刊
期刊
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血液肿瘤科急症,是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或致死性的并发症。本文对其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等进行总结。早期识别其临床表现,熟知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风险因素和严重度分级,针对性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巨细胞病毒(CMV)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后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之一,严重影响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控制移植后CMV感染在于早期预防及抢先治疗,并且采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改善移植后CMV感染患者的预后。本文就移植后CMV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新兴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肿瘤溶解综合征是常见的肿瘤急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根据其危险度分层,及早发现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患者应给予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用拉布立酶、使用利尿剂以及适当的肾脏替代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未定型结肠炎,尽管治疗方法在医学上取得了进展,但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传统的药物治疗在抑制炎症反应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肠内营养(EN)作为治疗儿童IBD的一种新兴重要手段,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EN治疗儿童IBD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尤其是特殊EN制剂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