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竞技运动训练实践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学会了新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各种运动素质之间同样会产生相互转移的现象,各种运动素质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1运动技能迁移和运动素质转移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1.1二者的概念
1.1.1运动技能迁移的概念:指运动员掌握某一运动技能后,会影响另一技能的学习,这种技能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叫做运动技能迁移。根据技能间相互影响的途径可将运动技能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直接迁移、间接迁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等多种。例如有一定基础的竞技武术运动员去学习竞技健美操,他所学过的技能对学习竞技健美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正迁移。竞技体操与竞技健美操是两种不同的运动项目,这两个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就是横向迁移。
1.1.2运动素质转移的概念:通常把由于某一素质的发展而影响到另一素质的发展称为运动素质的转移。在实践中运动素质的转移可分为良性转移和不良转移、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1.2两者产生的原因
1.2.1运动技能迁移的原因: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有些动作的基本条件相同,而且对某些身体素质的要求近似,如果学习者掌握了这些共同点,就掌握了某些运动技能的基本环节,当储蓄了这些技能以后,一旦又学习新技能时,其产生的新技能与原来记忆鼓内留下的原有技能发生接触,原有的技能被激活,并参与建立新技能,与其神经通路相联系,就会改变或者扩大原有的神经通路,从而对新技能发生影响。
1.2.2运动素质转移的原因:由于各个运动素质都是由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肌肉活动的基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以一定的生理变化和生化反应来实现的,所以,在发展运动员某一运动素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另一素质的变化。如通过速度素质的训练,由于提高了肌糖元储备和代谢能力,这不仅能促进速度素质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力量、耐力、灵敏素质的发展。又如通过耐力素质的训练,使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机能得到提高,也必然对速度素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
2 实践中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转移
2.1以手球和篮球为例解析运动技能的迁移
两个项目上出现迁移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要素,这是项目间运动技能和战术体系迁移的基本条件。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含有共同的要素时,才会有迁移现象发生。”篮球与手球之间,在技术原理、技术特征以及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运动负荷、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等主要因素上都极为相同或相近。
2.1.1技术原理相近。两个项目的技术原理基本相同,均属于集技能、体能、智能一体的综合类非周期性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其主要特点是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度、强对抗的情况下完成技战术配合。技术上均可分为脚步移动技术、进攻技术、防守技术等几个方面。每个技术动作都是人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动作按一定顺序组合进行运动的,它们大多数既是平动又是转动的‘复合运动’既包括周期性运动成分又包含非周期性运动成分。在实际运动中,它表现为以复杂的动作结合为基础的不固定动作,其动作结构的特点是动作复杂多样。这是由于比赛中攻守双方队员和球的变化无常,要求队员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果断及时地作出不同的动作,这就确定了在运动过程中一个完整动作的结构常常是不固定的、多变的,是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两个项目技术中的上肢动作,肌肉均以近侧支撑条件下完成向心收缩。
2.1.2主要技术特征相近。两个项目在主要技术特征上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共同因素:如移动技术是指比赛中队员不论是在攻与守,还是有球和无球状态下,为了达到战术目的,选择与抢占有利位置,争取时间和空间所采用的与各种持球技术相结合的脚步动作。熟练、灵敏、快速的移动技术是个项技术的基本,也是实现战术配合的重要因素。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利用巧妙、熟练的传接球移动技术是进攻队员相互联系,组织进攻,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由于快速的移动,传球时身体应前倾,前跨一大步跟随脚用力蹬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抵消身体向前运动的惯力,要结合臀后坐,屈膝降低重心,拉回向前倾的身体维持平衡。传球时要精神集中,综合用力,控制调整,手脚相应,身体协调才能使传出去的球及时、准确、隐蔽、合理,为进攻创造有力时机。传接球的方式方法则集中反映了两个项目在关键技术环节中的共同特征,如单手肩上传球、单手体侧传球、单手背后传球、单手反弹传球等技术细节上,要求也颇为相似。
2.1.3主要专项素质、运动负荷相似 高速度、高强度和高超技巧是两个项目的共同特征,要求运动员具备全方位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速度耐力和爆发力。比赛的特点决定了比赛中的强度变化形式,即开赛后竞争的双方立即进入激烈比赛状态,力争获得比赛的主动权,并力求使自己尽快进入最佳竟技状态。由于这种情感支配的行动,能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强烈愿望。因而反映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机能变化上,能较快地克服人体生理机能上存在的惰性,使心率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高值。在大强度负荷刺激下,运动员机体内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会对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强度产生飞跃发展,对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持续较长时间的反复式变化的连续快速动作,可以达到大强度的训练目的。短时间、多次数的间隙形式能够适应两个项目的大强度,高密度的运动负荷。
2.1.4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相似。两个项目比赛的特点是素质、技术、战术、智慧、心理、意识的全面对抗,在消耗中拼搏取胜,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双方相互对抗,攻守相互转化。运动员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变化往往在瞬间,具有突然性。因此运动员不但要具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能力,而且还要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经验。在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思维活动及时采取相应的、恰如其分的对策,合理地运用身体、技术和战术配合的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是由意识和技术动作能力组合而成。技术的合理运用和创造发挥,无时无刻不是在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良好战术意识能支配技术动作的完成,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是战术意识的物质基础,技术决定着意识,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表现出来。球场上每项技战术的运用,都是受一定战术意识所支配的,战术思维又是战术意识的中心环节。思维在战术意识中起着重要的联系调节作用。战术思维的特点主要通过战术意识的作用去体现。战术思维就是要领会战术实质,明确战术意图,达到战术成效。在心理素质方面,为实现战术目的就要靠意志去体现。从运动心理学来看,只有稳定积极的情绪,才能保证思维的进行,而情绪又是受意志的控制和调节的。所以,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克服困难,发挥战术意识的作用,运动员的大脑活动在关键时刻仍能保持清醒状态,才能足智多谋,有胆识,能预测战局变化与识破对方的行动目的。在对抗中,情况变化复杂而迅速,因此思维的敏捷、灵活、准确性更有重要的意义。战术意识是两个项目意识的核心,是决定性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迁移关系。 2.2解析运动素质转移的内在联系
运动素质包含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等等,这些素质在人体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肌肉收缩过程中以人体运动器官为物质条件,以各系统的协调作用和体内产生的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来实现人体在时空方面的运动机能。因此,在发展其中一种素质的同时,都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
2.2.1力量素质与其它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影响着运动员肌肉耐力的增长,灵敏素质的发展和速度素质的提高等,是人体的基本的运动素质,也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标志。
2.2.2耐力素质对其它运动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良好的耐力训练,运动员提高了抗疲劳的能力,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有节奏的交替能力得到提高。植物性器官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得到发展,使机体能量物质的储备增多。这些生理生化的变化都会成为其它素质(力量、速度、灵敏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
2.2.3速度素质的发展需要力量素质做保障。根据实验结果,当采用本人所举起最大重量80%的重量进行练习时,对发展速度素质的效果最好,血乳酸含量在该重量练习后是最高的,说明这个练习对发展糖无氧代谢最好。如果重量加大,动作速度变慢,血乳酸含量则明显减少,重量减少时,血液非蛋白氮含量较少,发展力量素质的作用又较差。在同一次训练中,安排力量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训练,从生物化学变化来看,力量素质训练放在速度耐力素质训练之前进行效果更好。
2.2.4灵敏素质主要是通过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表现出来的。通过各种信号改变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动作技能,使训练者在运动环境改变时及时改变自己的动作,同时,只有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保证,才能充分表现出灵敏素质。
3 运动技能迁移与运动素质转移的内在联系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运动技能的迁移和运动素质的转移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运动技能的迁移是在宏观上体现运动项目间的联系,而作为运动项目的参与者来说,其本身的运动素质是个体参与运动的内在要求,是运动项目在运动者自身的微观体现,正是运动者本身的运动素质的转移促进了各种素质的发展,从而奠定了运动者运动技能的迁移。同样的,由于运动技能间的相似程度使运动者所具备的一种技能的运动素质也同样适用另外一种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5.
[2] 丁俊武,刘晓飚.迁移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教学含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61-63.
[3] 李明,王邵军.体育项目中的“共性技术”及其相互迁移[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19(2):95-96
[4] 徐亮.试探运动技能的迁移和干扰[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69-70
[5]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6] 韩敬,等.运动技能的迁移的促进作用及其效应[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7] 郭金实,等.浅谈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
1运动技能迁移和运动素质转移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1.1二者的概念
1.1.1运动技能迁移的概念:指运动员掌握某一运动技能后,会影响另一技能的学习,这种技能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叫做运动技能迁移。根据技能间相互影响的途径可将运动技能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直接迁移、间接迁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等多种。例如有一定基础的竞技武术运动员去学习竞技健美操,他所学过的技能对学习竞技健美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正迁移。竞技体操与竞技健美操是两种不同的运动项目,这两个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就是横向迁移。
1.1.2运动素质转移的概念:通常把由于某一素质的发展而影响到另一素质的发展称为运动素质的转移。在实践中运动素质的转移可分为良性转移和不良转移、同类转移和非同类转移、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1.2两者产生的原因
1.2.1运动技能迁移的原因: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有些动作的基本条件相同,而且对某些身体素质的要求近似,如果学习者掌握了这些共同点,就掌握了某些运动技能的基本环节,当储蓄了这些技能以后,一旦又学习新技能时,其产生的新技能与原来记忆鼓内留下的原有技能发生接触,原有的技能被激活,并参与建立新技能,与其神经通路相联系,就会改变或者扩大原有的神经通路,从而对新技能发生影响。
1.2.2运动素质转移的原因:由于各个运动素质都是由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肌肉活动的基础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以一定的生理变化和生化反应来实现的,所以,在发展运动员某一运动素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另一素质的变化。如通过速度素质的训练,由于提高了肌糖元储备和代谢能力,这不仅能促进速度素质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力量、耐力、灵敏素质的发展。又如通过耐力素质的训练,使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机能得到提高,也必然对速度素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
2 实践中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转移
2.1以手球和篮球为例解析运动技能的迁移
两个项目上出现迁移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要素,这是项目间运动技能和战术体系迁移的基本条件。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含有共同的要素时,才会有迁移现象发生。”篮球与手球之间,在技术原理、技术特征以及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运动负荷、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等主要因素上都极为相同或相近。
2.1.1技术原理相近。两个项目的技术原理基本相同,均属于集技能、体能、智能一体的综合类非周期性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其主要特点是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度、强对抗的情况下完成技战术配合。技术上均可分为脚步移动技术、进攻技术、防守技术等几个方面。每个技术动作都是人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动作按一定顺序组合进行运动的,它们大多数既是平动又是转动的‘复合运动’既包括周期性运动成分又包含非周期性运动成分。在实际运动中,它表现为以复杂的动作结合为基础的不固定动作,其动作结构的特点是动作复杂多样。这是由于比赛中攻守双方队员和球的变化无常,要求队员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果断及时地作出不同的动作,这就确定了在运动过程中一个完整动作的结构常常是不固定的、多变的,是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两个项目技术中的上肢动作,肌肉均以近侧支撑条件下完成向心收缩。
2.1.2主要技术特征相近。两个项目在主要技术特征上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共同因素:如移动技术是指比赛中队员不论是在攻与守,还是有球和无球状态下,为了达到战术目的,选择与抢占有利位置,争取时间和空间所采用的与各种持球技术相结合的脚步动作。熟练、灵敏、快速的移动技术是个项技术的基本,也是实现战术配合的重要因素。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利用巧妙、熟练的传接球移动技术是进攻队员相互联系,组织进攻,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由于快速的移动,传球时身体应前倾,前跨一大步跟随脚用力蹬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抵消身体向前运动的惯力,要结合臀后坐,屈膝降低重心,拉回向前倾的身体维持平衡。传球时要精神集中,综合用力,控制调整,手脚相应,身体协调才能使传出去的球及时、准确、隐蔽、合理,为进攻创造有力时机。传接球的方式方法则集中反映了两个项目在关键技术环节中的共同特征,如单手肩上传球、单手体侧传球、单手背后传球、单手反弹传球等技术细节上,要求也颇为相似。
2.1.3主要专项素质、运动负荷相似 高速度、高强度和高超技巧是两个项目的共同特征,要求运动员具备全方位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速度耐力和爆发力。比赛的特点决定了比赛中的强度变化形式,即开赛后竞争的双方立即进入激烈比赛状态,力争获得比赛的主动权,并力求使自己尽快进入最佳竟技状态。由于这种情感支配的行动,能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强烈愿望。因而反映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机能变化上,能较快地克服人体生理机能上存在的惰性,使心率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高值。在大强度负荷刺激下,运动员机体内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会对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强度产生飞跃发展,对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持续较长时间的反复式变化的连续快速动作,可以达到大强度的训练目的。短时间、多次数的间隙形式能够适应两个项目的大强度,高密度的运动负荷。
2.1.4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相似。两个项目比赛的特点是素质、技术、战术、智慧、心理、意识的全面对抗,在消耗中拼搏取胜,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双方相互对抗,攻守相互转化。运动员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变化往往在瞬间,具有突然性。因此运动员不但要具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能力,而且还要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经验。在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思维活动及时采取相应的、恰如其分的对策,合理地运用身体、技术和战术配合的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是由意识和技术动作能力组合而成。技术的合理运用和创造发挥,无时无刻不是在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良好战术意识能支配技术动作的完成,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技术是战术意识的物质基础,技术决定着意识,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表现出来。球场上每项技战术的运用,都是受一定战术意识所支配的,战术思维又是战术意识的中心环节。思维在战术意识中起着重要的联系调节作用。战术思维的特点主要通过战术意识的作用去体现。战术思维就是要领会战术实质,明确战术意图,达到战术成效。在心理素质方面,为实现战术目的就要靠意志去体现。从运动心理学来看,只有稳定积极的情绪,才能保证思维的进行,而情绪又是受意志的控制和调节的。所以,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克服困难,发挥战术意识的作用,运动员的大脑活动在关键时刻仍能保持清醒状态,才能足智多谋,有胆识,能预测战局变化与识破对方的行动目的。在对抗中,情况变化复杂而迅速,因此思维的敏捷、灵活、准确性更有重要的意义。战术意识是两个项目意识的核心,是决定性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迁移关系。 2.2解析运动素质转移的内在联系
运动素质包含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等等,这些素质在人体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肌肉收缩过程中以人体运动器官为物质条件,以各系统的协调作用和体内产生的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来实现人体在时空方面的运动机能。因此,在发展其中一种素质的同时,都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
2.2.1力量素质与其它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影响着运动员肌肉耐力的增长,灵敏素质的发展和速度素质的提高等,是人体的基本的运动素质,也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标志。
2.2.2耐力素质对其它运动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良好的耐力训练,运动员提高了抗疲劳的能力,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有节奏的交替能力得到提高。植物性器官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得到发展,使机体能量物质的储备增多。这些生理生化的变化都会成为其它素质(力量、速度、灵敏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
2.2.3速度素质的发展需要力量素质做保障。根据实验结果,当采用本人所举起最大重量80%的重量进行练习时,对发展速度素质的效果最好,血乳酸含量在该重量练习后是最高的,说明这个练习对发展糖无氧代谢最好。如果重量加大,动作速度变慢,血乳酸含量则明显减少,重量减少时,血液非蛋白氮含量较少,发展力量素质的作用又较差。在同一次训练中,安排力量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训练,从生物化学变化来看,力量素质训练放在速度耐力素质训练之前进行效果更好。
2.2.4灵敏素质主要是通过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表现出来的。通过各种信号改变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动作技能,使训练者在运动环境改变时及时改变自己的动作,同时,只有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保证,才能充分表现出灵敏素质。
3 运动技能迁移与运动素质转移的内在联系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运动技能的迁移和运动素质的转移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运动技能的迁移是在宏观上体现运动项目间的联系,而作为运动项目的参与者来说,其本身的运动素质是个体参与运动的内在要求,是运动项目在运动者自身的微观体现,正是运动者本身的运动素质的转移促进了各种素质的发展,从而奠定了运动者运动技能的迁移。同样的,由于运动技能间的相似程度使运动者所具备的一种技能的运动素质也同样适用另外一种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5.
[2] 丁俊武,刘晓飚.迁移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教学含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61-63.
[3] 李明,王邵军.体育项目中的“共性技术”及其相互迁移[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19(2):95-96
[4] 徐亮.试探运动技能的迁移和干扰[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69-70
[5]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6] 韩敬,等.运动技能的迁移的促进作用及其效应[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7] 郭金实,等.浅谈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